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灭亡让许多现代人都倍感不解——人口数千万,带甲百万的大帝国为何灭于小小流寇、满洲?一些人通过气候学说,将明朝灭亡的原因归咎于小冰河;一些人则怪罪当时主政的东林党,认为这群内斗内行的人毁灭了明帝国;一些人则将原因归咎于土地兼并与商税过少,觉得就是地主与资本家不爱国,导致朝廷无钱可用。
但是,无论是哪种解读,都只是对明朝灭亡的“病因”进行刨铣。对于明朝灭亡的“症状”,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民科都已达成共识——财政赤字。简而言之,明朝灭亡于没钱。因为没钱,所以军队不肯用命;因为没钱,所以没钱赈济灾民;因为没钱,所以无法制造出合格的武器装备。
不过,明朝并非一开始就“穷”,而是经过一系列的复杂变化,才变“穷”。
【万事离不开钱财】
逐渐紧缩的收入
想要了解明朝的财政问题,我们需要先简略地了解财政的收支。财政的支出有许多原因,这里不多做赘述。财政的收入通常只有两种:税收、国债。同时代的明朝并没有诞生欧洲的金融制度,更没有成熟的银行体系与信仰概念。
明朝真正能靠得住的财政来源只有税收。整个军队系统完全依靠老百姓的赋税养活。但是,明朝在税收的根基,即税制上,却采取了极端错误的政策。
【 明朝库银】
张居正改革后,明朝的税收从实物转为贵金属。金银作为货币,正式在中国得到普及应用。这本来应该是一种进步。但是,任何进步都必然伴随着阵痛。反对张居正的人,也并非全是旧有的既得利益者。
首先,白银在清末前,从来没有被铸造成钱币使用。这意味着无论是官府、民间,凡事流通的白银都是生银。生银本身没有固定的含银量,哪怕是官府铸造的银锭也没有统一的含银标准。农民、市民前去将自己的所得换成银两缴税时,需要承担折换的消耗。这在当时称之为“折色”。结果,许多农民发现,承担“折色”的花费后,所需要缴纳的赋税反而变多。
各地气候、人文的不同导致产出也完全不一样,产出的物价也不同。在实物“折色”成银两的过程中,官吏们可以从中做许多手脚,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富足的生活。除此之外,老百姓常用的碎银,需要熔炼成银锭才能作为税收上缴。百姓的碎银通常含银量偏低,在熔炼成含银量较高的官府银时,难免有所损耗。明代将这笔消耗称之为“火耗”。
如果是正常的杂质去除,老百姓买个单倒也无妨。可是,官员们不利用这个漏洞,利用自己的裁判权中饱私囊,便枉为“两张口”了。有明一代一直为火耗的腐败问题纠结。如果统一火耗的标准,让官员们无利可图,便是动了一大群人的奶酪。
官员们自然知道朝廷对他们无可奈何,自然更加肆无忌惮。到明末,索性加漕运的运输费、人工费全部摊派在老百姓头上,并美其名曰“加耗”。根据顾炎武的推算,万历年间的加耗可能在20%左右。到崇祯年间,则上升至丧心病狂的30%。即老百姓要缴纳十两银子的赋税,至少有三两落到官员们的口袋里由他们“自由支配”。至于有多少花在刀刃上,只有官员们自己清楚了。
面对官吏的凶残剥削,老百姓纷纷用逃避的方式对抗。明朝的太仓收入,在短短的数十年里,缩小到原来的一半。于是,老百姓纷纷成罪犯,朝廷的收入也没了,只有中间的官吏赚的彭满钵满。
腐败的无底洞
可能有人会好奇,为何明朝明知道行政系统存在致命问题,还不动手解决。答案是早试过,没用。虽然他们没有武力可以推翻王朝,但是消极办公,或带着自己的同僚辞职,都会给行政系统带去毁灭性打击。
朱元璋在开国初期,所使用的刑法不可谓不残酷,也不能说没有一丁点震慑效果。奈何明朝的官员的工资与工作时长实在过于夸张。一个月只有数天休息时间,工资只够一家老小吃喝。如果官员的妻妾多了点,子女就要挨饿。赫赫有名的海瑞,就是个中典型,仅靠工资吃饭,将女儿活活饿死。
这种极端的条件下,容不得官员们不腐败。偏偏明朝的刑法十分残酷,稍有贪污行为就会被处死。既然贪污一两也是死,贪污一万两也是死,那么为什么不贪污一万两,然后用来疏通关系呢?
