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唳华亭》陆英当的御史中丞,是个什么官?一文盘点御史的历史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鹤唳华亭》陆英当的御史中丞,是个什么官?一文盘点御史的历史

最近热播剧《鹤唳华亭》,故事讲述的时代背景说实话我是真没看懂,百度上说小说背景是南朝,皇帝也姓萧,但是服饰却是宋朝的(最好辨认的就是官帽的长翅),傻傻搞不清楚。不过好在流水的帝国,铁打的官职,什么官职历代都有呢?其实有很多,但我最先想到的就是御史。御史类似于现在的风纪委、检察院,专门负责监察,可历史上御史成为监察的代名词是有一个过程的。御史的首领是谁,大家都会想到,御史大夫,但历史上御史的首领真的是御史大夫吗?

《鹤唳华亭》剧照

《鹤唳华亭》里面第一集就是女主的父亲陆英要进京升职为御史中丞,太子太傅希望陆英成为太子新的依靠,剧中御史中丞就是御史的首领,位高权重。真实的历史中,这一个类似于现在国家检察长的官职,是如何顺利剥夺了本该属于御史大夫的权利?就让我们盘点一下,御史的发展史。

一、西汉之前御史制度

“史”,在先秦时期是官职系统(或指一群官员官职的泛称),而且这个官职在先秦有悠久的历史。《尚书·金滕篇》载:“史乃册,祝”。《周礼·天官》“史,掌书者”,大家最熟悉的一句话,莫过于《汉书·艺文志》所说的“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而“御”《周礼·春官》解释为“犹侍也,进也”。总之二字合在一起的“御史”可以理解为,作为“史”这个官职系统下的一个官职,职责就是奉掌文书以近侍君王。

宋代官帽

御史早在甲骨文中既有所见,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陈梦家先生认为,殷商的御史还会“似皆主祭祀之事”(《殷墟卜辞综述》)。社科院考古所的张亚初先生则认为殷商时代御史还会参与军事活动,之后张先生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一文中,通过对周代金文《御史兢簋》、《淊御史罍》的研究,认为御史到了西周被剥夺了神职和军职的职权,变成专管文书档案工作的人了。碍于史料基础,虽然不能详细研究,但一般认为自殷商到西周,御史是大王或天子身边的近臣,主要就是记言记行。

二、春秋战国时期御史地位的跃进

随着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的到了,御史也迎来了春天。春秋战国时期御史的本行还是记言记行,《战国策》:“秦王使臣献书大王御史”,可见他还是负责图书文字工作。但是和以前不同的是,战国时代花里胡哨的诸子百家思想(民贵君轻、无为而治什么的)对争霸来说都是虚的,能提高国家实力才是实的,所以法家那套严刑峻法、奖励耕战最受欢迎。法家嘛,就得有法必依,以法治国,御史主要负责文字工作,还掌管图书,那自然对条文律令烂熟于心,所以御史们凭此优势开始跻身政治,由过去的仅仅作为一支会说话的笔,变成了君主身边的秘书,给君主解疑难困惑。

即将任职御史中丞的陆英

其次就是为了监察百官,君王赋予他们检察权、弹劾权。《史记·淳于髡传》“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这段话将御史和执法并列,可见御史和执法坐在一条船上。

三、秦汉御史地位的顶峰

越是对法家思想崇拜,御史地位越高,按此推理,秦国的御史地位是最高的,因为秦国最信法家,法术势结合,讲究尊君抑臣、皇帝独尊、皇权至上,为此就要压制百官,尤其是要压制百官之首——相国。秦代之前,相国地位之高不用细说,相国真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时刻威胁君权。这种情况和法家思想严重不符,所以要压制官员权力,为此就提拔了御史,御史的地位火箭式的上升。秦始皇统一列国时,御史就被赏赐“秦灭楚,以其君服赐执法近臣御史服之”,直接将楚王的冕服赐给御史这些执法官了,可见其地位之高。

汉承秦制,以西汉的制度类推秦制一般是没问题的,《汉书·百官公卿表》“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靑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此时,过去的图书管理员(或者说会说话的笔),现在成了副宰相,三公之一,专司监察。北大的阎步克教授认为:“(汉朝)诸多称“史”之官原有主书主法之重要责任,这便构成了官僚政治的发展的动力之一……(这个发展是)把“文史法律之吏”的群体,推上了帝国行政的中心地位。”秦汉时期御史地位可见一斑。

