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吃的小龙虾是“出口转内销”?白垩纪蜥蜴化石带来重要证据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我们吃的小龙虾是“出口转内销”?白垩纪蜥蜴化石带来重要证据

原题:白垩纪的蜥蜴竟然喜欢吃小龙虾,好吃吗?

提到小龙虾,吃货们肯定都已经开始流口水啦!无论是麻辣的,十三香的,还是蒜蓉的,只要端上一盆小龙虾,我分分钟就能把它们消灭干净!喜欢吃小龙虾可不只有我们智人,最近古生物学家发现的一具化石表明,距今1.2亿年前的蜥蜴就已经在吃小龙虾啦!

来自辽西的神奇石板

热河生物群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著名的古生物化石产地,在这里发现的羽毛恐龙和古鸟类化石一次次震惊世界。

图注:英梁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图片来自网络

位于福建省南安市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征集和收藏了许多来自热河生物群的化石,其中就包括一块未经修复蒙板(就是包含有化石,但是并未经过清理),这块蒙板来自于辽宁省建昌县喇嘛洞地区,具体地层为下白垩统的九佛堂组。

蒙板被送到了位于博物馆内的化石矿晶清修复原实验室中,技术人员使用专业设备将蒙在化石上的岩石一点点剥离,逐渐露出了一具保存完整的爬行动物化石,原来是一只未成年的矢部龙。

图注:清修过程中的矢部龙标本,提供:邢立达

热河生物群的第一只蜥蜴

矢部龙是一种原始的蜥蜴,属于爬行动物下有鳞目的阿德蜥科,生活在距今1.2至1.3亿年前在早白垩世的辽西。

图注:保存在北京自然博物馆中的矢部龙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矢部龙的发现和命名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北,来自日本的年轻学者对埋藏着中华大地下的古生物化石进行了一些研究。远藤隆次和鹿间时夫对辽宁省义县枣茨山上发现的一具蜥蜴化石进行了研究之后将其命名为矢部龙(Yabeinosaurus),属名献给了日本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创始人矢部长克(Yabe Hisakatsu),模式种名为细小矢部龙(Yabeinosaurus tenuis),因为正模标本的体型很小。

矢部龙是热河生物群中发现的第一种蜥蜴,也是我国最早发现和研究的蜥蜴化石,遗憾的是,其正模标本在之后的战乱中丢失了。

图注:是矢部龙的化石及线图,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矢部龙标本头部特写,提供:邢立达

新中国建立之后,古生物学家在辽西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矢部龙化石,增加了我们对于这种动物的认识。作为热河生物群中最常见的动物,矢部龙与狼鳍鱼、满洲龟等成为地层划分的重要依据。

神秘的胃容物

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修复的这具矢部龙化石不仅完整,研究人员还在其胃部发现了胃容物,我们可以一窥它最后一顿饭吃了什么?

图注:清修之后完整的矢部龙标本,注意周围还有狼鳍鱼化石,提供:邢立达

图注:矢部龙标本的胃容物,提供:邢立达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矢部龙的胃容物中竟然是一只“小龙虾”!这只“小龙虾”并不是我们现在吃的小龙虾,而是小龙虾的祖宗。今天吃货最爱的小龙虾原产自美国南部的墨西哥湾沿岸,中文正名克氏原螯虾。矢部龙吃的这只名为桑氏古蝲蛄(Palaeocambarus licenti),早在1.2亿年前就已经生活在中国辽宁啦。

图注:桑氏古蝲蛄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桑氏古蝲蛄轮廓图,提供:邢立达

包括古蝲蛄在内的淡水螯虾化石在辽河生物群中有大量的发现,古生物学家推测它们之后向中亚、欧洲和北美洲扩散,其中一支成了今天的小龙虾。看来东亚才是小龙虾的起源地,我们现在吃的小龙虾算是“出口转内销”。

图注:今天我们吃的小龙虾实际上来自北美洲,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美味的小龙虾如同一阵旋风,刮遍大江南北,图片来自网络

经过对矢部龙胃容物中古蝲蛄遗骸的分析,研究人员估计其长度在12至13厘米之间,对于矢部龙来说真的是一段大餐啦。进一步的分析发现缺乏古蝲蛄的甲壳碎片,研究人员进而推测这只古蝲蛄是上岸蜕皮的时候不巧遇到了矢部龙,然后被吞了下去。

本次发现和研究的胃容物内包含古蝲蛄的矢部龙化石对于我们认识白垩纪小型爬行动物的捕食习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丰富了我们对于热河生物群食物链的认识。相关的研究论文发表在《白垩纪研究》上,领导此项研究的包括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领衔,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执行馆长钮科程、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苏珊•E•埃文斯(Susan E. Evans)等。

图注:热河生物群及燕辽生物群的食物链,图片来自论文

在此感谢研究领导者,古生物学家邢立达提供资料与图片

图片 / 邢立达及网络(侵删)

文字 / 江氏小盗龙(江泓)

排版 / 江氏小盗龙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