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下的阴谋——阿米尼乌斯的条顿堡之战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森林下的阴谋——阿米尼乌斯的条顿堡之战

古往今来,很多以弱胜强,逆转战局的战例都是依靠奇谋秒策,这虽然并非是什么正道,但却因为观赏性强而为人津津乐道。因为奇谋妙策意味着智商碾压敌人,所以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这是那些羽扇纶巾、料敌千里的谋士的独有特征,即便有些历史常识的国人,甚至也会觉得这是文明之邦的智慧,大脑里都是肌肉的蛮子是不会有的。但阴险狡诈的谋略并非是什么黑科技,哪怕是最原始的人类都会使用。而公元9年,住在德国森林地区的蛮子——日耳曼人便用自己的谋略上演了一出民族解放的好戏。

【诸葛亮是羽扇纶巾的典型代表】

罗马霸权下的日耳曼人

日耳曼人早在公元前1世纪就与罗马人爆发过冲突,著名的条顿人和辛布里人在意大利让罗马人认识到了日耳曼人的骁勇善战,而到了凯撒征服高卢的时代,日耳曼人正依靠强大的武力逐渐支配着住在当今法国地区的高卢人,并与凯撒发生了战争,也是在那时,罗马人首次渡过莱茵河去征讨他们,凯撒的征服并不持久,随后的内战使得罗马人再无对莱茵河对岸有什么行动,公元前27年,罗马结束了多年的内战,奥古斯都创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趁着国势强盛,罗马人于公元前14年开始渡过莱茵河征服日耳曼人,但因为降而复叛屡有发生,因此直到公元前9年日耳曼才稍微平定。就正是在此时,大量的日耳曼贵族的子嗣进入罗马军队服役,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罗马人。

【幼年时成为人质的阿米尼乌斯兄弟】

在这些人之中,就有切鲁西部族的阿米尼乌斯、弗拉乌斯两兄弟,他们在罗马军中表现良好,一度担任辅助骑兵的大队长。时至公元6年,伊利里库姆地区爆发叛乱,提比略被调去镇压,之前担任叙利亚总督的瓦卢斯被调任至日耳曼行省,这位残暴的罗马人刚一上任,便用征服者的姿态对待臣服的日耳曼人,他勒索他们的财物,傲慢的向他们下达命令,就像奴隶主对待奴隶一样。结果,瓦卢斯的行为不但没有驯服日耳曼人,反而使他们从贵族到群众都燃起了反抗罗马人奴役的想法,不过因为强大的罗马军队驻守在莱茵河和他们的城镇中,因此这些敢怒不敢言的日耳曼人只能在私底下悄悄谋划着大新闻。

引君入瓮

瓦卢斯的所作所为被时下在日耳曼地区服役的阿米尼乌斯看在眼里,虽然他的兄弟弗拉乌斯已经完全被罗马人同化,一直在罗马军中服役支持罗马人,但他却保有着对独立和日耳曼民族解放的憧憬。因此他不能容忍瓦卢斯这样的作为,也不允许罗马的强权再次压在日耳曼人头上,于是,他联合叔父音吉奥美路斯和诸多有日耳曼部族,决心反抗罗马人。

【罗马人的横征暴敛让日耳曼人苦不堪言】

上天眷顾的是,伊利里库姆地区叛乱声势浩大且距离意大利本土很近,欲一举定乾坤的提比略便带着足足15个军团前往镇压,因为当地仅有7个军团,所以拥有8个军团的莱茵河派出了相当多的驻军前往支援,也就是说,此时瓦卢斯手上的兵力非常有限,面对如此良机,阿米尼乌斯通过分析认为完全可以寻找机会歼灭罗马人在莱茵河为数不多的武装力量从而瓦解罗马人的权势,这样的想法非常美好,但事实并没有那么理想,罗马人正面作战的能力很强,如果是守势更是无力撼动,日耳曼人取胜都是问题,何谈歼灭?不过这难不倒对罗马军队知根知底的阿米尼乌斯,他很快就想好了一系列计谋等着瓦卢斯上钩。

