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花样多翻复,劝尔留心下剪刀──对智利电影审查的量化研究
历史
历史 > 自媒体 > 正文

而今花样多翻复,劝尔留心下剪刀──对智利电影审查的量化研究

杀青与上映间的距离,可以很近,也可以无限遥远。何者影响其间距离,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先前研究重视政治筛删在审查中的作用;不过,也有学者强调讨好保守群体的重要性:既然他们要道德,那便给他们道德。两相比较,谁的权重更大?Esberg的最新研究利用独一无二的数据阐明:在威权统治下的皮诺切特智利,后者很可能更加重要。

审查不止针对异已观点。此处,作者援引“第三人假说”,说明威权体制下道德影响审查的机制:一般而言,常人认为自己刚强无比、能抵御各方侵蚀,并认为他人不够坚定、进而担忧“不良”信息可能腐蚀他人。因此,总有许多人支持由道德出发审查艺术。若道德呼声甚为强烈,引入审查,即为迎合民意决策;甚至,审查可用于讨好极重道德的保守群体。

智利设有电影分级委员会,逐一审查引进电影:倘若涉嫌“危及智利价值观”或“与公共道德相抵触”,电影可能被禁;否则,按年龄分级之。委员会原有5人。皮诺切特上台后不久,委员会扩容至19人,囊括教育部、军方、司法系统、电影研究院所、传播研究院所及家长代表等多方人士。对每一影片,委员会抽取5名委员阅览全片,并投票决策。

图1 智利电影分级委员会对某电影的审查记录

图2 智利电影分级委员会委员对某电影的投票记录

为检验审查决策背后的主要考量,作者获取了1938-1994年间委员会的所有审查记录,共涉及10698部电影。对其中部分记录,作者还获得了具体的投票记录;甚至,对极少数电影,审查者手写的、解释禁片原因的纸条,也一并留存了下来。由下图可见,伴随智利政制走向威权,禁止比例显著上升:由1973年前的几近为0,蹿升至约10-15%。

图3 1970-1990年间,委员会所禁止电影占委员会所审查电影的比例。1974年是皮诺切特扩容委员会的时间

未能“幸存”的,是哪些类型的电影?借助IMDB(国际范围内最大的电影数据库)中信息,作者将可能被禁的“敏感”电影分为以下四大类:政治、高度暴力、性内容及涉及道德禁忌。每一类别中又有多种子类。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分别采取了两类分类方法:一类主要基于自然语言处理,一类则以手动标注为主。后续分析中,两种标注得到了一致的结论。

图4 控制变量后,电影类型与被禁概率的相关性。第一行是“政治”,第五行是“高度暴力”,第六行是“性内容”,第九行是“道德禁忌”。每两大类之间,是上一大类内部包含的子类。对每一类别,点与虚线的关系代表显著性方向,横线是置信区间

在控制发行格式、年固定效应、委员会成员固定效应等多种变量的基础上,作者估计了影片类型与是否被禁间的相关性:如上所示,“政治”题材并不显著;与此相反,“高度暴力”、“性内容”及“道德禁忌”均高度显著。三类道德考量之内的子类,亦多数显著。这与“基于道德的审查”一说高度吻合。此外,之前留存的审查纸条,大多都包含对道德导向的担忧。

图5 控制变量后,教育部委派之审查员的投票特点。二、四、六行:相比其他来源审查员,教育部委任人员支持禁止的比率。系数为正,说明他们更倾向支持禁片。横线是置信区间

原文后半部进一步强化道德与审查间关系。首先,审查当局与保守组织部分言论高度相,强调“道德”与“抵制腐化”的重要,并时有神似“第三人假说”的文字;其次,皮诺切特统治期间,教育部与Opus Dei等保守组织关系密切,持鲜明道德立场。量化分析显示:确实,教育部a委任审查员更倾向禁止“性内容”等不道德电影;其他来源的审查员则无此特点。

总之,借助独有数据源,原文说明:道德,而非政治,可能是解释威权体制下艺术审查的首要因素。原文还用正文及五个附录详细讨论了数据处理及稳健性,并排除了发行商自审查等替代解释。本文在以下两方面代表了近来的研究热点:首先,审查本身即已吸引了众多学者的注意;其次,基于大规模稀见原始档案开展的量化分析将日益增加。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