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药发明说”的谣传:“希腊火”与“海之火”究竟是不是火药?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火药发明说”的谣传:“希腊火”与“海之火”究竟是不是火药?

中国火药与火器的制造与使用技术西传后,引起了西方火器研究者与火器史学家们极大的兴趣。他们或在实践上制造适用于西方的火器,或在理论上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自己的创见,取得了不少新的成果。但也有一些西方火器史研究者,提出了这样或那样经不起推敲的“火药发明说”,其中比较有名的要数“希腊火”与“海之火”。

一、“希腊火”并不是早期火药

“希腊火”( Greek Fire)是一种不含硝的燃烧剂,西方一些火器史研究者说它是早期火药,这是没有根据的。

1、“希腊火”的由来及其使用

“希腊火”最初是由阿拉伯人创制的,后又经过希腊人改制而成,又称“野火”( Wild Fire),在公元前5-4世纪被用于作战,持续使用达1000多年之久,在东西方的一些国家中都曾使用过,是火药发明前所用的一种主要火攻器具。

“希腊火”的配方甚多而鲜为人知。公元前350年,希腊战术家泰克梯科斯曾记下了一个配方,其成分有硫黄、沥青、松脂等引火物及麻屑等易燃物。

经过希腊人改进后的“希腊火”,又反传到阿拉伯和印度。据说印度人在公元前326年,曾经用“希腊火”有效地抗击了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前323年在位)的进攻。

欧洲战场上使用“希腊火”较早记载的有公元前424年大流姆的攻防战、公元前304年罗得岛的攻防战。

在11-13世纪欧洲十字军东侵阿拉伯时,双方在作战中都曾把“希腊火”作为火攻器具。但是,经过人们的考证,当时所用“希腊火”的主要成分有蜜脂、硫黄、木草、兽脂、松香、石脑油、沥青、粉状金属物等,唯独没有硝。

2、对“希腊火”性质的误传

最早把“希腊火”说成是火器的人,是意大利的瓦尔图( 1413-1482年),他在1450年撰写的《兵法十二卷》中,提到了占拜庭皇帝列奥六世(866-912年)在位时,曾命令其士兵用一种“投火器”反击敌人,并称这种“投火器”就是火药箭。但是,此时的欧洲人还不知道硝这种物质,更不可能使用火药箭了。因此,瓦尔图的说法,不过是将一般的“投火器”误传为火药箭罢了。

时至11-20世纪,西方有些学者还在他们的著作中,认为拜占庭人使用的“希腊火”是经过改进了的、用火箭射出去的火器。如法国的东方学者拉努和炮兵上校法韦、法国的化学史学家厄费、法国的麦西尔、英国的埃利斯等,都有这种看法。

苏联学者费里德高兹否定了这种看法,他认为:“希腊火”还不是类似火药的混合物,因为在它的成分内不含硝酸钾。发现硝酸钾的不是拜占庭人,也不是埃及人,可能性最大的是从中国人或阿拉伯人处学来的。

又据琼维尔所著《圣路易王的历史》说,直到欧洲十字军第七次东侵时(1248-1254年),阿拉伯人才使用含硝的“希腊火”,用带长尾羽翼的箭,射向敌阵,其威力远大于不含硝的“希腊火”,只见飞行的箭如火龙经空,似闪电疾飞,火光照耀,变黑夜为白昼,十字军终于被击退。

既然阿拉伯人在13世纪中叶才使用含硝的“希腊火”,而此时的中国,不但已有使用火药与火器的200多年历史,而且已把初级火器发展到了管形火器的阶段。由此可见,连含硝的“希腊火”都算不上早期火药,那么不含硝的“希腊火”就更不是早期火药了。

西方学者把“希腊火”说成是早期火药的另一个根据,便是托名希腊人马哥于公元8-9世纪写成的《焚敌火攻书》,书中列有一些火药配方。但是经过学者们多年的研究,从下列几个方面否定了这种说法。

