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真的向突厥称臣 并为去世突厥可汗服丧?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真的向突厥称臣 并为去世突厥可汗服丧?

有朋友问,唐朝开国时,李渊真的向突厥称臣,每年上贡金钱美女吗?李渊这样做算不算卖国?

这个问题,从定义上说,不能算称臣。

我们先从史书记载上来看。

《大唐创业起居注》里,李渊对结好突厥是这么说的:“本虑兵行以后,突厥南侵,屈节连和,以安居者。”

▲《贞观之治》李渊

第一个关键词,“连和”,说明只是建立邦交,两个亲好。

那么,李渊为什么要联络外族,给自己留下“卖国”话柄?

第一个大的因素是,突厥实力狂增。

突厥在始毕可汗的统领下达到了他们国力上的巅峰,《旧唐书》里记载:“其族强盛,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焉。”突厥赶跑了花木兰的对手柔然,雄踞整个蒙古高原后,又把周边的国家和部落都打服变成了自己的臣属,东北部的契丹、室韦,西北的吐谷浑,西域的大国高昌等,纷纷要喊突厥大哥。

与此同时,突厥也不甘寂寞,在雁门围了隋炀帝以后,摸了一把一贯强大的中原王朝的底,突厥就也想来这儿撒一撒野,时不时南侵骚扰关内一下。

▲雁门之围

在这样的背景下,决定起义反隋的李渊为了免除后顾之忧,必须要跟突厥建立友好关系。

第二个重要因素是,在隋末群雄割据的混乱局面里,突厥完全get到了祖上的谋略,在乱局里充当操控大家的幕后大佬。

当初,南北朝的北周和北齐长期互殴,势均力敌,但突厥却在此时日渐兴盛,两个人的纠缠,就怕第三者插足,周、齐双方都怕对方联络突厥,破坏平衡局面,于是两国都抹开面子,拼命巴结突厥。两国最初策略是竞争迎娶突厥可汗之女,被周武帝捷足先登后,又争先恐后给突厥砸钱,北周每年给丝绸锦缎十万段,北齐也是倾国库巴结,突厥就像包租婆,坐在家里就有吃不完的金山银山。他钵可汗更是得了便宜还卖乖地宣称:“但使我在南两个儿孝顺,何忧无物?”

始毕可汗熟读祖先“霸业”,照搬妙计,对每个发出好友申请的势力一一通过,来者不拒。这些人几乎包括了隋末争天下的所有势力,如隋朝支系势力杨政道,西秦霸王薛举,山西的汉帝刘武周,洛阳的郑王王世充,河北的夏王窦建德,甚至后来的窦建德残余势力刘黑闼都不断给送钱送粮。

在这样的局势推动下,李唐是没有“消极自由”的。当一排人站在一起,所有人都前进了一步,你不前进,那就是不合群的异类,是需要被特殊关注的人。为了大局,李渊只好积极地加入群聊,不求通吃收多线好处的突厥帮什么忙,至少能让他们少捣点乱。

有人说,只是建立友好邦交需要送那么多财宝么?两《唐书》里处处都记录着唐朝数以万计的金银财帛往北方输送,显然有“上贡”的意味。持这种观念,必定是忽略了突厥在结盟的同时也给了唐朝礼物——“始毕遣其特勒康稍利等献马千匹,会于绛郡。又遣二千骑助军,从平京城。”

应该说,李渊和突厥的相交只是平等关系的互相利用,中原有财帛,于是中原输送这些,突厥盛产马匹,于是突厥送来兵马,双方完全是各取所需。这和刘武周等势力完全依赖于突厥是截然不同的——刘武周失败逃到突厥,接受突厥册封,成了定杨可汗。这才是彻头彻尾的称臣。

▲颉利可汗

至于网传的李渊为去世的始毕可汗罢了三天班(废朝三日)为他“服丧”,就更谈不上是臣礼了。

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底色仍是儒家传统,建立过邦交的国家的国君去世,使用“凶礼”中的罢朝致哀和遣使吊丧是最平常最普通不过的操作,如隋朝时的沙钵略可汗死,隋也曾为之“废朝三日,遣太常吊祭”。后来的启民可汗死,隋炀帝同样为他废朝三日。

强盛时期的隋朝和突厥的关系,显然是宗主国(隋朝)和藩属(突厥)的关系。这只是中原王朝的一种礼,废朝三日可以用在皇太后的丧礼,也可以用在皇太子的丧礼,更可以是为了同盟国家的国君。说唐朝在为突厥可汗“服丧守孝”完全是无稽之谈。

李唐只是和历代突厥可汗维持表面友谊,在他们心血来潮打入境内的时候干一干仗,请和的时候又互相送一送礼,一直到贞观三、四年唐太宗彻底灭亡东突厥,这种形势才结束。

当然,名义上已经掰扯清楚,还是要说说大唐人对突厥的实际体验感。

即使唐和突厥只是结为兄弟国,在天下大乱,国力凋敝的那段时间,唐朝也确实是人在屋檐下,并不痛快的模式。毕竟,被迫掏腰包总是不爽的。而且,突厥并不是个守规矩的民族,尽管签了合同,他们也总能肆无忌惮地毁约,就像一个暂时比你个子高大的人,时不时扛着大刀跑来威胁一下你,你量了量自己的身高,只能给个糖认怂,等自己再长两年。所以,后来东突厥被灭,对大唐上下来说,无疑不是出了一口憋了许久的恶气。

▲唐灭东突厥之战

大梁如姬/文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