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34年(1606)年,中国南方爆发了一场针对葡萄牙人的动乱。
事情的起因很奇怪。当时有一名来自意大利的传教士郭居静(Lazzaro Cattaneo),长期活跃于北京、南京、广州、澳门之间,身材伟岸,据说颇有帝王之姿。当地官员百姓间流传着葡萄牙人打算在澳门立此人为皇帝,颠覆大明统治的谣言。而这伙“反贼”的基地,就在距离澳门半岛不远的离岛青洲岛上。
流言不断发酵,终于有一天,一群华民在一位小吏的带领下,冲上青洲岛,将葡萄牙人修建的“皇宫”(其实是一处疗养院)付之一炬。然而他们却没有找到谋反的证据,事后广东地方官对此的定性也是查无实证,属冤案。
这就是晚明历史上对中葡关系一度产生严重影响的“郭居静案”。
但今天再翻开澳门的地图,你会发现,那座当年人们还要坐船登陆的青洲岛,如今已经成为了澳门半岛花地玛堂区的一部分。
当年孤悬西北的青洲岛
怎么就和澳门半岛连起来了呢?
(底图来自:shutterstock@Aquatic Images)▼
这背后,则是澳门人长达百余年与大海交战的填海史诗。
狭小的殖民地
葡萄牙人早在明武宗正德年间就已经来到了中国,在澳门定居也早在16世纪就已经完成,但由于在明清两代的大部分时间里,葡人都按时向中央政府缴纳“租金”,因此澳门的性质在早期一直属于中国王朝拥有主权,而葡人只是租住的领土。
1598的澳门,由于与明朝政府的相对友好关系
相比初来乍到就颇为蛮横的荷兰人、西班牙人
葡萄牙人在中国的贸易地位更为持久和稳固
(图片来自:wikipedia@Theodor de Bry )▼
明清政府对葡人的管制,总体来说是比较宽松的。
尽管明清两代政府都不重视海洋贸易,但随着朝贡制度在中华帝国晚期开始有了松动,西洋到东亚的航线也得到了开辟,中国东南方的海洋事务明显变得复杂了起来。朝廷需要这些熟悉海洋情况的葡萄牙人作为顾问和窗口,有限制地与世界进行接触。
世界已经进入全球贸易时代
明清王朝反而在闭关锁国
澳门葡萄牙人正可以居间其中
坐享数百年制度红利▼
而葡萄牙人在与王朝政府几百年打交道的过程中,也逐渐摸清了朝廷的脾气。只要他们按时缴纳租金、税赋,听从明清朝廷派驻当地的地方官指挥,并且向地方主管按时尽孝心,便不会被严格限制。明清政府甚至不反对葡人和当地人通婚,他们的势力范围也从最早限定的澳门半岛,得以向青洲这样的离岛扩张。
一幅18世纪荷兰制地图上的澳门与珠江口▼
即使中间经历了明亡清兴的政权更替、西葡合并的母国变迁,甚至荷兰人的挑战,葡萄牙人仍然在夹缝中找到了稳固澳门统治的方法,甚至将王朝政府奉为自己的保护神,极尽恭顺之能事。
1840年澳门街景,有种中西合璧的味道
(图片来自:wikipedia@showGeorge Chinnery )▼
然而事情在1840年代发生了转折。
此时,清政府刚与英帝国进行了惨烈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军大败亏输,签订《南京条约》,第一次将领土(港岛)正式割让。这让世界各国看到了清帝国的真实实力,也意识到了以军事实力威压清政府割让领土是可能的。
英国人见大清如此可欺,肯定不会满足于一个香港岛
葡萄牙人见大清如此可欺,也肯定不会满足于澳门半岛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Yarr65)▼
葡人有样学样,于1849年开始拒交租金,圈地自守。租金的金额事小,事情的性质却有了质的变化。清政府无权向澳门收租,也就意味着对澳门领土主权的失控。
此后,驻澳葡人四处出击,不仅获得了澳门与香山县之间的关闸检查控制权,还登上了周边的离岛,将葡萄牙的控制权从澳门快速向其他地区扩散。
澳门从此在事实上变成了葡萄牙的殖民地。
如今组成澳门的三个部分:
澳门半岛、氹仔岛、路环岛
早期葡萄牙人事实上只占据澳门半岛的一部分
向南的氹仔岛、路环岛都是这段扩张的结果
(底图来自:shutterstock@Naeblys)▼
尽管此时国小民弱的葡萄牙在海外殖民地和世界贸易体系中的地位已经大不如前,但凭借特殊的地位,他们还是能够与控制香港的英国人一起共享中国南方国际贸易的红利。再加上葡萄牙王室单方面宣布澳门成为自由港,澳门的海洋中转港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这吸引了大量中外人口的聚集。
1970年的澳门,从行政到军事
实际上就是葡萄牙殖民地
而她的竞争对手,将是新时代的上海和香港
(图片来自:wikipedia )▼
然而和香港一样,最早得到开发的澳门半岛本是一座海中孤山,平地狭窄,虽有良港优势,却很难安置不断增长的人口。被葡人强占的其他离岛又极为破碎,难以整合为澳门可用的陆地。事实上,人地紧张的困难直到今天仍然困扰着澳门,向海要地几乎是澳门城市发展必须选择的道路。
在大规模填海前
澳门半岛的相当一部分都还不存在
但是在持续的人口压力下
周边这些最后都填出来了
(下图仅示意大致范围,20世纪前可能更小)
(底图来自:shutterstock@Aquatic Images)▼
他们能不能成功呢?
