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硬核解析北朝骑兵之衰落:靠骑兵起家的鲜卑人为何更爱用步兵
骑兵在冷兵器时代,一直是步兵的噩梦。特别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更是令中原步兵头痛无比。然而吊诡的是,在北朝末期,一度靠骑兵起家的鲜卑诸国,骑兵比例却逐渐下降,其在战争中的地位作用也非往日之比。
其中有何玄机?我们一一道来。
一、北朝军队骑步比例的下降
北朝进入后半段,即北魏分裂、东西魏、北周北齐对峙时代,北朝两国军队中骑兵比例出现明显的下降。
这个现象很令人费解。
以东西魏爆发的沙苑之战为例。东魏总兵力大约20万人,步骑比例并没有明确指出有多少,但从其展开阵形的情况来看,东魏军铺开的是步兵主导的阵形,骑兵居于辅助进攻的地位。
西魏则有相对明确的兵力数字。西魏主力军队大约为4-5万,但因为当年关中发生大旱,粮食短缺,大量部队被分散到诸州就食,西魏统帅宇文泰只留下8000-1000人的主力骑兵部队。也就是说,西魏主力的步骑比例大概是3:1到4:1。
这与我们印象中北朝军队动辄全是骑兵的情况,恐怕是大相径庭的。
当然,步骑比例也有高的时候。比如说西魏末期(556年)派兵进攻南朝的益州时,西魏大将率领的部队大约2.2万人,其中骑兵1万人,步骑比达到1.2:1。但是在具体的使用配比上,西魏军仍以步兵为主,围攻成都的战斗过程,是纯粹的步兵包围,并且用上了围城打援的经典战术,令人讶叹不已。
总体上看,东西之间爆发的多次战斗,所用兵力基本全以“步骑”概称,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次突袭战斗,采用了纯骑兵冲击的战法。那么效果如何呢?
二、骑兵突袭不再成为决胜手段
北朝纯骑兵突袭作战,代表性的有这么五次。
第一次是高欢破秀容川之战。533年高欢执掌东魏大权后,遣骑兵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偷袭契胡首领尔朱兆的牙帐,将尔朱氏残余势力一举击破,尔朱兆单骑逃出,后自缢身亡。
第二次是536年东魏突袭西魏夏州之战。东魏丞相高欢亲率1万骑兵,自晋阳远程奔袭西魏的夏州,四昼夜不生火不做饭,连续狂奔800余里。由于速度奇快,到达夏州城下时西魏军根本来不及反应,东魏骑兵下马步战,把槊绑起来当梯子,轻而易举地爬城而入,拿下了城池。
从战果上看,这场战斗是毫无疑问的完胜。但若从全局来看,东魏这场胜利的含金量其实一般。夏州城是西魏丞相宇文泰的起家之地,从政治上看貌似很重要,但事实上宇文泰徙都于长安后,这座僻处北部边塞的小城已经无关大局,西魏并没有投入多少防守力量。高欢以大炮打蚊子固然赢的畅快淋漓,实则没有多大意义。
事实上几个月后,当东魏再次使用骑兵突袭战术时,就明显不再有什么大的效果。
第三次是537年1月东西魏小关之战。东魏高欢兵分三路,自领主力进迫黄河防线,另派猛将窦泰率1万余骑兵为前锋,闪击西魏关中的门户潼关。窦泰行军极快,短时间内便开到潼关城附近的小关。但他的速度优势到此戛然而止,潼关城素来经营的很坚固,急切之间很难攻下。窦泰不得不让骑兵下马进行旷日持久的攻城作战,就这么稍一迟缓,西魏便抓住了宝贵的时机,调集精锐骑兵,来了个以骑制骑,窦泰全军被歼灭于小关城下。
第四次是538年8月的东魏突袭华州之战。沙苑之战中,东魏军再次以骑兵突袭华州,企图从东北方向打破关中防线,结果因为华州事先有备,守将王罴在城头以死相要,东魏军骑兵不利于攻城,竟然舍城而走。
第五次是563年北周突袭晋阳之战。北周大将军杨忠以精骑1万人远程奔袭北齐副都晋阳,突厥亦发兵10万骑兵助战,兵力不可谓不盛。但周军和突厥联到达太原城下时,面对坚固的城墙,根本没有丝毫优势,无法发起攻城战斗。北齐军以逸待劳,从容调配兵力出城反击,北周军惨败而归。
我们可以观察到,前两次骑兵突袭战斗,要么打的是无城可守的游牧部落,要么打得是防守空虚的边鄙之地,因而骑兵得以逞其速度快的优长。但一旦进入中原腹地,骑兵面对防守森严的城池,速度优势就荡然无存,其作战效能反而不如步兵。
那么问题来了,同样使用骑兵,为何蒙元骑兵当年能够如入无人之境,把金朝和宋朝都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呢?
