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汉盛唐”一直中国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近年有许多票友为了配对,还发明出“富宋”与“刚明”。前者是指宋朝的繁华与惊人的商业税收;后者是指明朝“不和亲不赔款”外交政策。
可惜,后人出于自己的感情对历史进行一知半解的解读,大部分并不靠谱。本文先剖析“富宋”的由来与成因,看看宋朝是否真的富裕。
富宋的“富”,富的是谁?
宋朝的“富裕论”的根源之一,是王安石改革后惊人的商业税收。但这种“富裕”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全民致富”并不是一码事。首先,官府掌握着极大的专营比例。所谓专营即朝廷利用手中的权力,禁止民间资本参与到某些行业中。大部分王朝都将盐、铁列入专营项目,用以聚拢大量财富。
到宋朝,为应付庞大的军备开支,汴京朝廷将酒也列入专营项目。三管齐下后,汴京朝廷自然在商业行为中获利巨大。鼎盛时期,宋朝当局可以从中盈利,可以超过财政收入的80%。
清明上河图的繁华并非没有代价
毫无疑问,从中获利最大的只有官商集团,民间商人根本没有多少“蛋糕”可分。更糟糕的是官营产业的垄断,必然因没有竞争对手导致专营物品的物价暴涨。这种情况在宋朝急需用钱时,表现的特别明显。比如北宋每次对西夏用兵,都会导致陕甘地区的物价暴涨。严重时,物价可以在短时间内增加3-5倍。
中国的木质建筑也需要用到铁制工具,官府可以从中谋取巨大的利益
朝廷可以从暴涨的物价中获利良多,却苦了急需必需品的农民。而且,宋朝从的商业税收中获利巨大,并不意味着宋朝的农业税收低。
两税法与“折变”“支移”
宋朝的农业税承袭唐朝,使用“两税法”。这个政策的目的与后世张居正改革的“一条鞭法”很接近,即将实物折合成钱财计算。这个政策本身十分先进,可实际使用的时候,却因配套政策的问题,演变为“害民之策”
比如将实物折合成现金时,经手的官员会大力压缩实物的价格。等到真正折成现金时,却按照真正的物价报备支取。这种行为就是我们熟知的吃回扣。偏偏宋朝冗官的弊端,导致官员数量巨大,各种关系网络错综复杂,无法从根本上治理类似问题。
宋朝的金融政策一直有着巨大的弊端
农民们自然知道被官员剥削的事实。奈何官员归属朝廷,若敢于反抗就意味着违抗公权力。大部分农民秉承着中国人“不饿死不造反”的信念忍耐着。但是,小部分敢于反抗的人依旧给王朝带去巨大的麻烦。根据现代人统计,宋朝的农民起义数量比之前的任一一个王朝都多。虽然,因为国家政策关系,无法形成类似黄巾起义、黄巢起义这种席卷全国的大规模反叛。但是,其数量之密集,分布之广泛,堪称前所未有。
许多宋军都镇压过起义,包括岳飞
而相比“折变”,“支移”更是典型的害民之策。秦以后,中国王朝采用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的特色:1.尽可能多地废除封建君主的权利; 2.国家来统筹一切的义务。比如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有义务派兵拱卫周天子。赫赫有名的管仲就打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诸侯们出动的部队需要他们自掏腰包。作为回报,他们享受自己国土的完全管理权,哪怕是天子也不能干涉他们的内部事务。
秦以后,郡县制度逐渐取代古老的封建制度。内地彻底成为提供钱粮之地,边塞到处是军事重镇。作为没收封建主权利的代价,中央朝廷需要自己承担将内地的士兵、钱粮、赋税输送到前线的“运输费”。
值得一提的是秦制推广的速度非常缓慢,这里不多做赘述
唐朝的改制之一,就是要求民众自己将赋税输送到前线,即“支移”。路上的差旅费大部分由民众自掏腰包解决。许多人因此倾家荡产,“捕蛇者”之类的人物在中唐以后层出不穷。宋朝的政策比唐朝更加苛刻。因为,中唐以后的不部分人口都归于地方节度使掌控。唐朝最后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在安史之乱前。人们通过中央乱局造成的灰色地带,躲避收割韭菜的镰刀。
但是,宋朝“强干弱枝”的国策下,节度使的权利被中央回收。汴京方面借此机会疯狂“节流”,尽最大的努力将行政成本转移到底层百姓身上。长此以往形成路径依赖,到南宋初年,两税法在老百姓身上获取的钱财已经达到了唐朝的6-7倍。
宋军庞大得军费开支是朝廷疯狂敛财的主因
结语
宋朝所谓“富庶”的本质,是官员与国库的充盈。老百姓在这“盛世”中,并没有获取实质的好处。甚至相反,他们需要付出比前朝更多的血汗维持生存。这“富宋”或许是达官贵人的富宋,可绝非老百姓的“富宋”。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