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品无高门 上品无贱族:魏晋时寒门士人为何无法进阶高官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下品无高门 上品无贱族:魏晋时寒门士人为何无法进阶高官

魏晋时期的门阀势力之所以强盛,与九品中正制的设立有着密切的关系。

东汉延康元年(220年),曹丕在尚未代汉之前,便采纳了陈群的建议,设立九品官人之法,选择贤能而有识鉴的官吏,充任本郡的中正之职,负责访察同籍的士人,“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具体地说,即由中正官依据士人的家世、才干、道德等标准,评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作为政府检选官吏的重要依据。

一、中正官的职责

中正官一职一般是由司徒推举,尚书下诏除授,郡县的地方长官也有举荐的权力。魏帝曹芳在位时,又增设了州中正。九品中正制渐趋完备。中正之设,在当时是为了改善官吏选拔的需要。中正官负责认定本籍可候补为官或已经仕宦的士人资格,对其德才优劣高低加以品评,并按九等加以品第,称为“品状”。“品”即才干,“状”即德行,取材多来源于社会舆论。其标准中的家世,一般即父祖的仕宦经历“簿阀”。中正主要是根据以上三者来评定品第。

品第士人的材料逐级审核上报,郡小中正上报州中正,再报中央系统的司徒,司徒呈吏部待用。吏部所授官之等级,其依据为中正品第,品第越高官职则越高。

九品官人法在刚执行的时候,士人的评定之权掌握在中正手中。由于中正官并非属于行政系统中的职事官员,其身份相对独立,品评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曲直分明不加偏袒,同时客观上有利于加强中央对选士的控制。

一般而言,中正多能广采舆论,参考乡里的“清议”,按照才能、德行的优劣品评品级高低,从而有利于将行政与选举系统分幵,避免地方行政和豪族干扰官吏的选拔。这样一来,汉末以来由世家大族和名士控制选举的局面稍有缓和,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如蜀中陈寿等俱为一方名士,然皆为乡里所谤,中正官何攀“申明曲直,咸免冤滥”。约尝言:“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

由此可见,九品中正制在历史上无疑曾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

二、九品中正制最终为门阀士族所操纵并沦为其工具

不过,在世家大族阶层蓬勃发展和朝代更迭频繁的时期里,九品中正制很难完全依据制定者的初衷来运行,其既定准则或多或少会受到士族势力和政局的制约和干扰。

司马氏之代魏,很大程度上依靠了中原士族的力量,两晋政权也正是新崛起的门阀士族的代表。士族阶层成为政权基石之后,其势力不可避免的要染指选举制度。

就地方而言,九品中正制实施到后来,在事实上倒是加强了世家大族威信和权力。到西晋时期,原先为选贤任能而设的九品官人之法,已开始沦为世家大族人士仕进的工具,“各以品之高卑荫其亲属,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世”。寒门士人则无缘通过该制进阶高官,整体呈现出“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的局面,加速了门阀社会的形成和稳固。

九品中正制最终为门阀士族所操纵并沦为其工具,出现这一结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西晋时期的刘毅就中正品评人物存在的问题,将其原因归纳为以下诸端,其一在于人物难知,其二因爱憎难防,其三由于情伪难明。此外,刘毅对当时中正官在评定、链选中的负面情况也颇多批评,他指出:“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公无考校之负,私无告讦之忌。用心百态,求者万端。谦让之风灭,苟且之俗成。”刘毅云:“今一国之士多者千数,或流徙异邦,或取给殊方,面犹不识,况尽其才力。而中正知与不知,其当品状,采誉于台府,纳毁于流言。任己则有不识之弊,听受则有彼此之偏。”

此外,出于某些利益关系的考虑,中正还会利用品评定第之权,对既任官者“抑功实而隆虚名”,从而影响士族阶层的社会地位。更为关键的是,相当一部分中正官自己便出身于士族阶层,甚至中正官职一度几为位居朝廷的大世族所把持。因此,无论是出于共同利益的考虑,抑或感情认同的角度,他们都会在品评定第过程中偏向世家大族。这种情况发展到极致,中正官在品评时往往抛弃既定的德行、才能标准,“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专依据门第族望与父祖官仕来选择人才,正所谓“不考人才行业,空辨氏姓高下”。

这种情况的普遍化,致使九品中正制偏离其初衷,本是为了选拔人才,而现在逐渐脱变成门阀世族的政治工具。

除了个别时段以外,整个魏晋南北朝一直延续九品官人之法,察举、征召、门荫、学校等入仕制度也同时俱存,彼此之间互相补充,但九品中正制一直是其中最重要的取士制度。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总的来说存在着难以辨识人才、考察选举混乱和助长门阀势力等严重问题,其流弊对魏晋时期士风和教育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单靠门第族望这一标准检选官吏的办法,严重限制了寒门阶层上升从政的空间,阻碍了社会流动。“贵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局面,一方面促使士族子弟崇尚虚浮,热衷清谈,不求实学,整个士族阶层日益沉沦衰败;另一方面打击了寒门出身士人的学习、求仕积极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同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

事实上,门阀世族对选士任官大权的把持,始终会与皇权产生矛盾。皇权一旦得到巩固,势必加强对选士权的控制。南北朝后期,随着皇权的加强与寒门势力的上升,门阀制度也开始呈现衰落迹象。取士时对应征者才能的要求被重新强调,考试的成分出现在察举过程中,凡此种种,皆为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产生开辟了道路。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