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对于中华饮食文化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西周上呈商朝文明,中华饮食文化在此时奠基。东周生产力极大发展,为中华饮食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因此,两周的饮食风俗兼具原始性与创新性,形成了一种极具特色的周朝饮食模式。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领略一下两周的饮食吧。
一、充当主食的谷物
《礼记 内则》记载:“饭:黍,稷,稻,粱,白黍,黄粱……”,这些谷物在两周时期均已出现,并成当时人餐桌上的主食。黍,俗称“糜子”,去皮后为大黄米,属于上等粮食,口感软糯香甜,一般只有贵族才有机会食用。现在陕北的黄馍馍便是由其制成。稷,亦称粟,去壳后就是小米,是当时北方的主食。不过现在很少有人将其单独作为主食。稻,即稻米,是当时南方楚吴越地区的主食。还有菽,就是大豆,由于其高产性,它在东周代替黍成为主要粮食。《战国策 韩策》中就有“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之说。
五谷
其他的粮食还有麦(包括大麦和小麦),麻,粱等,这些都是两周人的主食。虽然这些谷物在夏商时期就已经出现,但正是周朝农业生产力的进步才使得它们大量出产,并成为日常主食。主食种类的丰富,使得上层社会可以以此为基础制作出各种美味佳肴。但在战争年代,贫困的下层人民能吃上一碗稀稀的豆饭或粟饭已是大为不易。
二、“肉食者”的幸福生活
《左传 庄公十年》记载“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其中的“肉食者”就是当时统治者贵族的代称。因为在畜牧业并不发达的两周,牲畜十分稀少,肉食成为了统治者贵族餐桌上的专利。《孟子 梁惠王上》便有“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这说明当时受人尊敬的七旬老人也很难吃上肉,更不用说普通百姓了。即使不举行宴会,这些王公贵族的餐桌上也总是能见到肉食。
不仅如此,“肉食者”们对肉类的烹饪也大有讲究,代表菜肴便是周王享用的八珍。八珍包括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捣珍,渍,熬,肝膋。其中淳熬和淳母分别为黍与稻米制成的肉酱盖饭,类似于我们今天的盖浇饭。炮豚与炮牂是经烤,炸,煮,加上肉酱制成的乳猪和乳羊。因为选用动物幼崽,其口感必定软嫩多汁,味道鲜美无比而少有腥膻之味。捣珍是经过反复捶打去筋,油煎而成的里脊块。渍是用就酒泡制的生牛肉,加上肉酱食用。此菜肴极富原始性。熬是腌制而成的肉干。肝膋。则比较重口味,是网子油(狗肠油)包裹的狗肝,烤熟后和稻米糊同吃。即使在古代,以狗为原料制成的佳肴也很少见。
美味的肉食
对于南方人,主要的肉食则是鱼类,水产品和野味。《史记·吴太伯世家》中就记载有阖闾派刺客“置匕首于炙鱼中以进食”以刺杀王僚的故事。而且南方因为气候适宜,物产丰富肉食比北方更加丰富多样,肉类菜肴也更加奢华气派。在两周,统治者贵族所享用的肉食制作流程十分复杂,并且偏爱稀有的食材,如熊掌,鳖,豺狼等。这些菜式无论从种类还是烹调方式,都比前朝有较大发展。
三、多种多样的辅助性食物
两周时期,水果蔬菜种植业有了很大发展,经过了人工培育与淘汰,其种类大大增加,丰富了人们的餐桌。蔬菜主要有葵,韭,葱,姜,笋等。水果主要有桃,李,杏,枣,梨等。这使得人们的饮食更加均衡,也体现出当时人的养生的意识。正所谓“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各色蔬菜
上层社会所享用的菜肴大都经过复杂的烹饪与精心的调味,但这显然不能广泛应用于整个社会的日常饮食。大众的烹调手段往往只有简单的烤与煮,食物难以入味。所以,人们在吃饭时经常佐以不同的酱。主要有醢(肉酱),酱(豆酱)两种。通常,人们将煮好的肉切成薄片(脍),然后再加上酱料食用。孔子就曾说过“不得其酱不食”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因为只有这样,肉才能充分入味。这不仅仅是烹调手段的进步,更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铜簋
四、繁复的食礼
饮食原本只是人类为了求得生存而进行的一种最基本的物质活动。但随着文明的演进,饮食慢慢具有了一种社会性的意义。除了单纯的果腹功能外,饮食还具有精神与文化的意义。“食礼”就是这一理论的重要体现。《周礼》有言:“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可见食礼是道德伦理在饮食方面的体现。在进食前,首先需要“摄衽盥漱”,就是整理好衣服,洗手漱口。此外,还需要祭祀先人。《论语·乡党》曾记载“虽疏食菜羹,必祭,必斋如也”“侍食于军,祭饭,先饭”之类的话。
周人行礼
据《礼记·曲礼》记载,当时的进食过程也是讲究颇多。主人亲自劝食,就拜谢后食用;主人没有亲自劝食,就直接自己去吃。大家一起吃饭时不能吃得太饱,不能用手搓饭团,不能大口吞咽,不能将骨头投喂给狗……这些礼节有些在今日的餐桌上仍然适用,有些则显得有些繁复。但无论如何,这些食礼都是饮食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予以关注。
五、千人百味,口味偏好的形成
随着调味料的丰富,不同的味道也开始“百花齐放”。因为南北方自然环境与物产有所差别,调味料与口味也有所不同,进而固定下来,形成了南北方菜品的不同风味。北方菜品口味以咸,酸为主,辛香味为次。例如北方所使用的酱和醢,都是以咸味为主;在烧烤腌制食物时也是用盐,辅以姜,蒜等香辛料。其中的酸味主要来源于梅,这是醋出现之前最常见的酸味调味料。它不仅可以生津开胃,还能使肉更加软烂入味。
铜豆
南方的口味则突出表现为苦味,酸味,辛味与甜味。《楚辞 招魂》说:“大苦咸酸,辛甘行些。”其中要注意的是,当时由于辣椒尚未传入,辛辣的感受主要来自于花椒。南方盛产甘蔗,糖的产量也大,于是南方盛行甜食,这是当时北方所没有的。
铜鬲
文史君说:
两周的饮食在原始烹饪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发展,这种发展表现在原料种类的丰富,烹调技法的进步,饮食礼节的完善。可以说,两周的饮食兼具原始性与创新性。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其明显的阶级性。这些丰富美味的菜肴只有统治阶层能够享用,而那些普通的百姓只能以粗糙的饭食艰难地维持着生活。
参考文献:
1,陈绍棣:《中国风俗通史 两周卷》,上海文艺出版社
2,周公旦:《周礼》,中华书局2016年
3,戴德:《礼记》,中华书局2017年
4,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8年
5,刘向:《战国策》,中华书局2012年
(作者:浩然文史·河南师大春秋学社)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