其一,所谓希腊人马哥并非真有其人,而是一个托名;其二,该书并非ー人一时之作,而是由一些阿拉伯人相继增补而成;其三,该书写成于公元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而不是8—9世纪。

至此,关于“希腊火”是早期火药的说法,已经失去了立足之地。

二、“海之火”不是早期火药

同“希腊火”相类似的另一种烟火剂是“海之火”( Sea Fire或 Wet Fire)。

1、“海之火”的由来及使用

“海之火”与“希腊火”不同,“希腊火”在东西方的一些国家中都有使用,是一种用于投掷的烟火剂;而“海之火”只有希腊人知道,并未向东方流传,是一种用于海战的、以虹吸管喷射的烟火剂。

“海之火”最早出现于公元670-680年之间,比“希腊火”要晚一千多年。据泰法尼斯的《年代记》(811-815年)中记载,公元673年,有个出生在叙利亚的技术人员凯林尼科斯,从西里西亚的海略波利斯逃到拜占庭的帝都君士坦丁堡,把“海之火”的秘方献给了拜占庭的皇帝康斯坦丁四世(648-685年)。

其时,君士坦丁堡正遭到阿拉伯军队的进攻,拜占庭当时也正苦于无退敌之利器。“海之火”恰如天赐一把神剑,受到特別的重视。673-677年的五年间,阿拉伯军队对该城进行海陆夹击。君士坦丁堡三面环海而一面背陆,全城军民以顽强的固守面使阿拉伯军队顿兵于坚城之下,并伺机予以反击。战机终于到来,拜占庭帝国的舰队在西吉库斯岛附近水域,用“海之火”大败阿拉伯舰队,解了君士坦丁堡之围。716-718年,阿拉伯舰队再度进攻该城,被拜占庭舰队的“海之火”焚毁1800余艘战船,仅有6艘得以逃脱。公元941年和1043年,俄罗斯舰队曾两次进攻该城,都被拜占庭舰队用“海之火”打败。

2、“海之火”的特点

从作战过程可知,“海之火”是海战中具有强烈燃烧威力的燃烧剂,用喷射装置喷至敌船,燃烧时烈火件随浓烟与声响,使敌船没有扑灭手段而难以防御。

正因如此,所以拜占庭帝国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所有关于“海之火”的配方、制造技术、发射装置的构造等机密,只有东罗马帝国的皇帝和凯林尼科斯家人知道。其他人尤其是阿拉伯人都绝对被置于秘密之外,若有人泄露秘密,便要受到严惩。拜占庭帝国灭亡之后、“海之火”也就随之灰飞烟灭了。

尽管如此,关于“海之火”喷射装置的构造概况,也并非滴水不漏,自9世纪末至10世纪初,拜占庭皇帝列奥六世在他所著的《战术学》中,还是被露了有关喷射装置的蛛丝马迹。书中指出:“海之火”采用一种虹吸管喷出,管身用钢制造,置于船首,可将火焰喷向上下左右各方。士兵则手持发明的小手筒,从铁盾后面将火喷出。

由此可见,这种装置实际上是一种手提式唧筒,即从虹吸管中利用唧筒内的压缩空气,将液态火喷出。在斯凯里的拜占庭希腊文手稿中,刊有一幅拜占庭战船与阿拉伯战船进行海战的示意图。图中画有一个手持喷火筒的拜占庭士兵,向阿拉伯战船上喷射“海之火”,形象地反映了当时海战的场景。

多少年来,欧洲人曾多次试图解开“海之火”之谜。18世纪,英国文物学家格罗斯(1731--1791年)在其所著《军事文物中,考证出“海之火”的组成物质只有硫黄、沥青和石油。19世纪,英国皇家炮兵上校海姆在其所著的《火炮起源》中,认为:“海之火”的主要成分是沥青、硫黄、石脑油、树脂、生石灰、油、蜡和木炭等物,系流体混合物、而没有硝。由此可见,“海之火”同“希腊火”一样,都不是早期火药。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