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自来水,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它几乎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在稍微上了年纪的人的记忆里,一定知道现代技术下的自来水供应,不过是清朝末年才出现的洋玩意,至于它的普及那就更晚了,但如果站在整个人类的角度上来看,自来水并不是近代才出现的东西,人类很早就学会了将水引入城内、乡间以供使用,而在诸多在掌握这门技术的文明当中,最为出名的供水大师要数古罗马人了。
【 李鸿章曾上书在旅顺凿石引泉】
自来水系统
虽然自来水已在现代生活中普及,但是整个自来水系统是什么样的却鲜有人清楚。自来水顾名思义就是无需人力便可自行供给的水,而要实现这样的目的,科学的供应系统必不可少,现代的自来水需要经过水源汲取、沉淀、消毒、水管运输,配水泵供应等步骤,才能将水送到家家户户之中。
【 现代自来水供应流程】
虽然自来水供应系统出现的很晚,但它并非凭空产生,自古以来人类就有着巨大的供水需求,因此即使在遥远的古代,发达的古文明就已经发展出具备水源汲取、沉淀和水管运输的原始供水系统,比如位于河南省登封市的春秋阳城遗址,此地发掘出了陶管、澄水池和阀门坑等较为完善的配水设备,体现了中国在2000多年前为供水而做出的努力和成果。除此之外,如《水经注》所载的长安城经沟渠引河水入城并汇聚于巨大的蓄水池也是常见的供水手段。不过,这样的供水系统是极为粗糙的,只完成了水源汲取、沉淀和初步的运输,而对后续的分配尤其是到家庭之中并没有安排,因此,需要用水的人需要自己去把水运输回家,这对于人们的生活是非常不便的,所以在《北游录》中,作者生动的记载了取水沿街售卖的行当
【 汉代长安地图】
不过这样的问题在古罗马人的生活里却不存在,集合了环地中海世界水利技术于一体的他们开发出了一套完备的多的供水系统,他们首先利用挖掘隧道或者虹吸技术将水从河流、湖泊中汲取出来,再用高架水渠和埋在地下的水管引入城市,接着在沉淀池中沉淀蓄水,然后通过分接水管的方式引入市内各处,以供使用。虽然这一套系统看起来并不复杂,却有着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解决,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罗马人的供水是如何克服困难运作的吧。
【 埋在地下的水管】
水源的选取及检测
供水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寻找合适的水源,因为并非所有地区都有易于发现的河流和泉眼,即便是有也很可能因为污染而不宜使用,那么此时就需要通过勘察和检测来寻找合适的水源了。为此,罗马人总结了大量的经验,公元前1世纪的作者维特鲁威便是典型代表,他在其著作中专门提及了水源的开发和水质的检测方法。据他所述,如果没有可用的露天水源,那么就要寻找地下水,对此,他记载了详细的方法,首先,根据水分蒸发的原理,维特鲁威认为山谷比平原更易储水,尤其是植被茂盛的地方,而在植被之中,如果有芦苇、常春藤、野柳、赤杨等植物,便说明此地储水的可能性更大,除了植物和地势以外,土壤也是重要的判断标准,粗砾石土壤可以在深处挖掘出水源,粗砂、细砂、红色砂中则蕴含稳定的水脉,山麓中拥有坚硬红岩的地方会拥有丰富而卫生的水。根据这些信息,挖掘者便能较容易找到水源,但这还没结束,谨慎的维特鲁威认为在挖掘之前,还要再做实验来验证,根据他教授的方法,你需要在日出之前趴在目标地点上,用下巴抵住地面,然后观察湿气升起的地点,接着你要在此处挖掘宽3英尺,深5英尺的坑,再在日落时把青铜或铅制的壶倒置其中,在壶中还要涂上油,最后用树枝和土盖住,等到第二天打开,如果里面有露珠,便说明此地确实有水源。
【 云漫雾绕的山谷很可能藏有丰富的水源】
在寻找并发掘到了地下水源之后,还不能高兴的太早,因为各地不同的地质情况,地下水也有很大的可能被污染,因此在使用之前必须进行水质的检测,为此,维特鲁威专门记载了检测方法,首先,对于已经被人使用的泉水,应该要看周围的饮用者是否健康,如果他们的肢体动作正常,面色红润,眼睛不烂,那么这里的水源就适合使用。而对于新挖掘的泉水,则要将水注入优质的青铜水壶之中,观察它在煮沸以后是否留下沉淀,如果没有,则说明水质优良,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煮菜看是否可以快速煮熟,水源所在地是否长有青苔和水草来辅助判断。
