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相杨幺起义:险些截断南宋交通大动脉的洞庭湖势力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钟相杨幺起义:险些截断南宋交通大动脉的洞庭湖势力

1130年,随着中原彻底为女真人的金国占领,整个汉水以南也处于对方的武力辐射范围之内。北宋残部的兵败如山倒,更是加剧了长江沿线的局势恶化,迫使当地人起来组织武装保护自己。著名的钟相杨幺起义,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而生。

此后的五年内,他们一直活跃在洞庭湖流域,逐渐成为临安宫廷的心腹大患。在被岳飞等中兴名将剿灭前,这支地方势力也始终威胁着南宋王朝的交通大动脉,并让皇帝对其必须处之而后快。

失望透顶的乡民

位于长江中游的洞庭湖 战略位置非常要紧

钟相杨幺起义的根本起因,就是洞庭湖流域居民对北宋朝廷的彻底失望。虽然这里从来不是战乱频发的前沿地带,却不可能在宋朝进行的历次战争中幸免于难。大量处在贫困线上下的底层民众,需要不断为庞大军事机构买单。至于交给辽国、西夏和金人的岁币贡赋,也都要从他们身上抽取。

1127年,由于东京保卫战失败和原都城汴梁被占,整个北宋王朝的残部都争相逃往江南。虽然没有任何阻挡追兵的能力,却会在沿途消耗大量民力,并在女真骑兵赶到前就对很多地方造成破坏。等到康王在临安稍有起色,也将防务重心完全堆砌在长江下游水域,根本无力顾及中游段落。因此,当金兵在1130年再度南下,包括洞庭湖沿岸在内的许多地方,都在无抵抗的情况下惨遭洗劫。

金人的南下劫掠过程中 很少遭遇强劲抵抗

忍无可忍的本地居民,也在这一年相约起兵,组织起忠于自己的武装力量。在宋军完全没有影响力的情况下,迅速接管了区域防务,并瞬间成为非常重要的一支地方势力。当金国的偏师从长沙等地撤出,义军首领钟相也顺势自称楚王,准备重建历史记忆中的那个南方强国。

当时的宋高宗自己都惶惶不可终日,随时准备跳上杭州湾内的海船南下福建。所以根本没空搭理这个突然冒出的楚国政权。等到发现对方成了气候,才意识到问题严重而后悔不已。但洞庭湖民兵却没有在首领钟相被打死后溃散,反而又在推举出来的领袖杨幺麾下继续壮大。到1130年的夏季,长江中游的义军人数增加到80000。虽然其中不乏本地乡民的妇孺家眷,但能凑出的男丁数量也非常可观。

宋高宗自己都准备随时跑路

作为首领的杨幺,早年就在洞庭湖上担任船夫,对本地水文情况可谓了如指掌。后来因积累足够财富而有了田产,算得上是基层群体的成功人士,并对很多人形成号召力。来自沿岸不同村县的成员,也继续由原先的次级头人率领。杨幺只是组织他们到岸边或岛屿上构筑土城,再集中打造一批船只用于机动交通。

这样一来,任何外部力量想要突然进入,都无法逃过这一预警网络。当南宋的官员试图对其进行诏安,便意识到这些人早已不愿继续屈居人下。

洞庭湖的义军让临安宫廷非常难堪

下沚江初胜

整个洞庭湖在此后将成为固定战场

洞庭湖义军的迅速膨胀,让南宋方面感到非常棘手。因为其存在堵塞了长江水道,使得江东与巴蜀两头的交流不畅。长此以往,那么拿不到临安军饷的四川本地军头,便有可能脱离原先的效忠体系。这是江东的偏安朝廷所不能容忍的后果。

同时,由金人在黄河以南扶持的伪齐政权,也始终想着如何南下占据更多地盘。他们一面同江北的宋军交战,一面也派人去洞庭湖招降杨幺。后者尽管没有任何正面回应,但宋高宗却因此对杨幺的部众更为厌恶,下令驻扎在湖区两头的地方军赶往镇压。

伪齐政权也经常尝试联络洞庭湖义军

1131年,数万宋军准备从西面的鼎口进入洞庭湖征剿。为了方便在大面积水域中活动,还请专人照图纸赶造舰队,并从附近军镇调来弩手部队助战。考虑到风向转变不利于内河航运,特意使用人力踏轮技术,将大部分战舰变为原始轮船。此外,还有少量适合江浙沿海航行的海鳅船压阵,实力非同一般。义军则已经在下沚江口构筑了夏诚寨,专门用于堵住这个方向的进攻线路。除了西南方向的小块陆地外,这个据点的其他三面都有湖水拱卫,非常适合守卫者长期坚持。

