“保定军校远胜黄埔军校”是坊间常见的论调,声称和保定军校学生12岁进陆军小学,经预备学校、入伍训练再入军官学校的养成体系相比,教育时间半年不到的黄埔军校只能算是速成步兵军士班,其学生算不上合格的军官。
其实,保定军校的养成体系是大清帝国的遗产,民国北洋政府所做的不过是将这些陆小学生迅速消化。保定军校办到最后两期时,已经开始从社会招考青年,甚至还因为学制混乱,闹出了先入伍的学生成为第9期、后入伍的学生反而成为第8期的窘局。黄埔军校与之恰好相反,1924年的第1期招考时还没有区分兵科,到3年后的第7期已经设有步、骑、炮、工、辎各兵科,学习时间也扩充到两年,学制设置与保定军校殊途同归。
在教学内容上,保定军校生搬硬套日本军校课程,与中国军队实际相差甚远。黄埔军校的课程虽然貌似简陋,却得到苏联军事顾问耳提面命,将苏俄内战时期快速培养红军军官的经验引入中国,简单粗暴却行之有效。意识形态教育更是保定军校远不如黄埔军校之处,前者连外来书籍都不允许学生阅读,后者则设有十余门政治课程向学生反复灌输反对帝国主义和走狗军阀,实行三民主义的革命观念。
对黄埔学生来说,从军与革命划等号,牺牲乃无限光荣。这种舍生忘死的精神一旦形成,任何仅以当兵为谋生手段的旧军队官兵都不是对手。1925年,黄埔学生军参加东征陈炯明部之战,对手林虎曾参加辛亥革命与反袁战争江宁之役,是华南军界头号悍将,他的军队据坚城死守,却对黄埔学生奋不顾身冲锋束手无策,从淡水到惠州,率先登城的都是黄埔学生。2月间,林虎调集2万人马包围黄埔学生军于锦湖地区,却屡攻不下。他的旧军官在队伍后面督促士兵前进的时候,对面的黄埔学生军官已经带头冲出战壕,挺着明晃晃的刺刀实施反冲锋,战场上还出现一个数十人的学生连对抗林虎部队千余人死战不退的场面。
民国初年,多数士兵和下级军官只求挣钱养家,战斗中毫无主动精神可言,打冲锋全靠高额赏银激励,情况不妙则四散奔逃。经过黄埔军校革命教育洗礼的国民革命军中下级军官则完全不同,将“为革命而死”视作无上光荣。担任连、排级军官的黄埔学生在战斗中号召士兵“不用上子弹,挺起刺刀一口气冲破敌人的阵地”,并且身先士卒率先冲锋。
由此带来的死伤也相当惨烈,黄埔一期645名毕业生中死于东征北伐者就达84名。汀泗桥之战时,北洋军常胜将军吴佩孚亲往前线督战,当场处决率部撤退的旅长、团长,仍然挡不住革命军的进攻。此后贺胜桥、武昌、龙潭各战,都可以看到黄埔学生奋勇冲锋的身影,这也正是北伐成功的基础之一——源源不断的黄埔学生补充现有部队、扩充新建部队、改造投诚部队,使中央军令得以贯彻到基层。
黄埔军校创立时期,中国内战仍以阵地攻防为主,鲜少进行野战机动,火力密度远不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水平。对付这样的“步枪战争”,黄埔军校速成训练出来的学生尚有奇效,面对实现基本工业化的日本军队则远远不足。当黄埔学生晋升到师长、军长的位置,面对大兵团图上指挥、步炮协同作战时,其所学往往捉襟见肘。黄埔一期毕业的第14师师长霍揆彰曾对他的学弟郭汝瑰说:“你们陆大(地图指挥作业)这一套,我以前全不懂。有这样一套进行指挥,方便而有把握多了。”
当然,军官培养需要完整的教育体系,这些问题并不是单单一所学校所能解决的。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