西汉御史体系正式建立,建立了御史大夫寺作为官署。其体系是一个金字塔式的体系。最顶端是御史大夫,其副职就是御史中丞,所谓“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汉书·百官公卿表》),再往下是御史。《汉书》记载当时御史有45人,俸禄600石,这45人中有15人称侍御史,负责在殿中供职。侍御史由御史中丞统领,作为内朝官员,此时的御史中丞派(侍御史们)已有脱离御史们的老大御史大夫管控的趋向了。

陆英

侍御史的首领御史中丞有专门的办公官署兰台,侍御史们的优势就是对法律的熟悉,对档案的清楚,所以凭此跻身皇帝近侍之列,负责皇帝的咨询工作;又凭借自己文学的优势,负责皇帝诏书的起草和润色,跻身机要之列,参与决策过程。侍御史明显和一般御史有了区别,侍御史的首领御史中丞地位自然崇高。

三、东汉“三独坐”御史中丞

秦汉之制,御史大夫作为副宰相,处理政务都应接不暇,哪有功夫管弹劾,所以作为御史本职工作的监察,御史大夫反而不多过问,此项职权慢慢就成了御史中丞的权利,御史中丞无形中完成了“以下克上”,(当然更要的是怕御史大夫既有行政权又有监察权,我查我自己,权力太大)成为了国家检察长,御史中丞同时依靠侍御史首领的身份,获得了部分处理机要权,权势之大可想而知。

到东汉时期,御史中丞、尚书令、司隶校尉在朝会时,别的官员都站着,而他们仨人专列而坐,时称“三独坐”,此时的御史中丞完全成了最高监察的代名词,御史大夫这一真正的御史首领似乎被人遗忘。东汉过后,御史大夫在朝廷体系被提及的越来越少,完全成了空职,御史中丞真正成为了御史们的首领。

太子萧定权

四、御史中丞的沉寂

随着历史的发展,皇帝独裁倾向更严重,利用臣下制衡的倾向更明显,御史们作为皇帝的耳目自然发挥了不少作用,所以御史也被皇帝所重视。御史可以说一直活跃于朝堂之上,是所谓铁打的官职(官名各个朝代多少都有些变化,但御史这个官名却未曾改变)。

但是过去御史大夫就因权力太大而逐渐空职化,汉代之后,御史大夫不常设,设置也就是个荣誉衔,所以御史大夫可以说被排出在体制之外。现在御史中丞权势又上来了,树大招风,自然也免不了被削夺实权。东汉到元朝的历史,也是御史中丞实权缩小的历史。如宋代的御史中丞,权力就不大如汉代,其权力被严格限制在监察,决不能干涉枢机、参与决策。人尽皆知的司马光就曾权知御史中丞,当时司马光的职责就是弹劾、反对。他不能参与新法的制作给新法提出建议,所以只能以自己的职权来反对新法的实施。

萧定权

元朝统治者出身少数民族,可能对过去中原王朝那一套牵制制衡不太理解,到了元朝御史中丞迎来了第二春,中丞的权力名至实归。元朝权臣伯颜就曾任御史中丞,独揽朝纲,权势极大。

到了明朝,朱元璋也曾设立御史中丞,明代第一任中丞就是大名鼎鼎的刘伯温。但随着明朝体制大调整,御史台被改为督察院,首长御史中丞一职也被分为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二职,御史中丞算是在体制内实际消失了。但是,作为一种美称,“中丞”二字还留在明朝官场。明朝地方的提刑按察使负责监察之责,官职正三品,类似于御史中丞,所以一般称他们为某某(姓)中丞。

齐王萧定棠

文史君说:

话说明代体制更重监察,以防止官员贪腐。所以设立了更多类别的御史,如巡按御史、河道御史、巡漕御史等等。回到剧中,陆英马上就要升任御史中丞了,但是在这关头,儿子却卷入了考场舞弊案。陆英凭什么作为太子党的骨干?陆英能成为萧定权的老师离任后太子的新依靠,就是靠着御史中丞这个国家检察长的职位,弹劾百官、风闻言事、肃正纲纪、权利极大。齐王夺嫡不符合国家礼制、法制,御史中丞这些言官们必然积极反对,这就是齐王夺嫡路上的巨大障碍,所以想在法理上夺嫡,就得把监察系统换成自己人,至少不能妨碍自己。可能太子的老师也是看准这点,才把陆英提为御史中丞的吧,以御史中丞的职权完全可以镇压住中书令等齐王党。虽然陆英下场不怎么好,但是也可以反映齐王党急于弄死他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嫁祸太子,同时不也是忌惮御史中丞这一官职嘛。

参考文献

1. 毛健《东汉“三独坐”论》湘潭师范学院2007年3月

2. 牟学林《从枢机到监察:西汉御史机构的职能转化》泰山学院学报2018年9月

3. 李怡雪《监察官制度研究》,北方工业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