汲水、运输与分配
当水源被确定好以后,剩下的便是汲取和运输的工作了,一般来说,罗马人的汲水方式很多,如罐轮、装有水桶的滑轮、水车、螺旋泵和水螺杆,不过这些方法大多需要人力或者畜力运作,非常麻烦,对于此希腊人有更方便的方法,那就是使用虹吸管,公元前180年建设的帕加马渡槽便是此类典型,由于液体和大气压强的作用,水从海拔1174米的位置被吸出,通过贴着山面铺设的管道穿越了几座山到达海拔332米的城区,这种方法省去了打隧道和水源处用泵抽水的麻烦,但是因为低处的虹吸管需要能抗20个大气压,而这种材料稀少且昂贵,于是,罗马人并没有普及这种技术,而是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采用各具特色的汲水方式,并在汲水后运用更为实惠的重力引水,这种方式在汲水之后会将水引入一条有着1:1000坡度的引水渠中,因为途经地点往往高低起伏,所以罗马人在山谷架高水渠,在山顶打穿隧道,如果这两个方法都难以实行,便会利用短途的虹吸管解决问题。由此,水便可以平稳的流入城市,之后水会进入底部倾斜的沉淀池中,在经过沉淀净化后流入埋在地下的混凝土管道,这些管道每隔40-50米就有几个通气柱,以便空气流通和打扫碳酸钙水垢,水经过它们的运输,分配给全城的配水池,再由陶制或者铅制的水管从配水池中分配水给浴场、喷泉、私人或工场的蓄水池。
【 古罗马的高架水渠至今仍然屹立 】
到这个环节为止,罗马人应用了许多技术和智慧来解决供水问题,但真正体现罗马人卓越供水能力的地方并不在于此,而是水源引入后被合理的分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你是一名罗马市民,在你的生活中需要用水的地方将会很多,比如饮用、洗漱和冲刷厕所,但你不用担心,即便你没有钱,也可以通过遍布城市的公共浴室与厕所来完成洗漱和如厕,通过在大量的喷泉来获取饮用水;如果你小有资产,那么也可以交纳相关费用分接管道到你的家中;若你还有加工产业,富裕的你将有能力从喷泉或者浴场接入多余的水使用,正如卡拉卡拉浴场附近的水力磨坊那样;如果你产业庞大,比如开矿或者拥有石材水力切割厂,那么你还可以获得专门的供水进行矿床的冲刷和水力切割机的供能。可以说,在比较完善的供水系统下,各级市民对水的需要基本被满足了,这也就是公元1世纪罗马城公私用水占比达到了82.9%的原因,如此一来,供水的压力不言而喻,所以罗马城中有足足8条水渠用来引水,日运输量达101.06万立方米,接近2011年北京市供水量的一半,而维持它们运作的人员也惊人的达到240人之多。
【 喷泉在古代罗马不但可以作为观赏还可以取水】
说到这里,有人会有疑问了,说了半天这也只是部分城市的情况呀,或许罗马城作为首都才有这种待遇呢?关于这个疑问,只要看看各地的遗迹和历史记载便可知一二,在西边,英国的林肯郡、多切斯特、伍斯特、锡尔切斯特和卡马森郡,德国的科隆、波恩、美因茨、特雷夫斯,法国的尼姆、阿尔勒、里昂,西班牙的梅里达、塞尔维亚都有大型水渠;而在东边小亚细亚的萨迪斯、以弗所、帕加马、士麦那、米利都和尼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和法尤姆也都有罗马人修建的水渠,这还不包括大量不被记载和被埋没的水渠。不光城市如此,即便在乡村或是偏远的军事营地,我们也能见到大量引水设施发挥作用,如斯特拉波提到的孟菲斯的军营便用150名犯人操作水车的轮子和螺旋泵将水抽出供应到营地。在阿尔及利亚地区,经过法国殖民者的统计,几乎每个社区都有罗马时代的水力工程,这些大坝、蓄水池通过引水渠和运河将水分配到土地之中,甚至根据一位社区的殖民长官推算,罗马时代遗弃的水力装置如果修复,可以增加足足12000英亩的耕地。而在显然,这些遍布罗马境内的各类水渠就是罗马人供水能力的最好证明。
【 维特鲁威提到的集中汲水装置】
结语
通过上文对罗马人供水系统的了解,我们不难发现现代自来水系统的雏形,更能了解到古罗马在这方面对比其他文明的先进之处。不过在感叹古人智慧的同时,我们仍要清楚的知道,罗马人的“自来水”不过只是雏形,并不能和近现代自来水系统相媲美,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加持,终归只是落后的东西罢了,如果像网上常见的观点那样称其领先世界2000年,恐怕只能徒增笑料。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