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这两个人的个人牺牲 让中国走出了军阀混战时代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近代这两个人的个人牺牲 让中国走出了军阀混战时代

原题: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付出个人牺牲,中国走出了军阀混战时代

《西安事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一部很有名的大型文献故事片,引起了一时轰动,据说观众多达4.5亿人,票房近亿,并成为八十年代国产片在港票房排名仅次于《芙蓉镇》和《红高粱》的力作。

《西安事变》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于1981年上映,编剧郑重、成荫,导演成荫,主要演员有金安歌、辛静、王铁成、孙飞虎、胡诗学、赵登峰、路希等。该片公映后好评如潮,先后获得1981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和第二届“金鸡奖”最佳导演(成荫)、最佳男配角(孙飞虎)、最佳化妆(王希钟、李恩德)奖。

电影《西安事变》能够创作成功,最大的功臣当数导演成荫。他早年参加抗日救亡演出活动,后在西北野战军王震第二纵队任政治部宣传科长,1947年从事电影工作。成荫先后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电影制片厂,既当编剧,又当导演,创作过不少有名作品,如电影《钢铁战士》(与汤晓丹合作)、《南征北战》(与汤晓丹合作)、《万水千山》(与华纯合作)、《停战以后》、《南征北战》(重拍片,与王炎合作)、《拔哥的故事》和舞台艺术片《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等,其中有几部堪称脍炙人口。

在电影《西安事变》中,成荫贯彻了严谨冷静的纪实风格,出色运用凝炼而稳健的导演手法,将广阔的历史背景和生动的人物刻画结合起来,可以说基本体现了当时对西安事变这一重大历史题材的研究水准,并恰到好处地加以浓缩和典型化。其中对主要历史人物的塑造尤其成功,这种新鲜感觉是以往缺乏的,因而获得了观众的高度认可,也奠定了影片成功的基础。

说到西安事变,其中最重要的历史人物非张学良莫属。《西安事变》摄制组拿着原型照片在全国选角,反来复去试镜,但都不满意。一个偶然的机会,原本要在片中饰演特务头子戴笠的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演员金安歌试了一把,成荫一看不错,时间也耽误不起,于是拍板决定由金安歌饰演张学良。

关于张学良的历史评价极为复杂,从败家子儿到千古功臣冰火两重天。从历史的高度看,36岁之前的张学良有过四个泾渭分明的人生阶段:大帅荫护的少帅;易帜辉煌的少帅;弃土丧权的少帅;西安事变的少帅。尤其是后两个阶段反差极大,从九一八事变到弃守锦州、热河大败,张学良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是一副标准的败家公子哥做派;而从调赴陕北剿共,到极力联共扶蒋抗日,再到发动西安事变,张学良可说倾尽全力以赎当年颓废之罪。站在二十世纪中国的大历史高度看,张学良有过重大罪责,但也为促进全民族团结抗战付出了巨大努力和代价。

在西安事变这一历史过程中,杨虎城的存在感较张学良要弱许多,体现到影视作品中也是如此,很少有人对杨虎城这一角色产生足够大的关注。实际上,兵谏捉蒋这一提议的始作俑者正是杨虎城,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张学良最后的行动。蒋介石后来对杨虎城形成了有别于张学良的极大仇恨,杨直指领袖的叛逆举动可说是最为关键的原因。

西安事变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就是蒋介石。他虽有抗日意志,但醉心于“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逼迫过甚,终于激起张杨兵谏,自己也吞下了一个苦果。然而在各方努力下,事变得以和平解决,蒋个人的威望不但无损反而更上一层楼,由此奠定了全国领袖的地位。要知道,自从北伐战争后,国内新军阀混战不断,相继发生了宁汉分裂、蒋桂战争、中原大战、宁粤分裂、福建事变等多次反蒋事变,蒋为平息纷争曾不惜两次下野。就在西安事变发生的当年,还出过两广事变,蒋介石不得不耗费大量军政资源进行弹压。

而西安事变之后,国内各方势力在抗日的旗帜下统一起来,此前多次反叛的各路军阀在大势面前俱加蛰伏,包括红军也承认蒋的领导,至少在形式上蒋的全国领袖地位已无可撼动。这一点,恐怕蒋介石此前也未曾料到。西安事变后的中国,走出了军阀混战时代,成为全民族抗战救国的新起点。

最后就是当时日本人对西安事变的评价。据1937年春日军陆军参谋本部在关于中国时局的报告中称:多年敌对的国共两党进行了合作,此时的国民政府实际上已统一了民气向上的中国,正在进行抗日准备。

敌人的评价非常深刻。由此而论,西安事变的历史定位,张杨两将军的历史定位,也就清楚了许多。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