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抗战电视剧、电影,去过抗战博物馆的同学们,一定对这种长得有点丑的驳壳枪印象深刻。
它曾活跃在几乎所有中国军队的火力输出点上,是中国军队对日作战的重要火力依靠。
远看这把枪形似手枪,近看在它长长的枪管下,有一个丑得要命的“枪夹”下巴。
驳壳枪来历
驳壳枪其实是有2个“雅名”的,分别是毛瑟枪、菲德勒枪,其中“毛瑟”二字是得名于这把枪的生产工厂——毛瑟兵工厂。在驳壳枪的生产专利上,清晰地标准着专利权利方毛瑟兵工厂。
而“菲德勒”这三个字的来历,就有点曲折,甚至可以说至今是秘密。根据坊间传言,毛瑟兵工厂虽然生产出了驳壳枪,对外渠道上,它也是首发。
不过枪并不是工厂的老板毛瑟亲自研发,而是厂里的技术工人菲德勒兄弟,利用空闲时间的额外创作。
但是遗憾的是,“菲德勒兄弟”的故事,在二战末期被彻底地消灭了。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证据,可以100%有力证明驳壳枪是菲德勒兄弟的成果。
二战末期,英美代表的盟军士兵,杀入了德国之时,为了快速消灭德国再次武装的可能,对德国的军工设施,进行了逐一地摧毁。其中就包括了毛瑟工厂,而摧毁的物件中,有毛瑟枪的生产资料。
所以自二战结束,毛瑟枪失去了出生的“家”、“出生证”,成为“无家可归的孩子”。
驳壳枪的能力
驳壳枪的枪长288毫米,口径7.63毫米,重1.24千克,20发弹匣供弹,子弹初速每秒425米,射击方式为单发和连发,射击速度每分钟900发,有效射程50-150米。
最大的特色有2个点,首先是驳壳枪的50-150米有效射程,远远大于了一般手枪50米左右的有效射程,达到了步枪400米有效射程的近一半。
再而每分钟900发的射击速度,更是手枪无法比拟的,足以媲美冲锋枪高达每分钟1000发的射速,足够形成强有力的火力输出网。
可以说驳壳枪,完美的弥补了冲锋枪和手枪之间的空隙。同时由于它的造价,要抵于冲锋枪以及机枪,其成为了很多低军费国家,组建自身火力网的首选之物。
中国何时开始使用驳壳枪
1912年9月, 陆军部与德商礼和洋行(Carlowitz & Co.)签约, 购买: “七密里六三自来得毛瑟手枪二百杆, 连有木匣手把, 每杆连子弹五百粒, 价计京公砝足银五十八两。 共计京公砝足银一万一千六百两。 在天津码头交货。 关税在外。
这是一份中国北洋政府陆军部档案,可见清晰的看到,我们中国早在北洋时期,就大规模的引进驳壳枪。
中国自己的仿制
汉阳兵工厂
德国距离中国有千里之远,若购买的枪,需要全部从德国运过来,根本无法满足中国清末之后的军阀割据。于是中国本土工厂,开始了自己的仿造之旅。
汉阳兵工厂、 巩县兵工厂、 大沽造船所、 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 重庆武器修理所、 衡阳军械局等中国军工厂,都相继加入仿造大队中,尤其是在抗战爆发后,中国工厂是拼命的造。
争取一次弥补中国军队重火力不足的缺陷。在我们中国不同时期,仿制出了20响的“驳壳枪”、“盒子炮”、自来得手枪。
为什么会被淘汰
驳壳枪被淘汰的核心原因,总结起来有2个。
第一是它的尺寸,枪长288毫米的它,无法便捷的携带,作为防身自卫之物,少了隐蔽性,因而很难被官员或者普通百姓接受,它打扰了大家的爱美之心。
第二则是它的功能,因为他的枪管,较冲锋枪要短,却有旗鼓相当的射击速度,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每一次射击,很难让枪口不上跳,致使驳壳枪的准星很差,只能做火力输出,无法精确打击。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