当宋军以水路并进之势抵达,发现从陆上攻击非常困难。由于有连续的阴雨天气,通往夏诚寨的道路已泥泞不堪。守军还在沿途挖掘了大量陷阱,使精锐的骑兵很难顺利通过。即便有步兵越过外围防线,也会在狭窄的空间内遭遇数层土墙堵路,很难快速攻入内堡。因此,官军计划走水路直接穿过,对于这个据点施行全面围困。但当体型巨大的战船航行至下沚江口,就因为航道狭窄而湖水落潮而发生堵塞。

大型的海船或内湖船 都容易在湖区入口堵塞

早已等候多时的起义者便顺势杀出,从水陆两个方向猛攻,迫使首尾不能相顾的宋军瞬间崩溃。不少人跳水逃离,将近乎完整的战舰都留给了杨幺部下。对于当时兵力并不充裕的南宋而言,这样的失败多来几次也是非常要命的事情。洞庭湖四周的狭窄支流入口,无疑是义军防御对方攻打的最好地势。

此后,杨幺便下令将全部俘获的官船据为己有,并继续加高上层建筑,改装为更适合内陆水战的经典款楼船。不仅让单艘船只的载兵数量增加,也有诸如拍竿一类的土造大杀器。更重要都是,这些船只的到来让洞庭湖义军不再害怕任何官家派来的水师部队。当高宗皇帝在次年派来老臣李钢和4路人马,也被灵活机动的义军船队给逐步击破。

楼船也迅速成为洞庭湖义军的主要武器

大战阳武口

韩世忠是首位与杨幺间接交手的中兴名将

1133年,重整旗鼓的南宋军队又再度准备平定洞庭湖流域。这次,他们将主攻方向换到下游,准备将沿海水师派往岳阳压制义军的船队中坚。部分偏师则从路上抵达上游,强制城寨中的留守部队。除必要的外围支援力量,南宋方面还弃用战斗力太弱的地方厢军,改由经过重建的禁军担任主力。位列中兴四将的韩世忠也一并前来,并负责指挥500艘水师船只和全部辎重粮草,使得全军人数超过3万。

但经过休养生息的义军,此时也有了非常强大的正规作战力量。其主力舰队就包括29艘小型车轮船和15艘经过改造的大型楼船。此外,还有不少灵活机动的内湖小船和几艘海鳅船支援。洞庭湖周遭所有的要口都有建设水寨,部署的兵力物资都比较充足。而宋军的该年度作战计划,则是对整套内湖防御体系的最佳考验。他们故意将作战时间选定在入冬前的10月,也有限制对手发挥的意思。

此战 南宋将大量江浙海船调往洞庭湖水域

10月29日,由大将王躞指挥的江东船队向义军发起挑战。由于这次行动没有狭窄地形阻碍,所以能让水师的海鳅船队全面展开。然而,杨幺并没有立刻前来交战,反而将这一侧的陆上守军主动撤出,派去加强西面的城寨防御。甚至故意空出几艘战船,任凭其顺江漂往下游,制造出有大批人员逃逸的假象。于是,南宋方面的海船便加速前进,以划桨动力冲过了东洞庭湖区域。

此时,从上游进攻的南宋军队却因之前就存在的问题,被一直堵在原地不能动弹。东路军在知道这个情况后,断定杨幺将大部分残余龟缩到了西洞庭湖死守。于是又不经调整和侦查,匆忙穿过当中的南洞庭湖区域,准备从阳武口杀入湖区西部。

杨幺主动放弃东湖 将对手吸引到西湖

结果,义军的主力早就在南面隐蔽埋伏,只等南宋水师的拉长队伍从眼前经过。战斗中,适于内河决战的楼船发挥出色,将许多运送辎重和步兵的小船直接撞沉。虽然宋军调来了沿海性能一流的海船,却无法在封闭的湖区环境下发挥任何技术优势。传统的中式硬帆难以捕捉内陆风向,让庞大的舰体需要以人力划桨驱动。诸如床弩之类的武器,又主要部署在船头位置,并不适合在侧舷迎击来敌。

倒是杨幺的楼船具备有居高临下优势,并以沉重的拍竿直接敲击木质结构。只用很短的时间,就让疏于防备的宋军陷入全面紊乱。车轮结构还能让大船在水面倒车、进而转向攻击敌舰的其他部分。最后,有近万名南宋士兵被杀。获得大胜的义军,又乘胜追击敌人到南面的湘江,逼着对手全部弃船逃跑。一直没有建树的西路军,也因其他部分的战败而主动解围。

