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买文凭,明朝想上国子监怎么收费?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花钱买文凭,明朝想上国子监怎么收费?

中国古代的高等学府,在商代时叫“太学”,周代时叫“国学”,诸侯办的则叫“泮宫”,到了西晋时称“国子学”,北齐易名“国子寺”,一直到了隋代时才改称“国子监”且延续到清末。

在国子监学习的,明代通称为“监生”,可享受“助学金”,由国家财政支出,因为是用于学生改善伙食,故称为“廪膳”。在国子监毕业的读书人,不仅包分配工作,还可以当官。

一般来说,能够到国子监学习的都是读书学子中的优秀人才,不过明朝却是个例外,考不上没关系,咱可以花钱买!

在明朝曾经明码标价,以收取“赞助费”的方式,公开出售国子监招生指标,这种行为叫“官倒”。

随着明朝国力下降,中央财政严重亏空,朝廷急于搞钱,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代宗的朱祁钰便开始“教育乱收费”了:凡想上大学、到国子监读书者,不论成绩优劣,不问家庭出身,“军民子弟”只要肯出“赞助费”,就发给“录取通知书”!有意思的是,明朝时收取的赞助费不要现金,只收当时短缺的粮食或是马匹等。自打招生指标可以买卖后,又多了一种 “例监”叫法,这是给通过买指标入学学生的专有称呼。

当时边境战事远未结束,军费开支庞大,中央财政却入不敷出,臣僚给朱祁钰开出的妙方之一是“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也就是说给国家多上缴粮食,便能获得进国子监读书的机会。崇祯十五年,朝廷提出了将国子监入学资格商品化建议举措。

由于是“官倒”,明朝的招生指标交易很透明,实行“全国统一价”。那么,当时买个大学上上,要花多少钱?

据《明史·食货志二》上的数据,要想获得国子监的入学资格,景泰年间(公元1449-1457年)最高的要800石米,低者300石米。成化年间(公元1464-1487年),则稳定在100石米。上面这价格是有“学籍”的,如果不在乎学籍,只当旁听生镀镀金,或是插班生、肄业生什么的,可以享受“优惠价”。以明英宗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的标准为例,每个指标需缴纳20匹马。

明朝时米1石等于120明斤,100石就等于12000明斤。明斤比现代斤要重,大约1比1.18,这样一换算,明朝100石米便是现代的14160斤。以普通大米每斤零售价2.50元计算,明朝100石米能卖35400元人民币,800石米是28.32万元人民币。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