【日后的皇帝提比略】

日耳曼人的顺从让瓦卢斯更乐于彰显自己的支配地位,当他发布命令给日耳曼人的时候,他们极力的配合,听从瓦卢斯的一切安排,这样的行为让瓦卢斯确认了日耳曼人没有反抗的意图,于是他决定进行一次武装游行,便带着3个军团、3个骑兵翼、6个辅助步兵大队和大批的家眷、随从离开了莱茵河,来到切鲁西人接近威悉河的领地。因为并不觉得有危险,所以瓦卢斯抵达后并不集结军队戒备敌人,而是答应日耳曼人的请求,把士兵分散去驻守城镇,抓捕强盗并护送商旅车队。瓦卢斯的松懈让很多有识之士非常担心,尤其是得到风声的日耳曼人塞盖司特斯,更是直接警告瓦卢斯一场针对他的阴谋正在爆发,但因为幕后黑手阿米尼乌斯、音吉奥美路斯在服役时同瓦卢斯出生入死,获得了他的信赖,所以瓦卢斯仍然我行我素,还指责那些告发阿米尼乌斯的人。

【瓦卢斯非常自信完全不理睬别人的提醒】

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伏击

瓦卢斯的一意孤行让幕后黑手放心的行动起来,他们故意安排距离较远的日耳曼部族起兵反抗,引他去镇压,然后经过那些本该对罗马人友好却与阿米尼乌斯勾结的国家,这些国家的人民假装顺从的护送瓦卢斯,想要趁他麻痹制服他,但瓦卢斯的小心谨慎使他安全的通过了这里,见擒贼先擒王的计划不成,这些反抗者便谎称去找援军,请求让他们不再跟随罗马军队,得到批准后他们火速赶去与事先安排好的部队汇合,见时机已经成熟,日耳曼人撕下了伪装的面具,他们率先消灭了那些被他们要求驻扎在城镇中的罗马分队,然后进军去寻找瓦卢斯和他的主力部队。

【埋伏的日耳曼人】

很快,双方就在森林中遭遇了,会战的地点在一座山附近,它地势崎岖,沟壑纵横,高大的树木密布其中。这样的地形对行军非常不利,尤其是他们像和平时期一样带着许多车辆、辎重和家属,因此在遭到敌人袭击之前,砍伐树木、修路架桥就已经耗干了罗马人的精力,更为致命的是,破碎的地形迫使罗马人只能分散行军,存在着被各个击破的风险。就在此时,狂风暴雨突然降临,风雨的拍打使罗马军分散的更开,还让树根旁的地面变得光滑,走起来十分不便。与此同时,树顶的枝干不断的掉落下来,更让罗马军混乱不堪。正当罗马人疲于行军之苦的时候,日耳曼人从各处的灌木丛中出现并包围了他们,由于本地人更熟悉这里的地形,因此暴雨和光滑的地面并没有阻碍日耳曼人的进攻。一开始,日耳曼人在远处不断的向罗马军倾泻投射火力,在让敌人大量受伤后又发动冲锋与罗马人贴身肉搏。此时的罗马军一片混乱,士兵同车辆与非作战人员混在一起,因此,他们无法有效的进行抵抗,同时因为罗马人比日耳曼人少又分散开来,所以在各处遭到了围攻,受到了惨重的损失。为了摆脱这样的不利局面,罗马人迅速整顿,向北行进抵达在树木茂密的维恩山顶,修筑了带有土墙和壕沟的营地进行抵抗,日耳曼人不擅攻坚,因此罗马人获得了修整的机会,他们烧毁了大部分辎重,以求轻装简行突破森林,第二天,罗马军吸取教训,以更好的秩序行军,成功抵达了北德平原,在平原上罗马人并不落下风,因此没有遭受什么损失,但他们为了向西赶回莱茵河,又一次踏入了不利于他们作战的森林之中,在狭小的环境下,他们难以有效的形成阵线,骑兵和步兵们的协同作战经常被树木和战友所妨碍,罗马人就这样一边艰难的抵抗着日耳曼人的攻击,一边撤退。

【罗马人的抵抗非常艰辛】

最后的抵抗

罗马人的苦难行军持续到了第四天黎明,但迎接他们的不是救赎,而是上天的责罚,狂风暴雨再次袭击了他们,如同上次一样,身着沉重装备又不熟悉地形的罗马人在泥地沼泽里无法立足,更可悲的是,由于暴雨,罗马人的弓箭和盾牌都因为受潮而难以使用,地形和气候的劣势甚至让罗马人无法投掷标枪。但这一切的阻碍在日耳曼人那里却并不存在,熟悉地形的他们可以避免一切难以立足的区域,轻装简行则可以轻松的在不坚实的地面行进,本就装备有限,自然也很少受到狂风暴雨削弱武备的影响。此消彼长之间罗马人损失惨重,幸存的士兵已所剩无几,一些骑兵中队也在瓦拉·努美尼乌斯的带领下抛下步兵向莱茵河逃去,与罗马人的窘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耳曼人得到了大量援军。眼见没有逃生的希望,瓦卢斯和他的大多数军官为了不被俘便自杀了,仅有塞利昂乌斯选择投降。当统帅和军官们不是自杀就是投降的消息传开的时候,士兵们感到非常绝望,他们不再做最后的抵抗,一些人选择模仿他们的长官自杀,其余的人则任凭敌人杀戮,就连选择逃跑的骑兵们也没能逃出去。