这还要结合北朝末期特殊的军事形势说起。
三、坚城成为骑兵的噩梦
南北朝后期,东魏北齐、西魏北周两国呈东西对峙之势。对峙的分界线,西面晋陕之间的黄河为界,而后至晋南一带以晋州(今山西临汾)分界,再向南,在豫西一带山区分界。
这条分界线虽然也沿着自然山川分布,但除了黄河外,其余地段并不像长江一样具有强大的分界能力,特别是晋南豫西一带,山区并不能严格的阻断军事进攻。
因此,周、齐两国都特别喜欢采用堡垒战术。
这一战术的引领都是西魏名将王思政。他一生中创造了两个令人称道的坚固城池。
一个是位于晋南的玉璧城(在今山西稷县),一个是豫西的弘农城(今河南灵宝)。
玉璧城扼守着自河东进攻河南和关中的黄河防线,以之为伸展,西魏北周又修建了东西向的一道防线,以一系列坚固的小军城为联络点,彼此响应,构成对战线的阻断。
弘农城与之类似。
这个战术一出现,立即引发两国高层的关注。东魏统帅高欢敏锐地意识到,玉璧城防线的出现,极为高效地阻断了晋南的通道,使骑兵部队难以再畅通地往来。因而他连续两次调集10万以上的兵力围攻玉璧城,并且不惜以主帅之尊亲临战场指挥战斗。
而高欢也正是在第二次围攻玉璧城的过程中引发旧疾,并因为攻城不克惭恨去世。
洛阳以西的战线上,同样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北周依托豫西连绵不断的山脉,打造了以弘农城为起点,经新安、宜阳,直至洛阳外围的堡垒要塞群。这些规模不大但异常坚固的要点,有效降低了骑兵奔袭的速度与效率。
北齐名将斛律光本来极善使用骑兵,但他率军在洛阳一带展开进攻,骑兵根本无法施展,只能以大量步兵缓慢地推进,拔除北周的戍城。
不得不说,这种战争形态,从根本上改变了北朝骑兵的命运。
在两国国力不相上下,军事防线相对固定,特别是堡垒战术出现后,有效克制了突袭战术,骑兵的力量很难再发挥出来。
即使两国都拥有强大的战马资源,但骑兵的战略地位慢慢下降,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四、步兵战术成为主要作战手段
一衰必有一兴,一降必有一升。
当北朝骑兵在密如丛林的坚城前失去速度后,步兵力量却慢慢勃兴起来,并逐渐成为战场主要力量。
北周北齐形势大概稳定下来后,双方不约而同把战争矛头指向南方,战场区域转移到淮河以南。北朝步兵在长期频繁战争中,作战技术越来越成熟。
以发生在547年的寒山之战为例,北齐步兵的临战发挥就很令人侧目。
当年梁朝接纳了北齐叛将侯景,为了策应侯景,梁军北出徐州,在寒山一带围堰阻河,企图水灌徐州城。
北齐武士俑
北齐援军主将慕容绍宗一面排出精妙的步兵阵形,采取中央退却、两翼包抄的战法,正面击败梁军主力。这种战法说起来似乎并不高明,但对长官的指挥娴熟度、步兵三个方阵的配合、以及步兵的作战经验要求非常高。
发挥的好,就是口袋阵的路数,能实现左右夹击的打击效果。
发挥的不好,就是当年淝水之战中秦军的下场,因为没有经验、不知道情况而全军崩溃。
北齐能打到这个份上,至少证明其步兵战术已经有了很好的素养。
发生于578年的清口之战,则显示出北朝步兵在技术层面上又有新的进步。
此战是陈朝太建北伐的延续,陈军主帅吴明彻先是堰起清河(泗水的支流),而后乘水势大涨,率水军直抵徐州城下。种种情形,看起来与当年的寒山之战如出一辙。
但北周步兵的发挥比当年北齐更胜一筹。
北周主将王轨令徐州守军死守不战,他则率军绕到陈军侧后,扒开陈军筑在清河上的大堰,断了陈军从水路撤退的后路。同时,又在清河入淮河的河口设置大量车轮、树木,以彻底阻截水路。最后,王轨又指挥部队连续开展土工作业,在陈军陆路撤退的必经之路上开挖壕沟,使其无法快速回军。
可以说,断水、阻路、挖沟,这都是中原步兵常用的技术,北周军队运用起来竟然丝毫不输,可见其在步兵的训练运用上已有了长足进步。
后来陈军久攻不下,果然在退军途中遭遇极大挫折,陈军大船无法驶回淮河干流,而在清河河口被周军逼停,陈朝主力军被尽数歼灭于淮北。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骑兵的命运并没有因为北朝的中衰而彻底断约,在后世的大部分历史时段,它仍然是战争决胜者,仍然拥有步兵望尘莫及战争优势。
只不过在北朝,我们应当看到骑兵所处的历史特殊性,这才是认识和发现军事规律应有的态度。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