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人何以成为德国最多的少数族裔?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土耳其人何以成为德国最多的少数族裔?

德国和土耳其

作者:晚曙 编辑:Thomas

随着近年来欧洲难民危机的愈演愈烈,生活在欧洲的少数族裔也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

从上一届世界杯开始,仿佛是突然间,人们发现冠军法国队中占半数的已是非洲裔球员;而老对头德国,在由德国队小组赛出局引发的一系列风波中(由德国足协高层抨击队中土耳其裔球员开始最终发展到德国和土耳其两个国家间的口水仗),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在德国的土耳其人。

▲“黑白参半”的法国队

事实上,拥有八千两百余万人口的德国,却已经有了近三四百万、且还在快速增长中的土耳其移民。现在的德国,土耳其裔人口的数量已经超过了其他法定少数族裔人口的总和,成为德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族裔。而他们远比德意志民族更高的生育率也使得有人开始担心德国会不会“土耳其化”。那么究竟,土耳其人是如何在远离祖国的地方,成为德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族裔的呢?

一、第一次接触

任何故事都要有个开头,土耳其和德意志故事,正开始于1526年,匈牙利的灭亡。

公元1526年,奥斯曼土耳其人在第一次摩哈赤战役中打败匈牙利—波西米亚联军,匈牙利国王战死,它的国土也被奥斯曼帝国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瓜分,两大帝国就此接壤,可以不经由其他国家开展直接交流。不过由于两国间完全不同的宗教文化和并不融洽的关系,即使是商人也很少有在对方国家长期居住的,而普通民众之间的交往就更少了。

▲1526年对匈牙利的瓜分

但这种还算和平的局面没能维持多久。帝国间的利益冲突、匈牙利贵族的内斗、奥斯曼的扩张传统再加上奥地利死对头法国人的推波助澜,1529年奥斯曼发动了对奥地利的战争,包围了维也纳,开启了两国间持续了300年的战争。

▲ 1683维也纳之战,波兰骑兵终结了土耳其对外扩张的历史

持久的战争在带来苦难的同时,却也为两个民族之间打开了交流的通道。当然并非自愿,多次战争结束后,大量土耳其士兵和平民作为俘虏被迁往德意志地区居住,这也是德意志第一次出现较大规模的土耳其移民。

这些土耳其人能够以俘虏的身份顺利在德意志定居也多亏了欧洲文艺复兴和早期启蒙运动的成果,此时的欧洲对不同宗教和文化的态度已经变得较为开明和包容。若是在三个世纪以前的十字军时代,这些欧洲人眼中的异教徒,或许连成为俘虏的机会都没有,更别想能够在基督教国家中生活。

欧洲人对土耳其人的包容最突出的一个体现是普鲁士的腓特烈二世对军队中土耳其雇佣兵的态度。作为一名德意志的国王,腓特烈二世不仅肯定了这些土耳其雇佣兵在普鲁士崛起道路上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更是宣称包括土耳其人在内的无论什么宗教的信徒,只要愿意来到普鲁士定居并为普鲁士服务,他都会为他们修建庙宇。

正是在腓特烈二世的主导下,一批清真寺在普鲁士境内拔地而起,不少土耳其雇佣兵也因为优待的条件,在合约结束后选择留在普鲁士定居。而最为关键的,与之前被迫来到德意志的那些土耳其俘虏不同,这些主动留下来的土耳其人大多都保持了自己本身的生活习惯和宗教文化习俗,也就籍由文化纽带,形成了德国最早的土耳其社区。

▲ 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的祖先是一名被俘的土耳其军官

当然,这时的土耳其裔德国人更多的认同的是自己的德国人身份,除了有些还保留着伊斯兰教信仰外,他们对德国的归属感甚至超过对母国土耳其。加上这时候土耳其裔的数量还不算多,也就没有引发太多的矛盾和冲突。

二、停滞的七十

当历史进入19世纪,1871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除奥地利外的德意志地区完成了统一,新生的德意志帝国也取代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成为了新德意志的“代言人”,而德土关系的双方也顺理成章的从奥地利-土耳其转换成了德国-土耳其。

此时的德国和土耳其虽有着完全不同的境遇(一个是新生的世界强权,一个则是在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方面全面落后于欧洲的“西亚病夫”),但却有着相似的利益。德国希望藉由提高在奥斯曼的影响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以图打破英法的霸权,土耳其则希望借德国的援助以找回帝国昔日的荣耀。

▲ 1898年德皇威廉二世访问土耳其

于是德国与土耳其之间在相似利益的推动下达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即使德国经历了德意志帝国、魏玛共和国和纳粹德国三个政权,土耳其也从奥斯曼帝国变成了土耳其共和国,两国间的良好关系直到1945年4月23日希望能在战后和会上分一杯羹的土耳其对纳粹德国宣战才结束。

▲ 两国计划合作修建的柏林-巴格达铁路

在两国保持良好关系的七十余年间,双方在军事、科技、贸易等领域开展了许多合作,但在这一时期德国的土耳其裔的增长却陷入了停滞。

七十年间双方发生的最大的人口流动似乎是有万余名土耳其人参加了纳粹党卫军的外籍军团,但他们在战后都被遣送回国极少有能够留在德国的。而与此同时已经生活在德国的土耳其人却慢慢的在被德国社会所同化,开始从“德国人”转变成一个真正的“德意志人”。

但对于更多的土耳其人来说,前往德国的机会,要等到二战结束之后才到来。

三、欢迎欢迎

二战结束后,欧洲大陆上的各个国家都展开了战后的重建和经济恢复工作。面对因为战争而几近废墟的欧洲大陆,当时没有人看好欧洲的前景,甚至有人认为“即使是清除柏林街头的瓦砾,也需要二十年的时间”。

