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尼山书院揽胜
历史
历史 > 自媒体 > 正文

​山东省尼山书院揽胜

山东省尼山书院揽胜

尼山书院在山东省曲阜市尼山乡夫子洞村尼山东麓。尼山,是孔子出生地,原名尼丘山,为避孔子讳,易名尼山,书院因山而名。

曲阜是孔子的故乡,儒学发祥地,历史上书院较多,但其功能却有区别,可分为二类:一是用于祭祀的纪念性书院,不教授生徒;二是收徒讲学,培育人才,为教育而设的专门书院。《续修曲阜县志》载:“曲阜书院之设,名目繁多,其关于祭祀者,如尼山书院、洙泗书院……重圣迹也。至于教授生徒,造就人材,专为教育而设立书院,则有两学书院、昌平书院。”尼山书院即是崇尚圣迹,纪念孔子的产物,其主要功能在于祭祀孔子,不是教授学生的教育机构,但应具备一定的研究功能,纪念孔子时讲授儒学经典。

尼山书院的建制、沿革也说明了这一点。据《阙里文献考》记载,后周显德年间( 954~960年)兖州太守赵某以尼山为孔子发祥之地,始创建祠庙,祭祀孔子。“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四十六代文宣公即庙为学,立学舍,置祭田,后毁于兵火”。此时应是尼山书院的发端。元文宗至顺三年(1332年)54代衍圣公孔思晦请复尼山祠庙,未果。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中书左丞王懋德奏请置尼山书院,推举彭潘为山长,次年,彭潘以私钱草创堂宇。会同55代衍圣公倡率所属及齐鲁士大夫捐助共举。《尼山创建书院碑》载:修书院时,“凡齐鲁之境贤卿大夫,民之好事者,出钱而助成立,择木于山,陶甓于野,庸僦致远,牵牛车,服力役,连畛载途,饮饷相望”。建大成殿、大成门、神厨、明伦堂及东西斋塾。毓圣侯祠,又塑圣像,制礼器、乐器。元代末年被毁。《尼山孔庙碑》说:“元运即去,毁于兵燹,故址颓基,鞠为茂草,春秋祭祀,扫地而行,触目荒凉,诚为可叹。”明成祖永乐十五年(1417年)59代衍圣公孔彦缙率族人重修,于西侧增建启圣王殿及寝殿,奠定了尼山书院规模,明清以来又多次重修,体制具备,形成现在规模。

尼山书院占地1.6万平方米,周环以围墙,有殿、堂、祠、亭等建筑80余间,分三个建筑群体,五进院落。前有智源桥、棂星门。中路有大成门、东西两庑、大成殿、寝殿等,主祭孔子及夫人。西部有启圣王殿、寝殿,主祀孔子父母。毓圣侯祠主祭尼山神,内有《重建尼山书院之记碑》。东部设有讲堂等。尼山书院后有一个规模较小的院落,大门一间,照壁一座,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明弘治六年(1493年)罗琼书的“石山书院”刻石立于门前。可能因碑立于此处,后人常以此小院为尼山书院,而称尼山书院为尼山孔庙。从史料和曲阜书院功能上看,此院可能是尼山孔庙管理人员或从事儒学研究者的居所。“尼山书院”刻石原来立于观川亭下,夫子洞旁,疑70年代末移至此处,1998年2月又移至尼山书院棂星门前。

尼山书院1977年公布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隶属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管理。1978年大修,重建东庑等建筑。1988~1989年恢复塑像神龛,1998年修葺建筑,绿化庭院。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尼山海拔 340多米,作为孔子发祥地,五峰莲峙,灵毓秀丽,南抱圣水湖,碧波万顷。尼山书院依山傍水,掩映在葱郁的松桧之中。明人孔承庆在《祭尼山》中写道:“远近峰峦凝黛色,高低草树起苍烟。西风坠叶迷寒径,落日饥鸦噪晚田。”果然如此,蓝天碧水,朝夕红霞一抹,炊烟乍起,置身于幽雅清静之中,疑为世外桃源,别有超俗荡尘之感情。“惟有尼山苍翠在,出云飞雨助登临”,若是小雨蒙蒙,漫步登山,满目苍翠,移步易景,五老峰,鲁源村,智源溪,坤灵洞,观川亭,中和壑,文德林,白云洞,著名的尼山八景,逐一展现在眼前。进书院拜谒孔老夫子,虔诚有加,再临观川亭远望,山峦叠翠,河流纵横,青郁郁,茫茫然,心沐圣慧,感慨万千。

(孔祥峰撰稿)

原载邓洪波、彭爱学主编《中国书院揽胜》,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0年10月版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