楼船的高大优势 在洞庭湖中尤其明显

当然,南宋方面虽然损失了大量水军,却还有20000人的步骑兵在湖区外围活动。为了挽回颜面和继续压缩对手空间,他们也尝试在驻地构建临时要塞,形成范围更广的封锁网络。但因为没有了水军主力担任机动兵力,他们的处境实际上是非常危险。杨幺就在1134年将楼船分别派往南北两头,重点进攻这些根基不稳的南宋据点。那些残存的运输小艇,根本挡不住身高马大的楼船攻击。陆上的步兵也难以同木质塔楼上的敌军对射,并容易遭到从附近滩头登陆的奇兵侧击。于是,这个需要耗费很长时间的堡垒群计划,也因义军的主动出击而迅速破产。

不过,杨幺在得胜之余,也听闻发生在北面荆州的最新消息。先前控制当地的伪齐军队,已经在被新进蹿起的岳飞击败。后者不仅因收编俘虏而扩充了军队,还顺手将活动在周遭的几股盗匪势力消灭。对于洞庭湖方面的义军来说,这恰恰是最为糟糕的情况。过去的他们,还算是夹在南宋与伪齐之间的第三股势力,如今却在战略上被全面包围。为此,义军甚至派出过船队北上,期望重新打通与中原的联络管道。但因为义军士兵实在不善攻城,最终被岳飞的人马逼退。

洞庭湖义军的势力最大化阶段

最后一搏

中兴名将中的张俊与岳飞也被派往洞庭湖

1135年,宋高宗决心彻底结束洞庭湖问题。他派出最心爱的将领张俊,统筹湖区四方的所有可用兵力。而位于荆州前线的岳飞,也是此次围剿作战的核心。按照计划,他们将以近20万部队展开包围,从各个方向瓦解杨幺的分散据点。

此外,义军内部也因为先前的胜利而发生变化。作为首领的杨幺,已经自封大圣天王,并建立了以自己命名的城寨。其他来源不同的部分,也有各自的据点与船队,并保持相当的独立自主权。所以,这些洞庭湖义军与其说是一个整体,更像是不同乡邻间的临时聚合。当势力范围逐步扩充到更远区域,彼此间的忠诚度就立刻受到削弱,隔阂反而被迅速放大。大部分人的抵抗,只是为了自己过上安稳生活,并无多余杂念幻想。就是自封为王的杨幺,始终将奉行诡异的不结盟政策,也不乐于将势力扩张更远。这些内在弱点,很快就被南宋官军所加以利用。

岳飞的策略对义军打击最为沉重

鉴于此前的贸然打击失败,新来的张俊将重点首先放在洞庭湖区的最外围水系。大量的士兵无仗可打,却被整日安排土木作业。通过筑坝拦河与分流等手段,慢慢抽干湖区的固有水量,使得很多沿岸城寨的地形发生变化。随后再以重兵进行围困,逼着士气低落的义军整批投降。部分次级首领见风使舵,很快就率全部船队投靠上来,甘愿为宋军的进一步行动充当先锋。

最后,官军还将之前构筑的堤坝掘开,将大量的河水重新灌入洞庭湖中。他们砍伐了很多树木,顺着激流一起冲向湖区,形成大片无法正常航行的区域。等到这些工作全部完成,才由投降的义军带路进攻。对此完全无能为力的杨幺,仅留下数千部众和2座据守城寨。面对20万官军的全面围堵,最终被各自困死在营地内部。这位曾数次击败宋军的起义首领,就这样在突围过程中被岳飞俘杀。

今日的杨幺水寨景点

1135年6月,持续五年的钟相杨幺起义正式落下帷幕。南宋的整个国防体系得以完整,终于有办法对远在巴蜀的地方军进行大量财政输血。岳飞也再次将众多义军并入自己的麾下,并成为长江中游的军区大员,为后来的两次北伐奠定基础。

至于败亡的杨幺,则被定性为勾结伪齐政权的可恶叛徒,并始终没有在后人的历史研究中占据重要位置。直到21世纪初,才有学者通过仔细整理相关史料,给予其相对公正的评价。毕竟,这是一位先后迎战过李钢、韩世忠、张俊和岳飞的传奇人物。他的成败本身,也深刻决定着日后的形式发展。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