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革命与不列颠的思想文化动向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法国大革命与不列颠的思想文化动向

转自:商务印书馆

《大不列颠与古今世界》

〔英〕H.T.狄金森

法国大革命是一场巨大的政治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欧几个世纪历史演变的产物。这场革命并不只是1789年发生的单个事件,它持续了很多年,是一场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引发了诸多变化的社会运动。今天的讲座,我想讲一下不列颠与法国大革命的关联,通过一些艺术作品,谈一下大革命期间不列颠的思想文化动向。

书中插图 詹姆斯·吉尔雷 绘

漫画表现的是不列颠首相乘坐一辆由雄狮和白马拉着的车奔向革命中的法国,雄狮代表不列颠,白马代表汉诺威王朝。首相背后发光的太阳代表着不列颠宪政,而图中的法国是由那些有红白蓝三色帽的暴民体现的。空中降临的手持米字旗的女神不列颠尼亚则代表着正义,在她正下方,首相銮驾另一侧是备受大革命惊吓的不列颠民众。

在展开主题之前,我想总结并强调一下法国大革命的重要性。大革命发生在当时西方世界最大的绝对主义君主制国家——法兰西。在17—18世纪,法国一直是欧洲国力最强的国家,它的强大建立在君主的绝对权威基础上。在北美独立战争期间,法国曾帮助十三个殖民地对抗不列颠,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战争结束后,战败的不列颠并没有破产,反而迅速恢复了经济,但法国却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国家与社会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致使国王及其亲近大臣绞尽脑汁寻求危机与问题的解决途径。想要为财政部门开源,最佳的办法就是向富人,尤其是贵族阶层征税。但法国贵族在以往是不向国家纳税的,现在当然也不会愿意交税。于是国王在1789年召开等级会议,企图向第三等级征税。第三等级起而反抗,由此引发了革命。革命的火焰在法国燃起后,不列颠官方与民间都做出了回应。面对法国的态势,激进主义者欢呼,保守主义者恐慌。在此,我想通过当时出版的一些政治漫画解释当时不列颠人的反应。而这种反应本质上代表着当时大不列颠的思想文化动向。

书中插图 詹姆斯·吉尔雷 绘

这幅漫画中,在断头台上尸首两分的人是法王路易十六。飞溅的鲜血旋转奔流,夸张地表现了法国大革命的恐怖场景。血泊中的文字是路易十六最后一次演讲的内容,他试图通过演说让民众抵制大革命,但最终还是被送上了断头台。断头台是大革命时代为提高行刑效率而新发明的刑具。

大革命爆发后,《人权宣言》诞生,法国民众一时间变得非常激进,大力宣扬人权,主张国家的主权不在君主手中,而在人民手中。革命废除了法国的封建制度,这对农民而言,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变化。法国在当时依然是个农业国,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远大于不列颠,但绝大部分地区是农村,绝大多数人口是农民。封建制度的废除使得农民获得并增强了对土地的控制权。国王反对这些变革,试图逃往国外寻找外援,结果被革命派逮捕后送上断头台。自此,君主制被废除。革命的另一个结果是贵族制的终结。法国的贵族群体非常庞大,人数远胜于不列颠贵族,这不仅因为法国人口多,还因为法国贵族的兄弟子嗣也是贵族。君主被审判后,很多贵族流亡国外,中世纪延续下来的封建主义就此解体。大革命将天主教会置于国家的控制之下,使得教会在革命前拥有的庞大地产从此交由国家管理,教士的角色彻底转变,开始向国家公职人员靠近。除此以外,革命派试图通过一些形式微小但意义重大的变革来缔造一个新的法兰西,比如说将国旗改为红白蓝三色旗,将《马赛曲》设定为新国歌,将原有的行政区划重新进行整合。革命政权还颁行了新的历法,将1792年设为新历元年,规定每周有十天;推行了新的计量单位,用厘米、米、千米来计量长度,这种计量法被推广到全世界,沿用至今。