【广袤的北德平原】

日耳曼人的胜利让瓦卢斯的军队几乎被全歼,只有极少部分的士兵带着家眷扎下营寨躲过屠杀,但日耳曼人并不打算放过他们,很快便展开追击,经过一番攻坚,罗马人的营寨只剩最后一个还未被攻陷,所幸由于日耳曼人不懂攻城的技术,所以这个防守严密的要塞成功挡住了敌人,而驻守的大量弓箭手还给进攻的日耳曼人带来了惨重的损失。在得到罗马人迅速于莱茵河布置了驻军,并且镇压叛乱得胜归来的提比略正率大军赶来的消息后,日耳曼人决定不再采取强攻,他们退却到较远的位置,埋伏在道路旁边,希望要塞因为补给耗尽而失守。虽然士兵们想要坚守不出,但没有任何援军且食物已经耗尽的他们只能选择突围,于是趁着一个雨夜,他们抛下家眷偷偷溜走,并成功的穿过了前两个哨所,不过他们的出逃还是被发现了,原来是留在要塞里的家眷因为害怕而呼唤他们回来,导致日耳曼人发现了罗马人已逃之夭夭,所幸因为日耳曼人忙于劫掠而没有及时追击逃跑的敌人,才让罗马人得以继续逃命,就在此时,出逃的士兵们已经赶到了第三个哨所,他们抵达后立刻吹响号角,发布双倍行军的信号,这一行为让日耳曼人以为是罗马援军赶来,便放弃了追击,同时也让援军们知晓了发生的事情,真的赶来支援他们,就这样,他们终于逃出生天。但其余的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除了被杀死的,还有大批俘虏被日耳曼人活人祭祀掉了,就这样,罗马人遭遇了帝国建立36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失败。

【途径狭窄区域就已经注定了他们的命运】

尾声

当瓦卢斯连同他的部队被近乎全歼的消息传到奥古斯都耳朵里的时候,他悲愤的扯碎衣服,数月不理发修面,痛斥道:“瓦卢斯,还我军团!”这样的表现确实有些夸张,不排除作秀和杜撰的成分,但也并非毫无道理,因为当时的局势确实十分危急,莱茵河的防线空虚,敌人就在眼前,提比略的大军远水救不了近火,而由于罗马采取募兵制,所以短期内募集兵员比较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奥古斯都自然不能淡定自若,但所幸见识过大场面的他仍然立刻安排了得当的应对措施,他首先下达宵禁命令,防止城中发生动乱,接着延长总督的任期以维持局面,然后把那些担任他卫队的日耳曼人都解除武装驱逐出去,避免他们因为同胞的成功而持非分之想,接着他在各处征兵,利用没收财产等方式迅速征集了足够的兵员送往前线。奥古斯都的一系列举措稳定住了局势,但最终让他安心下来的是提比略及时的带着军队赶赴了莱茵河,当地也在他到来之前迅速组织了防御,日耳曼人因此没有渡河侵略。

【器宇轩昂的奥古斯都也难免为此失态】

知道大局已定的奥古斯都反思着自己,他回想起曾经多次派人远征日耳曼,不但日耳曼人桀骜难驯,而且当地也欠缺开发,权衡利弊之下他决心放弃直接征服莱茵河对岸,而是充当搅屎棍让日耳曼人沉溺于内斗之中。他的继任者提比略也在得知了这次悲剧是因为瓦卢斯的不慎之后得到了教训,于是他上任之后竭力禁止总督们擅行征伐以葬送军队。谨慎收缩的战略就此被前两位罗马皇帝所秉持,帝国的军团总数也因此削减为25个,而那3个被歼灭的军团也作为不祥的征兆被罗马人雪藏,只留下森林里的皑皑白骨和回响的日耳曼解放之歌。

【条顿堡森林战役后罗马人的边界被固定在了莱茵河畔】

当然,作为非日耳曼人,我们难以体会这种民族情感,不过原始的日耳曼人可以熟练的使用如此多的计谋逆转双方的战斗力差距,倒是提醒了我们,秉持着华夷之辨而污蔑别人没有谋略是多么的可笑而无知。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