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清朝为何取消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1905年清朝为何取消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曾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除了为隋唐以降的历代政权贡献出一大批具有高度知识素养的官僚兼优秀人才外,还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给中华民族带来重视教育、崇文尚学的风气。然而,公元1905年9月2日(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四),清廷谕令立即停罢科举,废除了从隋代起绵延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取士制度,这是为什么呢?

清末科举的废除并非一时的行为,而是一个长时段的过程,如果从1895年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算起,可以说整整花了十年时间,才有这最后的结果。

1895年,在维新派不断地鼓动下,在全国之势的改革气氛中,光绪皇帝先在杨深秀上奏后,当即谕示各项考试不得割裂经文命题。又于徐致靖上疏后的第二天,即6月23日,颁发了《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的上谕。这可以算是改革科举制度的第一步,也是自明代成化年间实行八股取士以来第二道废止八股文的谕旨。

1901年1月29日,清廷在西安下诏变法,于是变通科举再次成为热门话题。两广总督陶模奏折直接提出废除科举,然而,清廷陶模之折无任何表态。1903年初,清政府下诏为庆祝明年慈禧七十寿辰而筹备癸卯恩科乡试与甲辰恩科会试,丝毫没有废除科举的意思。

但是洞悉中国弊病的有识之士与部分高级官员明白科举制度存废关系国家的兴亡,因此第三度提起改革科举的话题。1903年3月13日署两江总督张之洞又会同直隶总督袁世凯奏请变通科举,明确指出科举不废,则人人有侥幸观望之心,无人肯上新式学校学习。但对于实际操作,张、袁亦并不提议立即废科举,而是提出按年递减科举考试取中之额,并将所减之额移作学堂中当取之额的办法。但是此折递进后交政务处议奏,却没有下文。

1905年9月2日,直隶总督袁世凯会同盛京将军赵尔巽、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两广总督岑春煊与湖南巡抚端方上折,请立停科举,以广学堂。袁世凯等人都是封疆大吏,若清廷再不接受这次的提案,则这些方面大员的向背将直接影响清廷的统治,尤其上折者一为直隶总督,直隶是统治核心区;一为盛京将军,盛京乃是满清老窝;南方最重要的三大总督亦皆列名其中,万一再有其他变故,则亡国指日可待。

此时的清政府还面临日俄战争的冲击,立宪的呼声已经到处可闻,革命团体华兴会、光复会与同盟会相继成立,革命已是近在眉睫之事,专制制度面临即使不覆亡也有被严重削弱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清廷不得不在一些非致命性的问题上作出让步,于是才出现了9月2日下诏立停科举之事。

科举制度久成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毒瘤,一旦废止,人们有初脱樊笼之感,莫不额手相庆,因而此举在当时社会上产生了剧烈的反响。各媒体纷纷发表文章评论这历史性的举措。在华的外国人士也高度评价废科举。

清政府终止科举制度的行动,斩断了2000多年来经过许多步骤而加强起来的社会整合制度的根基。然而,这个行动逐渐呈现出来的事与愿违的后果,远比推行这一改革的士大夫在1905年所明显预见到的那些后果来得严重。

废除科举后,由于种种原因,不仅学堂没有大量兴办起来,而且还造成"教育之普及,较之科举时代,乃反见其退步"的后果。由于准备不足,匆促办学,学堂在各个环节上均存在问题,难以起到应有的建设性功用。旧式教育出身的老师大多不能完成知识结构的更新调整,新学知识少得可怜,而那些具有留学经历的教员不仅新学不怎么样,旧学更是一知半解。于是闹出了很多笑话:地理教习分不清东南西北,以五行八卦辨正方位;理化、数学的教员连照本宣科的能力都没有,讲浅显的教科书都读不断句;等等。这样的老师,知识水平还不如某些学生,以他们来教书,只能误人子弟。当时设置的课程表面上看起来丰富多样,但实际上新瓶旧酒,仍是中学压倒西学,旧学多于新学,十分枯燥。如世界地理不是在讲科学,而是教授古怪的僻字和颠倒的奇句;国文仅限唐宋八大家文,历史只是帝王世系和年号表。并且所编课本,东拼西凑,都是过时落伍的东西,根本激不起学生的兴趣。上述情形,使清末教育陷入尴尬的境地,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许多新学堂的教育质量实际不如旧私塾。

其次,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原本处在多事之秋的晚清社会更加动荡不安。科举停罢后,各省数万人的举贡、数十万人的生员顿时失去了进身之阶。清政府虽也意识到这一点,为他们举行补考优、拔贡的考试与考职考试,分别量予出路。但毕竟"优拔两途,定额无多",大多数人"不免穷途之叹。"于是,这些人成为威胁清王朝统治秩序的不安分力量之一。此外,由于教育普及率下降等原因,社会上还存在大量无法进人学堂的游离分子。他们不安现状,也是社会不稳定的根源所在。因此说,随着科举制的废除,清政府也失去了整合社会的基础,造成整个社会长时间广泛地趋于动荡不宁,使自己危如累卵的统治更加摇摇欲坠。

最后,科举停罢,意味着旧的选官制度取消了,但清政府并未相应建立新的文官选拔制度,这就造成用人无标准,为官没有资格限制,于是,讨官跑官、任人唯亲、植党营私等弊端随之而来。由于有各种各样的幕后交易,加剧了清政府吏治的腐败和政风的恶劣,使之更加腐朽没落,统治危机越来越严重。

有鉴于此,不少人开始重新对科举作肯定评价,认为"其中亦有至善之处,则公平是也"。敢冒天下大不韪者甚至更进一步,公然提议复行科举。但是,毕竟科举制的废除顺应民情,合乎人心,他们的声音总的说来不合时宜,相当微弱,终究无力回天。

总的来说,科举制度的废除对高等教育近代化与女学兴盛产生了推动作用。废除科举后,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新学制迅速推广,近代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形成,留学教育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废科举所带来的另一个有利影响是女学的兴起。作为社会的半边天,女性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女性接受教育则是反映其社会地位高下的重要指标,也是社会平等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废除科举制度后的1907年,清政府又颁布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章程的颁布,标志着清政府已正式承认女学堂的合法性,女子教育也被正式纳入学校系统,这为女学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女学从此便蓬勃地开展起来,且层次不断提升。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