于是,地方上贪墨大量白银,各地官员自己留下一部分,大头上交给上级的保护伞,上级在给交中央的大佬,最后交给各自的党魁。一层层的盘剥后,真正可以进入太仓的钱粮只剩下一小部分了。同理,朝廷发放给灾民的钱粮,也如法炮制地层层盘剥。崇祯年间,曾经有不少灾民涌入京城。崇祯下令用自己的私房钱救济灾民。结果,账面上拨发十万两金花银,却只救济了数千灾民。10两银子不能拯救1个人,须知当时一个精锐的锋兵一月也不过二两月钱。皇帝的私房钱,还是在天子脚下,都敢拿走至少90%以上。那些真正的公款,又远在边疆“山高皇帝远”之处,可想而知会被贪墨多少。
【许多士兵都表示,好几年一两银子都没拿到】
不断增加的军费
如果说腐败的官员与不合理的税收制度,让明朝的财政收入岌岌可危。那么与八旗和流寇的交战便是将明朝的精血耗尽。
明朝在萨尔浒前后,开始大规模征收“辽饷”,以应对不断崛起的后金政权。第一次大规模征收辽饷是在万历四十六年。随着萨尔浒战役的爆发,明王朝的边境军费开支暴增至381万两白银。但是,当年的太仓收入却只有389万两。无奈之下,万历发放10万两私房钱,还从南京借了50万两军费。但是,相对无底洞般的辽东战场,这点军饷无异于杯水车薪。
于是,明朝下令加税,将军费开支摊派到底层百姓身上。扣除当年被苗民起义牵制住的四川、湖南、贵州三省,其他十几个省份都被加派的税收。明朝一口气搜刮了二百多万两军费,送往辽东战场。随着萨尔浒战役,以明军的战败告终。这笔钱自然打了水漂。新上任的辽东经略依旧需要大笔军费。
户部请求万历皇帝发放私房钱,以救援辽东的军事。可惜,万历是个吝啬出名的皇帝,坚决不肯发放私房钱。无奈之下,户部只好下令第二次加税,在原有的赋税,以及第一次加税的基础上,每亩地再加“三厘五毫”。一共筹措了四百万两,再加上原有的增税,辽东明军的年开支增加到了800万两白银。
【辽东明军纯粹是用钱咋出来的军队】
到了万历四十八年,工部请求朝廷发放给前线士兵的安家费、养马费、装备费。这迫使明朝进行第三次加税,得到520万两白银。老百姓则得到每亩“九厘”的增税。
根据后世学者的估算,明朝前后共计在辽东花费4000万两以上。这个数字相当于明朝12年的财政总收入之和,还是最好的年景。如果用张居正改革前的岁入衡量,那么明朝在没有任何其他开支的前提下,也要20年才能凑齐这笔军饷。
【单单从财政角度考量,满洲灭明还真没错】
除了针对女真人的“辽饷”外,崇祯年间还为剿灭流寇大肆征税。如在崇祯十年,为了满足杨嗣昌的战略意图。明朝下令,征收剿饷,一共加税征得280万两白银。之后,杨嗣昌又提出让各地自行练兵,朝廷补贴一部分费用。为了支付这笔练兵的军饷,明朝再一次加税,称之为“练饷”。剿饷+练饷一共花费明朝730万两白银,极大地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而大量摊派的税收也激化了社会矛盾。最底层的农民实在交不起税收,不得不将土地卖给可以避税的进士,或者索性抛弃土地举家逃亡。后者不断云集,最终掀起一股足以毁灭明朝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