▲ 战后满是废墟的柏林街头

但欧洲各国原本较好的经济基础,加之欧共体的成立和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战后欧洲各国的经济恢复速度远超人们的期待,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联邦德国在整个50、60年代的二十年间所创造出来的“德国经济奇迹”。

▲ 1952年柏林街头的工人,墙壁上是马歇尔计划的宣传画

在这一时期内,联邦德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很快就超过了战前水平。但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劳动力短缺。不仅是因为二战所造成的800万人的死亡,东德的独立也带走了近千万人口。

因此即使在当时的德国失业率已经降到了一个仅有0.7%左右的极低的水平,但依然有大量的工作岗位出现了空缺(18万人失业但却有50万份工作没有人做),劳动力的短缺开始制约德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1961年柏林墙的建成和东西德之间的全面封锁,通过德意志人自身来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已经变得不现实,幸而西德政府从一开始也就没有把希望全都寄托在德意志人自己身上。

▲ 德国分裂的标志——柏林墙

自1955年开始,为了缓解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联邦德国开始从其他欧洲国家和海外国家引进劳动力。相比于战后经济腾飞的德国,意大利(主要是经济较为落后的意大利南部)、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则较为落后,国内生活水平低下,但又有着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劳动力过剩、失业人口较多。于是当德国人抛来橄榄枝的时候,这些国家的政府自然是乐于接受。

▲ 德国矿井中工作的意大利劳工

1955年11月联邦德国首先与意大利签订了双边劳工协定,而后先后与西班牙、希腊等欧洲国家和突尼斯、摩洛哥等地中海沿岸国家签订劳工协定,与土耳其的协定则签订于1961年。

截止到1973年停止招募外籍劳工,18年间,联邦德国通过官方途径共招募了1920万名外籍劳工,平均每年招募的人数超过了100万人。

而到了70年代以后,因为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选择出国务工的人减少,所以来自北非、巴尔干、土耳其这些经济更落后的区域的劳工成为了进入德国的外籍劳工的主力,而其中土耳其自身人口基数大(超过突尼斯、摩洛哥、南斯拉夫的总和),选择出国务工的人口绝对数量更多,于是顺理成章,土耳其在1972年成为了联邦德国外籍劳工的最大供应国,而此时多数的欧洲劳工,都已经回国。

四、请神容易送神难

相比于母国高了数倍的收入和更多的机会,对于外籍劳工来说能够留在西德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尤其是土耳其,国内混乱的环境(1960、1971和1980年发生三次军事政变)和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使得留在西德对于土耳其劳工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选择。

▲ 1960年政变中被军方逮捕的总统曼德列斯

当然西德政府不会忽略这一点,在与土耳其签订劳工协定之时,西德政府就对所有的土耳其劳工加上了四点限制——只限于未婚土耳其人、家属不得前往德国、劳工签证最长为两年且不得延长、仅限于土耳其的欧洲部分。西德政府希望通过这些限制条件,尤其是劳工只能在西德工作两年这一条来限制土耳其劳工留在西德。

▲ 被喻为德国经济奇迹之父的西德第二任总理艾哈德,他的任期内开始大量引进外籍劳工

但好的想法却往往在实践的时候遇到许多问题。当两年的短期签证到期后,不仅前往西德的土耳其劳工不愿意返回土耳其,那些雇佣他们的雇主也不希望这批工人的离开,因为这样企业就要付出额外的培训和磨合成本。于是在双方的要求下,西德政府只得给土耳其劳工的签证延期。而当这些土耳其劳工在西德工作满五年后,他们就依法拿到了西德的长期居留权,可以合法的在西德长期居留。

而另一条禁止土耳其劳工家属前往德国的限制也很快在维护人权的呼声在变得名存实亡,更何况企业也希望劳工家属的前来能够让他们安心工作。1974年起,西德政府向劳工家属开放了家庭团聚签证,由此上百万的土耳其家属来到西德定居并在此生儿育女。西德的土耳其人在机械增长之外,也开始了自然增长。

相较于其他的来自欧洲国家的外籍劳工中的绝大多数在合同期满后都返回了母国,大多数的土耳其的劳工不仅自己留在西德定居,还从国内带来了数量庞大的家属。而其中土耳其劳工不仅人数最多,其性别比例和年龄比例也最为合理。

▲ 在德土耳其家庭

因此当他们留在西德成家立业后,在德土耳其人的数量以一个远超德意志人的速度快速增长,同时庞大的人口基数也保证了他们不会像自己的祖先那样被德意志人彻底同化。而主要以穆斯林为主的土耳其人既不像同样来自基督教文化圈那样的欧洲劳工那样容易融入德国社会,也不像北非劳工因为人数较少难以结成社群,因此他们形成了相对独立和较为封闭的土耳其人小社会。

在这样的小社会中,土耳其移民即使经过了数代的传承,也难以产生对德国的认同感;且当土耳其人形成有规模的聚居之后便开始寻求与德国人同等的权利,而二战后一向温和的西德政府也基本上是有求必应,让在德土耳其人也可以享受和德国人相同的社会福利。这更加促进了在德土耳其人的增长,因为德国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使得他们即使没有工作也可以生活下去。土耳其移民,已经成了德国社会的一个顽疾。

▲ 在德土耳其人和他们的旗帜(土耳其星月加德国三色旗)

欧洲劳工极少选择留在德国,北非劳工人数太少,又适逢德国对劳动力的“极度渴望”,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让土耳其人有机会在德国生根发芽进而成为德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族裔。

时至今日,即使两德统一为德国增加了上千万的德意志人,但土耳其人的比例依然已经接近了10%,并且还在高速增长之中。当移民问题开始威胁到德国社会安定的时候,不知道德国政府还会采用什么样的措施来应对,或许,保持温和将不再可行。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