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刚:老兵口述史与他们的本真生活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薛刚:老兵口述史与他们的本真生活

文/西匀

不只看到人生中的闪光面,不同于教科书上的历史,口述历史关注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命运,将小人物体验化的经历与大环境、大事件相结合。在南京,有这么一个人,从事抗战老兵口述历史记录十余年,足迹遍及全国近30个省、市、自治区,采访了近千位抗战老兵。

他是南京民间抗战纪念馆副馆长薛刚。毕业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从总参三部转业后,他创建“北京老蚂蚁”工作室,多年致力于抗战老兵的公益活动,现定居南京,带领口述史团队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抗日老战士口述史资料抢救整理”。

本身就属于小众学科、近年来才稍微有点“热度”的口述历史,十年前在大众看来更是陌生与冷门。“很多人会把口述历史与新闻采访相混淆”,薛刚告诉凤凰网历史,“有的老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会讲述值得宣传或者自己很荣耀的一些事情,这就对我们做口述采访造成了一定障碍。”

“我们希望能够从一个老兵的出生、成长一直讲到现在,家庭史、成长史、教育史、从军史、战斗史、政治史甚至婚姻史等等,我们都想问到。”薛刚介绍道,他认为口述史就是讲述抗战老兵完整的一生。

明知跑不过时间,也要与时间赛跑

薛刚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军人家庭,父母都是军人。父亲在部队教了一辈子书,很多战友都经历过抗战。小时候,薛刚就经常听父辈的叔叔、伯伯们聊起当年的往事,耳濡目染地,对老兵群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之成长在军营、年少读军校、尔后进部队服役的经历,他自然而然对经历过战争年代九死一生的老兵怀有亲切感。

“我记得我上学的时候,历史书上关于抗战的描述只有短短的一页半介绍,这段历史我们过去知道得比较少,或者比较片面,我本身就很喜欢历史,对老兵这个群体一直保持非常敏锐的关注。”他说。

刚开始时,薛刚和团队成员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对抗战老兵进行口述历史采访只能牺牲自己的周末或者工休日假期,自掏腰包来进行。虽然偶尔能得到一些社会热心人士、公益机构的资助,相对而言也只是杯水车薪。

到目前为止,薛刚和他的团队跑遍了几乎整个中国,一年365天有几乎超过200天都在进行老兵口述史的采集工作。他所在的南京民间抗战纪念馆口述历史工作室自成立以来,采访了近3000位抗战老兵,访谈视频素材超过30万分钟,这些成果被他们以视频、录音、文字、图片等多重形式记录和保存。

在被凤凰网历史问及这些年坚持关注抗战老兵的初心时,他说:“对老兵的关注,是个欠缺的东西。几乎很少有人对他们做这样的记录,大家对民间记忆、社会公众记忆也接触得比较少。我的动机很简单,我们不光要关注那段历史,还要记录那段历史。”

(薛刚采访既参加过长征又参加过抗战的102岁老兵胡正先)

凤凰网历史:进行抗战老兵口述历史采集,您遇到过哪些困难?

薛刚:首先是前期功课。抗战老兵经历过不同时期的社会变革,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和认知。这些认知和感受都是历史记忆的碎片,也是口述历史的价值。如果你对那段历史和事件不了解,或者跟老人沟通不到位,老兵可能会觉得你不懂,就跟你说得很轻描淡写,会影响口述采访的质量。因此困难就在——你需要做好足够的功课,和被访者之间有非常好的前期沟通。要看大量的书、查询大量的资料,否则很难与老兵形成比较好的对话。

另一个困难是时间。这些老兵都已是耄耋之年,我采访过年龄最大的114岁,最小的也有88岁。他们年事已高,从一了解到信息,到真正付诸行动进行采访,经历这一过程可能有的老人就不在了。这是让我觉得特别遗憾又无奈的事。我们是与时间赛跑的人,我们明知跑不过时间,但我们还必须得跑。与时间赛跑,我们永远都是失败者,但我们还得跑。

(薛刚采访“明星级老兵”、表演艺术家肖驰奶奶)

凤凰网历史:抗战老兵口述史的采集本质上就是“与历史对话,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从您的采访经验来看,如何与老兵们进行充分沟通,唤起他们的记忆?

