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道明老师在《康熙王朝》中以出色的演技饰演了康熙皇帝传奇的一生,其中一幕就是康熙训斥当朝大学士等人贪腐,说“以为最大的敌人是吴三桂”,可见康熙时期吴三桂的叛乱的确给清王朝造成不小震动。吴三桂以反清复明为口号,的确一时间蛊惑人心,但是清朝毕竟是天命正统王朝,面对如此反叛势力,康熙皇帝发挥了一代英主的作风,剿抚并用,对敌方剥笋子、挖墙脚、掺沙子成功平定了三藩之乱,清朝迎来全盛。
康熙
一、三藩之由来
清朝立国鉴于历代王朝同姓相残的教训,皇族封王只以美称而无封地。换句话说皇族没有任何实际的政治权力,只因为皇族是皇上的亲人,所以地位尊崇。清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自然担心不能压制多于满族无数倍的汉人,所以对汉族地主士大夫自然是很不放心。但就是在这种民族关系并不十分友好的情况下,居然破天荒的封了三位明朝降将为王,三位藩王有封地、有实权、且都在天高皇帝远的南方(南明旧地)
吴三桂
所谓三藩,即开山海关欢迎清军入关的吴三桂,被封平西王,封地云南;早就降清的平南王尚可喜,封地广东;靖南王耿精忠,封地福建。其中吴三桂开关,使得清军几乎兵不血刃直达北京,加之吴三桂亲入缅甸勒死了大明最后一位名义上的皇帝朱由榔,功劳自然是大大滴!三藩之中,吴三桂自视功劳甚大,所以自然最为嚣张跋扈。云南租税不入中央;平西王私养重兵,中央反而还支付军饷;平西王还有提拔、处分地方官员之权,云南简直就是独立王国。
二、三藩之乱爆发
此时的清朝已融入中原文化,是中华正统,作为一代英主的康熙皇帝自然不能容忍尾大不掉的三藩,所以有了削藩之意。康熙十二年(1673),趁着老平南王尚可喜“乞骸骨”归辽东老家,康熙皇帝,决意三藩尽除 。吴三桂见削藩已成定局,遂秘密联系尚之信(尚可喜之子)、耿精忠约定起兵。
吴三桂
吴三桂“杀云南巡抚朱国治,以所部兵反”(《圣祖仁皇帝实录》)首先反叛,并引发连锁反应。平南、靖南相继造反,台湾郑经出兵于福建,军阀郑蛟麟、吴之茂称兵于四川,汉军旗孙延龄反复于广西,陕西王辅臣反叛于宁羌。四方皆叛清军应接不暇。康熙不愧为一代英主,其对叛军的策略使清军在如此狼狈中转危为安,并最终胜利的重要原因。
三、清朝的应对
叛军声势太过浩大,清军自然不能全线出击,只能是苦撑待变。从康熙十二年(1673)至十四年(1675),清军可以被称为被动防御阶段,能打则打,打不过就守,并开始用招抚政策。康熙当时命令严守荆州确保川湖防线,同时宣布停止裁撤尚未附逆的平南、靖南二藩,虽然未阻止二藩反叛,但却避免了叛军锋芒正盛时三藩同叛的最坏结果。
康熙
对于造反的主力云南王,自然不能容情,但是对于附逆的一般官吏却可以剥笋子、掺沙子、挖墙脚,康熙皇帝在这一时期,连发上谕“吴三桂属下散处直隶各省官员不知逆情,概从宽宥” (《圣祖仁皇帝实录》)明令对造反的“胁从不问”。康熙十三年更是将这一政策扩大“逆贼吴三桂反叛……(吴手下文武各官)迫于不得已而附从者有之……能自悔前罪……俱行免罪,给以原官,仍论功议叙”(《圣祖仁皇帝实录》),这一政策主要针对占据陕西逼近京师的王辅臣,加上皇帝派苏拜去王辅臣处游说,皇帝明令确保王辅臣等人“官职如故,”(《圣祖仁皇帝实录》)。王辅臣虽然没有直接投降,却不再积极进攻,而是拥兵自重,处于观望状态。
四、剿抚的进一步熟练
自康熙十五年至康熙十七年,清军与叛军处于拉锯状态。这一时期,清朝依靠正统天命的Buff,把剿抚的价值发挥到了最大。虽然清朝是外族,但毕竟统一了中原,也接受了儒家一套礼仪制度,由夷变夏,所以作为一个正统政权是无可挑剔的。所以清朝剿抚并用政策效果极大。
康熙
需要注意的是,清军是剿抚并用,剿在前,抚在后,以剿促抚。叛军之中,大部分都在南方,只有王辅臣,占据陕西逼近京师,所以威胁最大。在这一时期,清军以绝对优势连续攻击王辅臣叛军,并继续招抚。终于康熙十五年六月,王辅臣剃头开城请降,康熙皇帝并没有食言“著复其原官,加太子太保,擢靖寇将军,立功赎罪,部下官弁照衔给箚,兵民酌量安插” (《圣祖仁皇帝实录》)。同样耿精忠也因清军凌厉的攻势被迫投降,康熙皇帝许他“留靖南王爵……征剿海逆”,剿抚效果立现,耿精忠果然对清朝忠心耿耿,积极防御台湾郑氏。尚之信更惨,内部被吴三桂压制排挤,吴三桂随时打算吞并尚部;外部清军也不断围剿,终于康熙十五年的十二月尚之信请降,康熙依旧赦免其罪。
康熙
康熙十七年至康熙二十一年,是清军全线反攻时期。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称帝,本来他起兵的口号还是反清复明,结果自己当了皇上,这让内心同情明朝的百姓大失所望,吴三桂控制区的百姓对他已经离心离德。八月吴三桂病死,吴控制区士气更加低落,康熙利用时机,加紧招抚“元凶既服天诛……(吴手下文武)争先来归,朕必优加恩赉,论功叙录” (《圣祖仁皇帝实录》)。清朝还派出早已反正的原吴三桂手下去吴军处现身说法,鼓励吴军投降。在清朝积极进攻和积极招抚下,叛军的物理、心理防线全被击溃,大批叛军投降。历经八年,至康熙二十一年(1681年),清军终于进入昆明,当时的“大周皇帝”吴世璠自尽,三藩之乱遂平。这一年,康熙皇帝27岁。
文史君说:
通过三藩平叛过程来看,虽然是康熙知人善用,能选得力帅才平叛;手下士兵应勇奋战,不畏牺牲,但更重要的是康熙皇帝十分清楚叛军的性质,可以利用他们的矛盾,用地位、名誉、财富化解、招抚他们,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再看吴三桂造反,吴三桂造反可谓不伦不类,他既没有奉大明正朔,又自大称帝,大失民心,这就加速了吴三桂的失败。其实自从吴三桂亲手杀死永历皇帝,清朝就真正成了合法的统一王朝。加之清朝高层也在改变自身,试着融入到中华传统之中,革除了自己保留的一些野蛮风气(圈地),所以到康熙时期,从知识精英到普通百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清朝的统治。吴三桂起兵的性质就成了天下共诛之的“造反”。还有需要注意的就是,此一时彼一时,虽然现在诏书说的挺好,既往不咎。但真正平叛后,似乎这几个叛乱主要领导人,也没有什么好下场。
参考文献
1. 《圣祖仁皇帝实录》,中华书局1985
2. 张海松《招抚政策与康熙平定三藩》,《兰台世界》2015年10月
3. 细谷良夫《三藩之乱<平定诏>颁布之后——耿进忠与尚之信》,《清史研究》2017年2月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