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十分罕见的长苗驳壳枪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一支十分罕见的长苗驳壳枪

这是西方拍卖市场上一支十分罕见的驳壳枪,请看图:

这是一支典型的德式毛瑟手枪。

说它罕见,并非那木制枪盒上的雕花,而是它的枪管长度。德国造驳壳枪的枪管长度常见的只有三种,即警用型的99毫米、M30早期型的132毫米和最常见的140毫米,而这支驳壳枪的枪管长度却是极其罕见的180毫米。

后来横行中国的二十响大肚匣子并一鲜见,可以说满大街都是,但那都是140毫米枪管,少数132毫米枪管,没有180毫米枪管的。

西班牙造阿斯特拉手枪、皇家手枪、MM31手枪,都有180毫米枪管的型号,也都进入到了中国,但我说这支枪是典型的德式,不是西班牙式。

德式毛瑟手枪,180毫米枪管,这才是这枪的稀罕之处,才是让笔者感到惊讶之处。

对于这支枪,有几个不解之处,还请高手解惑。

第一个不解之处,源自该枪的枪纲环和小机头。先看枪纲环:

枪的握把下面的枪纲环是前后活动的,即如这样:

而不是左右活动的,即这样:

这两种枪钢套环的样式,表明了什么呢?表明了驳壳枪生产时间的区别,即套环可以前后活动的,是一战结束之前的出品,套环可以左右活动的,是一战结束后的出品。这样就划定了该枪生产于1918年之前。

再看它的小机头(保险机),就是一个死疙瘩,请看图:

而在一战前和一战后,毛瑟手枪的小机头是一个有孔的小圆环,即如这样:

如果把这两种小机头放到一起对比,区别十分明显,请看下图:

通过这样的对比,又进一步锁定这枪是1914年之后、甚至是的916年之后的出品。

综合而言也就是说,这枪应该生产于1914或者1916年之后、1918年之前这个时间段内。

可问题是,除BOLO型外,毛瑟厂在1918年前有过180毫米长苗盒子的出品吗?如果这枪真是毛瑟厂出品,那这颠覆感着实够大。

第二个不解之处,源自它枪身左右两侧的铭文,请看枪身右侧:

这是标准的毛瑟厂铭文。

再看枪身左侧:

四个汉字“用以止乱”。

这到底是德国原造还是中国山寨?当年中国山寨的驳壳枪多到难以计数。那么这就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就是中国的山寨,为了仿真,故将德国原厂的铭文也一并刻了上去;

另一种可能,则是在德国原厂的毛瑟手枪上重新刻字。这不奇怪,在枪上刻字是那时的一个习惯,比如朱德的手枪、刘志丹的手枪、抗日英雄杨靖远的手枪,都有刻字。

到底哪种可能的可能性大,我也不知道。

第三个不解之处,还是源自那枪上的四个汉字。在枪上刻印“用以止乱”这四个汉字,并不仅仅这支枪,请看:

这支另类的驳壳枪上,就有这同样的四个字。显然这字出自同一个人,那么这两支枪也必然出自同一个厂。

这又是一支怎样的驳壳枪呢?请看图:

这是一支卡宾型驳壳枪,一支颇具超前意识的驳壳枪(关于此枪,笔者写有专文,这里不赘述)。

在这支卡宾型驳壳枪上,除了“用以止乱”四个字,还有“潼关第二路修械所制造”的铭文。而有着这同样铭文的,在北京的民兵武器展览馆中,还有一支警用型的三把盒子。请看:

从上可以进一步推出,这三支枪出自同一个厂——潼关第二路修械所。

潼关第二路是什么部队?同时符合潼关和第二路这两个条件的,只有一支,即陕西靖国军第二路樊钟秀部。该部于1917年至1923年正好驻防潼关。

从零星的史料中,可以看出,这刀客出身的樊老二对驳壳枪的确是十分喜爱的。大概他这个喜好人所共知吧,所以在陕西内战时期,陕西督军陈树藩拉拢樊钟秀,用的就是500大洋和两支大机头的驳壳枪。樊收到枪后爱不释手。后来樊钟秀率部南下投靠孙中山,孙也投其所好,一下子就奖励樊部800支德国造驳壳枪,令樊大喜过望。

那么,这几支怪异的驳壳枪到底是樊部潼关第二路修械所制造的?还是樊部在买来现成的德国货枪身上打刻自己本厂的标识?亦或是当代人的恶搞?都不得而知。

这枪太罕见太罕见了。也就是因为它太罕见,物以稀为贵,这支长苗驳壳枪在西方的拍卖市场,曾被拍到4995美元的高价。从这一点上看,似乎并非当代人的恶搞。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