填海与财富
珠江下游的珠三角平原是中国最大的大河冲积平原之一,而且仍然在不断向南扩展中。
地理条件的变化与人类活动不无关系。自宋代以后,岭南的人口密度不断上升,而且随着物种大发现的成果传入中国,岭南的农业开发力度也史无前例地暴涨。珠江中上游的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却为下游填淤出了更多的平原和浅滩。
珠江下游入海口
(对应下图的洪奇门)
(图像来自:google map)▼
这淤塞了很多港口城市。比如在明代都还是出海口的江门(“门”字正在暗示它在古代的位置),如今已经几乎成为了一座内陆城市,出海还要借珠海的西江入海口。
都是珠江冲出来的▼
但对于澳门这样因海洋贸易和外国人租借而变得人多地狭的城市来说,这样的海洋地貌却成为了拓展城市空间不可多得的优秀条件。以澳门半岛为核心,澳葡政府在1860年代以后,主导了一系列小型的填海活动,将南湾、北湾、浅湾等处填平,还对爆发了“郭居静案”的青洲岛进行了一些拓展,准备在未来将其接入澳门半岛主体。
1889年的澳门半岛与青洲岛
(图片来自:wikipedia@Sociedade de Geografia de Lisboa)▼
澳门半岛的面积,也从原先的2.7平方公里扩大到了5平方公里左右。然而这仍然没有完全改变这座城市山城的形态。今天在澳门老城区,你仍然能看到包括松山、望厦山在内的众多以山为主体的休闲公园。
这几座山类似一个三角形,框定了老城区的范围
(下图仅示意大致范围,塔石山已经被铲平)
(底图来自:shutterstock@Aquatic Images)▼
事实上,在填海时为了节约原材料,当时的澳葡政府对塔石山和望厦山的土石进行了开发,原地填海。今天人们能看到的样子,和清朝时澳门人看到的山已经大为不同了。这可能也是发展中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这里曾经也是山,但已经被铲平了
(塔石山,塔石广场附近,图像来自:google map)▼
但由于水路不便,早期的开发还是集中在澳门半岛附近,和南方的离岛没有太多关系。那时候的氹仔还是由大氹、小氹、一粒米3座离岛组成的群岛,更远的路环岛海岸线更是没有经过任何修整。
1912年的澳门半岛、氹仔岛(分成三个)及路环岛
(图片来自:wikipedia)▼
一战给了澳门新的机会。远离欧洲主战场的澳门,在一战时期得到了更多的贸易倾斜,也未经历战争的冲击,仍然在上升期。等到战后世界格局尘埃落定,澳门则有了进一步拓展氹仔的资源。到一战结束时,大小氹岛已经通过一座堤坝连成了一体,并且在堤坝南部海况较好处进行了填海,将两座离岛真正联系在了一起。
将两座山连在一起(大潭山和小潭山)
中间则完全开发成房地产......
