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也能“儿孙满堂”?唐代宦官的婚姻与家庭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太监也能“儿孙满堂”?唐代宦官的婚姻与家庭

大历七年,天下出奇的平静,向称繁复的《资治通鉴》也只记录了寥寥数百字,实属罕见。

这年夏天,内常侍员外同正孙希严的夫人刘氏在长安来庭里的宅子里去世,她在家族中排行老八,时年三十八岁。熟悉唐代史料的人们都知道,内常侍是高级别的内侍,也就是宦官,一个宦官怎么会有老婆?

不仅如此,为刘氏书写墓志铭的韦栘还特意写出,刘氏的姐姐同样嫁给了一位宦官,也就是赫赫有名的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郑国公鱼朝恩,人称“鱼军容”。

鱼军容之妻待遇要更好一些,她获封国夫人,但大历五年的时候,鱼朝恩已经被代宗皇帝赐死,想来刘氏国夫人的命运也不会太好。

正史里对于宦官的记载格外简略,一是士大夫集团对宦官天然看不上,二来可能因为宦官身处宫禁,做的工作都不太适合公开,也就很少见诸笔墨。

宦官公开娶妻,最著名的记载来自玄宗时的高力士,他娶了一位姿色过人的女子为妻,这桩婚事显然得到了唐玄宗的认可:

开元初,瀛洲吕玄晤作吏京师,女有姿色,力士娶之为妇。擢玄晤为少卿、刺史,子弟皆为王傅。

将女儿嫁给高力士之后,吕玄晤很快升官至少卿、刺史,一家都得了好处。吕氏女本人是个什么态度,已经无从知晓了。

借助出土的墓志铭,我们得以窥见众多宦官们的私人一面,从墓志铭可以看出来,玄宗时期的高品宦官,未必人人娶妻。开元年间的一位宦官王晛就选择了出家为僧,他死于蒲州老家的一所寺院,当时京师及附近应该有很多寺庙,供年老无依的宦官养老。

还有一位宦官叫杨思勖——这是个出了名的狠人,活到八十七岁才死,墓志铭记载他有个儿子,却没有提到他的夫人,这个儿子自然是收养的。

杨思勖死后几年时间,又一位叫苏思勖的内侍过世,他的两个儿子分别叫宾璋和献璧,墓志铭同样没有提到他的夫人,他可能也没有夫人。

宫中内监养子由来已久,曹操的父亲曹腾,就是中常侍曹腾的养子。从法律和伦理上来说,内监养子也没什么不对,宫中对此不会加以禁止。

唐代前期的宦官多来自边远地区,如高力士籍贯潘州,杨思勖来自罗州,鱼朝恩来自泸州,以奴婢或者战俘的身份入宫,注定了他们入宫时地位低下,被大宦官收养后改名,这种养父子相承的关系,显然是宫中的传统。

安史之乱以后,肃宗、代宗对宦官都很宠信,宦官李辅国还获得了一桩皇帝钦赐的婚姻:

“肃宗又为辅国娶故吏部侍郎元希声侄擢女为妻,擢弟挹,时并引入台省,擢为梁州长史。”

加上前述鱼朝恩和孙希严的例子,当时高品宦官娶妻应该已经成了风尚,他们有权力、有财力,可以过上贵族一样的生活。有一位叫程希诠的宦官前后娶了两任妻子,他生前的职务为大盈库副使,负责管理宫中的财物,毫无疑问是个肥缺。

这些大宦官都在宫外置宅邸,杨思勖住在翊善里,苏思勖住在安兴里,程希诠住在修德里,孙希严住在来庭里,几处里坊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离宫中很近,当然上班也很方便。

一开始,宦官们可能也是抱着“养儿防老”的想法养子的,肃、代两朝开始,高品宦官们的家庭生活越来越接近普通人,有些甚至收养了女儿,养子数量也越来越多。以至于唐德宗在贞元七年特地下了一道诏令,规定“内侍省五品以上,许养一子,仍以同姓者,初养日不得过十岁。”

按照这道诏令的要求,内侍省五品以上的宦官,可以养一个十岁以下的儿子,至于同姓不同姓,当然是可以改的。

这道诏令大概很难遵守,官宦们收养儿子,儿子又自有儿子,子子孙孙无穷尽焉,在宫内形成了庞大的家族群体,从而形成对内侍省权力的把持。

唐德宗为了防止没文化、没操守的宦官坐大,还鼓励中下级官员子弟净身入宫,这些所谓“良胄子弟”入宫之后,获得了德宗的信任,他们文化素养高,又来自士大夫家庭,家族意识只会更强。

假如撇开“宦官不应该娶妻”这样的观念,重新看待这些宦官的家庭生活,他们大概和外朝官员也没什么太大区别,同样渴望升官,抚养栽培子孙,想要建功立业,并且能力也不差——能从数以千计的宦官中跻身而出,登上权位顶端,多少都有几把刷子的。

除了身体残缺之外,宦官没能掌握书写史书的话语权,这使得他们在历史中凝缩成了一团厚厚的阴影。

宦官中其实不乏有识见和才能的人,在顺宗朝扶持皇太子监国,驱赶王叔文、王伾一党的俱文珍,就是位军事和政治斗争经验都很丰富的高人,韩愈和他相识很早,还给他写过一首诗:

奉使羌池静,临戎汴水安。冲天鹏翅阔,报国剑铓寒。

晓日驱征骑,春风咏采兰。谁言臣子道,忠孝两全难。

韩愈大概不是谄媚之辈,从这首诗来看,他对于俱文珍应当是真心佩服的。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