薛刚:这种情况很普遍。当老人家有顾虑时,我会努力用专业知识储备,还有和他相关的人和事来触动老人。让他知道虽然我对这段历史非常了解,但更想听到您作为亲历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情,我们希望将这段历史从另外一个视角进行补充。取得老人的信任,他才会敞开心扉。

有的时候,一些老兵在讲述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谬误、渲染的地方,或者是记忆上缺失的地方,这时我会选择忠实于他原始的讲述,不会打断去做结论性的甄别和判断——因为在很多历史环境下,每一个人的认知、理解和视角都是不一样的,视角也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讲我不太会去更正,只需要做忠实的记录者,在后期的资料整理时进行筛选与调整。

凤凰网历史:如果遇到老兵记忆完全模糊呢?

薛刚:我们需要唤醒老人的记忆。通常通过很多实物、图片、相关史料,或者相关的一些其他人物的回忆录,帮助老兵唤醒当年的记忆。我经常随身会带着弹夹,是汉阳造的步枪的弹夹,和老兵聊到当时当兵在哪里、用了什么武器,老人家记不清,这时我们拿出弹夹,或者一些武器装备的图片,就可以唤起他的一些记忆。

英雄的本色来源于本真的生活

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凤凰网联合小糊涂仙酒业连载“英雄本色·本真生活”致敬老兵系列功勋人物英雄事迹。在历史洪流中找到这些共和国沧桑巨变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们退伍不“褪色”、继续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

凤凰网历史与薛刚聊到了老党员张富清、北大女兵宋玺、“兵哥送菜”创始人陈堃源等等不同时期老兵的故事。薛刚认为,英雄的本色来源于本真的生活,“本真的生活是什么?我们在弘扬宣传时不应该把老兵的本真生活也神话了。他们的本真生活就是很普通,甚至比我们还普通。”

(薛刚采访手记)

他说:“每次复盘当天的采访,都是一个遗憾的过程。”

薛刚的本职工作在传媒行业深耕多年,深谙抗战老兵口述历史除了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也需要在传播方面下功夫。在进行老兵口述历史记录时,他和团队也会同期产出一些短视频、拍摄花絮发在公众号平台。

曾经有一次,薛刚的团队和老兵回家公益基金共同拍了一个老兵系列短片,其中有一期内容,老兵回忆当年情形,一边哭一边讲述的片段被其他自媒体盗用,本身只有几千点击率的视频,在“盗用”链接中达到了八千多万的收看量。这让薛刚感到既欣慰又尴尬,他也在如何将“好内容”进行有效传播方面有了自己的反思与总结。

(薛刚受邀在中国传媒大学课堂上分享口述历史采访技巧)

凤凰网历史:在老兵故事传播方面,这么些年以来,您有怎样的心得体会?

薛刚:我们过去把英雄、英烈这方面宣传得过于高大上了,这也是为什么部分年轻人会对此产生抵触的原因。无论是“英雄本色·本真生活”所记录的故事,还是其他抗战老兵口述记录,这些人都值得去宣扬,但还是要更多关注背后的故事。我们不光是要知道英雄人生的亮点,更关键的是这一亮点是怎么形成的。往往这些亮点在他们的普通生活并不会一直闪亮。比如宋玺,她就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普通学生,不希望得到过多关注,会在朋友圈吐槽自己睡懒觉、吃得太多又胖了。我觉得不论是哪个年代的老兵,在传播时我们要摒弃过去那种太过于高大上的宣传,首先要把他回归到一个正常人。他是个普通的人,和你我都一样。

凤凰网历史:你如何看待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手段(例如故事图集、长图)进行老兵故事传播,有哪些经验分享?

薛刚:我觉得分两方面,一是如刚才所说,一定要符合年轻人的视角,忠于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和他们对一些事物的理解。二是要抓住“点”,抓住老兵群体在生活中和普通人一样的“点”,利用微博、微信、抖音,很多非常好的老兵故事其实也是你我都会经历的很普通的故事,只不过这样的故事发生在“英雄”身上更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把这些故事里他们对生活的认知、对人生的感悟提炼出来,就是接地气、平民化的内容。这样才会具象、有亲和力、贴近本真生活。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