(澳门-氹仔岛,图像来自:google map)▼
同样的,由于表面中立的葡萄牙政府事实上亲德国,使得日本在蚕食东亚的过程中有意绕开了澳门,并将其扶持为情报中心,澳门又躲过了二战的炮火。华人、欧洲人、东南亚人纷纷涌入澳门避难,又一次为其带来了繁荣期。
1954年地图
当时的澳门还是分开的三部分:半岛、氹仔、路环
氹仔岛和路环岛尚未合体
(图片来自:wikipedia@Army Map Service (LU), Corps of Engineers 1954)▼
二战结束后,澳门的人口快速膨胀,在59~69年间增加了50%。人的压力和积蓄的资金又一次推动了填海的进程。这也是对澳门当今地理格局产生最深远影响的一次填海,当时的澳葡政府决心斥巨资,将氹仔和路环之间完全填平,以疏导半岛上巨大的人口压力。
这项令世人震惊的工程被命名为,“路氹填海工程”,
填上中间这一大块
(底图来自:shutterstock@Naeblys)▼
一鼓作气地填上
路氹填海工程的第一步,就是要将路环和氹仔通过陆路连接。此举一石二鸟:其一,公路是向中间地带运送填海材料的唯一方法;其二,公路即是堤坝,能改善当地的洋流状况,令填海工程进展更为便捷。因此连通两岛中部的路氹连贯公路于60年代前期开工修建,赶在1970年之前完工。
公路的地基部分形成了海堤,靠近海堤处水流速明显降低,露出了浅滩,结果在堤坝两侧形成了令人惊叹的自然景观:西侧形成了茂密的红树林,东侧则出现了滩涂养殖业,不仅有养殖鱼,还有人在附近养殖生蚝,一时间成为澳门的自然旅游招牌。
路氹连贯公路
从氹仔岛至路环岛
不知东侧的池塘现在还养不养生蚝(石排湾水塘)
(路氹连贯公路,图像来自:google map)▼
随着1974年穿越南湾正中,连接半岛和氹仔的嘉乐庇总督大桥落成,澳门人加快了向路环和氹仔开发的脚步。
先把三个岛都连起来了
再把南边两个岛变成一个岛
(1986年地图,图片来自:Wikipedia)▼
首先成型的是位于氹仔东侧的澳门国际机场。这是澳门历史上最大的单体填海工程,也是全球第二个完全靠填海而成的机场。机场规模虽不大,但因为是完全在海上堆填而成,海底地基和入海沙石都是巨大的工程量。据估计,仅计算土石方量,澳门国际机场就相当于三峡工程的60%。
澳门国际机场的跑道和航站楼是分离的
恐怕尽量节约填海成本是主要考虑
(澳门国际机场,图片来自:Wikipedia@M Radzi Desa)▼
虽然澳门国际机场没有很大
但也能大致满足需求了
(澳门国际机场,图像来自:google map)▼
承建方则是来自中国内地的中国港湾建设总公司。内地公司能进入澳门参与如此重大的工程,主要是因为葡萄牙移交澳门的意愿比之英国移交香港要强烈得多。1974年葡国康乃馨革命之后,该国就放弃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并于次年撤出了驻澳驻军,并欢迎中方参与澳门建设。
自身难保,殖民的脚步也是时候停下了
(康乃馨革命 图片来自:Wikipedia@Henrique Matos)▼
而来自内地的工程公司也不负众望,1989年开工,1995年机场便交付使用,塔台正好位于构成氹仔的“一粒米”岛上。
塔台所在位置是澳门国际机场仅有的一块非人造地
(图片来自:Wikipedia@calvinstkm)▼
充满雄心的澳门市政府此时也希望趁热打铁,进一步开发澳门新城,完全填平路氹城,变成一座主城区的卫星城。
然而90年代后期,世界经济不景气,又在香港澳门回归前夕的动荡期,计划完成时澳门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完成这么大规模的填海,只能伴随着新设施的兴建,陆陆续续地填海,勉强完成了莲花大桥、路环小型赛车场等设施。
澳门与广东之间的莲花大桥
(莲花大桥,图像来自:google map)▼
对澳门填海工程支持的接力棒,也在1999年澳门回归之后,正式交到了中国中央政府的手中。中央政府不仅允诺澳门博彩业继续,还支持澳门承办了05年东亚运动会。配合赌场和运动场馆的修建,澳门才终于在21世纪初逐步完成了路氹城的全面填充。澳门半岛南部的路氹大型离岛,也就此成型。
这座城市仿佛要永远繁荣下去
(这里其实也是填出来的)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Sean Hsu)▼
然而澳门的填海工程仍然在继续。
2005年,澳门统计局预测,到2050年,澳门人口将翻番,直逼100万。在现有如此紧张的土地上又要追加一倍的人口,让澳门特区政府感到了巨大的压力,进一步的填海工程还要继续。
从澳门半岛通向氹仔岛的友谊大桥
大桥旁边正在建造新的陆地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YIUCHEUNG)▼
但从2002年开始,中国开始实施《海域使用管理法》,澳门必须在中央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在习惯水域填海。澳门能不能拓地,容下新居民,中央的态度就至关重要了。
而中央的态度也很简单:坚决支持,并批准了约400公顷的海域用于新造陆地。不过,新城必须保证确实是为了缓解澳门的住宅紧张问题,不得用于博彩设施和低密度住宅。
这便是澳门正在紧张填充中的几块新城区,而且规模还不小。
有几块正在建设(灰色),有两块还没填好▼
看这个势头,或许有一天澳门人真的能把氹仔和路环也连到半岛上呢!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