大革命中的所有措施使得法国的政治与社会权力从君主、贵族和教会转移到中等阶层手中,特别是巴黎地区的资产阶级手中,无套裤汉的社会地位也得到显著提高。国家的象征意义从此发生了改变,代表着自由、平等、博爱。如果我们去法国,会发现很多地区市政机构的建筑上都刻着“Liberté(自由)、Égalité(平等)、Fraternité(博爱)”的国家格言。革命派试图建立一种新型政府,但发现这一过程异常艰难。旧制度已经实行了千百年,想要一朝废弃,改用新制,难度可想而知。世界历史上几乎任何一场试图建立新制度的革命都会面临这种困难。法国大革命起初推行的是君主立宪制,但新政权很快陷入革命恐怖,暴力随之蔓延,约有三万人被定罪,成为革命公敌。到1790年代的最后几年,革命政权成为一个非常腐败的系统,最终在拿破仑上台后演化为独裁统治。由此可以看出,革命的开端很好,但过程进行得越来越艰难,最后的结果是独裁而非自由。

书中插图 艾萨克·克鲁克尚克 绘

这幅漫画中,作者在想象反法战争一旦失败,法国称霸欧洲的后果: 正义的代表被击倒在地,尸首两分。 怪物模样的法国胜利者头放光彩、脚踏骷髅。 失败的不列颠人将王冠、教会的圣杯、英格兰银行、东印度公司等有价值的东西全部交给了法国人。

革命派始终担心革命会因内部敌人的破坏而以失败告终,同时他们还要防范外部敌人。在法兰西本国,君主、贵族、教会中的很多人都成为革命的敌人。路易十六的王后是奥地利人,奥地利在革命初期就想对法王和王后施以援手,并采取行动终止革命。德意志境内的强权邦国普鲁士,也想用武力帮助波旁王朝颠覆革命政权。而这时的法国革命派认为他们不仅要捍卫革命的成果,而且要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扩展革命。国际间的战争由此开始。起初,法国军队只是为了防御外来进攻而作战,但伴随着军事上的胜利,军队开始向外扩张,将足迹延伸到整个欧洲大陆,一度到了西班牙、葡萄牙,甚至打到俄罗斯的莫斯科一带。法国人希望通过武力捍卫和传播革命,反对大革命的国家想用武力打压法国的革命势力。于是,在整个欧洲范围内同时出现了依靠军事力量解决问题的革命与反革命两个阵营。革命的动荡从1792年持续到1802年, 在1802年的短暂和平后,战争再次开始,一直延续到1815年。战火将几乎所有欧洲国家卷入其中。

在反击大革命和对抗法兰西的战斗中,不列颠是展开武力作战时间最长的国家,从1793年参战后,断断续续地打到1815年,最终赢得了反法战争的胜利。战争期间,有些国家的立场不定,比如说西班牙,一开始反对法国,后来又和法国一起作战,抗击反法同盟。但不列颠始终与法国为敌,不懈地战斗。可以说,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革命和战争在不列颠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引起了反响。因为战线广、作战时间长,不列颠政府不仅要动员本国的力量,而且需要为奥地利、普鲁士等盟国的军队支付作战费用,由此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所以必须采用强有力的政治宣传来稳定人心并赢得民众的支持。事实上,从一开始,不列颠的报纸杂志就充斥着反对法国大革命的基调和内容。光是1793年, 就有1600万份报纸发行。可以想象,在一个不到1000万人口的国家,这是多么强大的宣传攻势。此外,还有形形色色的杂志、小册子、宗教歌曲、戏剧、诗歌在反映法国大革命时期不列颠的思想文化动向。

书中插图 托马斯·罗兰森 绘

这是当时不列颠流传最广的一幅漫画。 作者巧妙地对比了大革命时期,“自由”在不列颠和法兰西两个不同的国度分别意味着什么。 图中不列颠尼亚手拿代表公正的天平,身边摆着象征统一与团结的米字旗,侧面的商船代表着经济的繁荣和富足。 与法国式“自由”相伴的却是怪物横行,怪物一手拿着刺刀,一手举着挂上了人头的器物,脚下踩着死尸,身后是正在被绞死的罪犯。

