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辛亥元老 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提议者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他是辛亥元老 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提议者

文/徐永超

张奚若(1889——1973),原名耘,字亦农,号熙若(后改为奚若),陕西大荔县人士。祖上是医药世家,其祖父还做过商会会长。18岁时,考入宏道书院。在这里读了不到一年书,就因为带头闹学潮,不得不远走上海。

在上海,他和自己的陕西老乡,于右任、杨西堂一道,参加反清活动,后来,又认识了宋教仁、黄兴、陈其美等人,在亲耳聆听了孙中山的演说后,更是坚定了他为革命奉献所有的决心。

辛亥革命前夕,他奉西北同盟会之命前往日本购买军火,他购置的军械为陕西的起义提供了武器条件。为实现民主共和,他多地奔波,饱尝风霜,还坐过清廷的监狱。

二次革命后,举步维艰,张奚若革命"除了推翻清室,把君主立宪换成所谓共和政体之外,革命徒有其表。皇帝换了总统,尚书侍郎改称部长,巡抚改称都督,而中国没有更现代化一点。"他尽管失望,却并没有绝望,而是出国留学,打算"学些实在的学问",回来建设国家。

1913年7月,张奚若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专修政治学。回国后,应蔡元培邀请,前往教育部任职。1929年8月起,他出任清华大学政治系教授。作为学者,他治学严谨。学生王铁崖回忆,张先生上课,从不拿课本和讲稿,只拿几张英文卡片,"提一提上一课的结尾,就滔滔不绝地讲下去,直到下课铃响。"

张奚若最欣赏哲学家洛克的一句话话"所谓人格,就是有思想、有智慧的一种东西。"平日里,张奚若总是头戴礼帽,手拄文明棍,一副从容自然的绅士打扮。实际上,他的个性棱角突出,时常在教学之外,在报刊上抨击时弊,赢得不少知识分子对他的好评。比如30年代初,全盘西化论甚嚣尘上,张奚若发表《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一文,指出"盲目的保守固然不对,一律西化也是笑话",理性吸收西方文化才是今日所急需。

徐志摩曾称道自己的好友是位硬人,张奚若也一直未改质直刚正的本色。抗战期间,孔祥熙家族大肆搜刮民财,惹得物价飞涨。在国民参政会上,张奚若与傅斯年一起,揭露了孔祥熙贪腐的事实。蒋介石虽然恼火,却不敢公开发作,就按了按电铃,还说"欢迎提意见,但别太刻薄。"张奚若质询完后,立刻拂袖而去,从此再也不参加国民参政会议。

尽管张奚若曾是同盟会成员,但他却看不惯国民党的所作所为。抗战胜利后,教育部规定大学系主任以上,一律加入国民党。张奚若拒绝填表,随后,国民党中央党部宣称他是国民党成员。张奚若立刻在《大公报》上声明:"近有人在外造谣,误称本人为国民党党员,实为对本人一大侮辱,兹特郑重声明,本人不属于任何党派。"

1946年旧政协召开前夕,张奚若应西南联大学生会之请,发表讲演。讲演伊始,他就说:"假如我有机会看到蒋先生,就一定对他说,请他下野。这是客气话,说得不客气点,便是请他滚蛋。"

1949年,他被推举为新政协筹备委员会常委会委员。在对国歌和国名叫讨论中,他的建言,均被采用。在讨论新中国的国歌时,他认为,革命虽然胜利了,但国人应对居安思危,所以他坚决支持《义勇军进行曲》作为新中国国歌。在议定国号,政协曾拟名"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他却指出,民主一词来自希腊字,愿意与人民相同,"岂有"人民"而不"民主"的呢?,所以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恰当。与会人员接受了他的建议,于是确定下了国号。

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担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在推动中法、中日建交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1973年,张奚若先生去世,享年84岁。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