大革命在不列颠引起了一场激烈的意识形态论争。支持和反对法国的两个派别就大革命的原则和实践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在革命刚开始,法国革命派极力宣扬自由、平等思想的时候,不列颠的一些主张改革者非常激动,大力支持革命,试图将法国革命派的某些主张运用到不列颠。但当1793 年法国革命政权逐渐走向混乱与腐败后,越来越多的不列颠人,特别是那些富人,对法国大革命充满了反感和恐惧。因此,大革命初期,不列颠人曾在意识形态上陷入分裂。大革命引发的思想论争也可以说是不列颠近代史上最为激烈的思想大讨论,持续时间和争论的激烈程度远远超过了美国革命时期不列颠与北美殖民地就革命问题展开的思想论战。当时几乎所有的文人、思想家都对法国大革命发表过这样或那样的看法。

有趣的是,在大革命引起的思想论争中,不列颠人发明了一种可视性的宣传手段——漫画——来含蓄而巧妙地对大革命的事态演化、不列颠的政治和社会现状,以及战争成败的可能性等问题做出回应。当时的不列颠出现了很多漫画商店,伦敦有大约十家漫画店,爱丁堡、巴斯各有一家,爱尔兰的都柏林也有一家。在当时顶级的艺术家中,詹姆斯·吉尔雷、 托马斯·罗兰森、艾萨克·克鲁克尚克、罗伯特·塞耶斯和理查德·牛顿等人专门从事漫画创作,以一种独特而新颖的方式参与当时的思想大讨论。这些人用漫画意会或谈论现实,但却没有遭到政治迫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漫画并没有用文字明确而直接地指出作者是在抨击谁或批判什么,但图画表现的人与事却是人们心知肚明的。当时不列颠政府逮捕了一些印刷、出版政治小册子的激进分子,但却没有任何一个漫画家遭到逮捕。漫画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深受人们喜爱,几乎所有受过教育的中等阶级都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和欣赏到,这也是当时不列颠印刷出版业繁荣、邮政与商业发达的体现。

(本文节选自《大不列颠与古今世界》,商务印书馆2019年10月版)

《大不列颠与古今世界》

〔英〕H.T.狄金森

作者简介

H. T. 狄金森,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爱丁堡大学终身教授,曾任英国皇家历史学会副主席、英国历史学会主席。他学术造诣深厚,在十八世纪英国历史、英国宪政史、英国政治思想史等领域成果斐然,代表作有《十八世纪英国的大众政治》《自由与财产:十八世纪不列颠的政治意识形态》《英国的激进主义与法国大革命》等。他1980年开始与中国学界建立联系,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位大力协助中国世界史学科发展的西方学者,与不列颠史及英联邦国家史领域几代中国学人交谊深厚,在中英两国历史学界近半个世纪的交往中留下了鲜明的足迹。

目 录

序 言

第一讲 《大宪章》及其在现代世界中的回响

第二讲 “光荣革命”与大不列颠的强国之路

第三讲 大不列颠与美利坚:历史联系与现实差异

第四讲 法国大革命与不列颠的思想文化动向

第五讲 1832年以来不列颠政治制度的变革与延续

第六讲 大不列颠与欧洲联盟:过去与现在

译后记

内容简介

《大不列颠与古今世界》系国际知名学者、英国历史学家狄金森教授于2017年在东南大学的讲座实录,共六讲。这些系列讲座基于详实的史料考证与严谨的学理分析,内容涉及的历史时段较长,由中世纪跨越到当代,涵盖的地域范围甚广,以不列颠群岛内外政治文化与国族关系的演变为主线,阐释了《大宪章》产生以来的八百余年中,大不列颠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读者从中可深入地了解到,大不列颠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与外部世界发生关联,并依然影响着当今世人生活的历史与现实。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