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饭桌上少见欧美式的大块肉排?这与东亚的历史环境有关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中国人的饭桌上少见欧美式的大块肉排?这与东亚的历史环境有关

中国人不能像西方那样大口吃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对于吃货而言更是如此。青年人大都为肉食动物,对于红烧肉、回锅肉、鸭腿等大荤来者不拒。但不可否认的是扣除排骨等少量菜品,大部分的荤食的分量都不大。欧美特别钟爱的超大块红肉更是不见踪影,这让不少"肉食动物"愤愤不平。可他们不知道,双方的饮食习惯和各自的历史、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自然的馈赠

想要吃上美味的肉食,必须先有大量的动物;要想有大量的动物,必须先有广袤的森林。在生产能力尚不丰富的上古时期,人类依旧有相当部分的肉食依靠传统的狩猎获取。而森林无疑是猎物最多最密集的地方,正如50年代的人形容北大荒喜欢用"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森林和湿地先天就有着充足的肉食,欧洲则有着更广袤的森林和湿地。

【除了森林外,欧洲还有着大片湿地】

其实在上古时期,中国也有着广袤无比的原始丛林。这从大量出土的犀牛、大象、熊猫骨头就能看出,热带雨林甚至到达过今天北京一带。可先民没有太强的保护环境的概念,再加上早期的耕种方式就是"刀耕火种"。放火烧掉一整片森林,然后在灰烬上种植农作物是当时的常态。数十万年时间形成的原始森林在短短千余年间毁灭殆尽。时至今日,只有在原本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才能看到大片的原始森林了。

欧洲情况略有不同,人们放火烧林的行为比较少。例如赫赫有名的德国黑森林,在古典时期拥有着接近百分百的森林覆盖率,在中世纪也接近百分百,给生活在其中的日耳曼人提供了充足的肉食。日耳曼人是欧洲古代诸民族中食肉最多的。凯撒记载说, "他们不大以谷物为食,而主要以奶和牛代之,他们用很多时间打猎"。

直到工业革命,由于工业需求才开始大规模开发,导致森林覆盖率降低到10%。不过到这个年代,生产力发展的程度已经很高,通过打猎获取的肉食已经可有可无了。

欧洲大陆在10世纪以后逐步完成封建化,领主们纷纷颁布法令禁止民众随意打猎,违反者将被知罪。欧洲人的森林优势因此削弱,好在森林覆盖率广就意味着水土保育好,人们依旧可以通过捕鱼和放牧获得充足的肉食。

宗教与制度的因素

扣除森林带来的便利,后天的宗教影响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欧洲在古典时代是食肉的大户,基督化后对肉类的渴望大幅度降。因为,基督教需要"斋戒",在斋戒期内不能吃温血动物,只能吃青蛙、鱼、虾等冷血动物。一些基督教派和犹太人以及穆斯林一样不能吃猪肉,必须在"大斋"期间保持禁欲。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提起斋戒时,很多人已经想不起基督徒了】

东亚地区的吃素传统就要更强了。在久远的上古时期,中国人能否吃肉是其阶级的标志。能时常吃肉的被称为"肉食者",只有特定节日能吃上肉类的被称为"霍食者"。等到佛教传入,情况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虽然并非所有的佛教徒都不吃肉,但作为主流的大乘佛教却明令禁止信徒食肉。自北魏开始,历代皇帝不断地强调"断屠",发展到唐朝就变成了三个事实上的"斋戒日"。不同于基督世界和伊斯兰世界,这段期间内中国人在理论上是完全不能吃肉的,违反者将被处以杖刑。

【中国人对佛教的印象就是不能吃肉喝酒,可见大乘佛教的影响力】

无独有偶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也断断续续实施着禁肉的法令。早在天武天皇在位期间(公元631年-686年),就有明确的法令禁止食用五种兽类:牛、马、狗、猴、鸡。不过,狩猎得到的熊、鹿、兔、鸟、鼠等动物依旧能当做加餐。当佛教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后,日本就和中国一样禁止吃肉了。而且,日本本土的神道教和佛教几乎能做到完美融合。在中国道士与和尚理论上老死不相往来,但一个日本人能同时具备佛教徒和神道教信徒的身份。神道教崇尚清洁的理念与佛教的不食肉相结合,诞生出"兽肉乃不洁之物"的观念。

【天武的政策可以说改变了日本人的基因】

为此日本还专门将屠夫列入"贱民"的行列,和刽子手、殡仪工作者一起被称为秽多。长期居住在郊外的他们不得不内部通婚,逐渐形成事实上的部落,因此也叫"部落民"。今天一些保守的日本人依旧会根据人的出生地评判他祖上是否为"部落民",从而决定是否将女儿嫁给他。

大航海时代,一些流落到日本的欧洲水手往往会因为具备航海、天文、火药等知识而受到幕府或者大名的重用。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与日本贵族阶层相处得非常不愉快——因为欧洲人太喜欢吃肉。牛排和乳制品对欧洲中下阶层来说简直是生命之源,可在日本他们最多只能吃鱼。中日作为主餐的稻谷也不受欧洲水手们的待见。长期吃肉的欧洲人也散发出一股腥味,被有洁癖的日本人所厌恶。于是,很多欧洲人宁可放弃当局的招揽,跑去和低贱的部落民同居,只为那一口肉。

【正在处理动物皮革的秽多】

值得一提的是东亚对牛肉的禁令。由于牛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历朝历代都严格禁止对牛的屠宰。只有被证明无法再耕种的老牛才能允许屠宰。偏偏牛肉是重要的肉食来源之一,不允许吃牛肉肉食的摄取就会少很多。在《水浒传》等充满反抗精神的小说中,英雄豪杰都酷爱牛肉,以此表达对国家的反抗。

条田与加派

除了自然肉食来源(森林与河流)较小,宗教不许吃肉外,中国人还有一项劣势——耕种制。众所周知,中国的人口密度一直很大,人均耕地的量一直不如欧洲。所以,中国的农业就必须追求高亩产,以求在尽可能少的土地里养活尽可能多的人口。用时下流行语来说"中国的科技点全点产量上",其他的部分就因为"缺少科技点"显得落后。

欧洲情况就完全不同,首先很多地区的日照就不足,这对作物的生长非常致命。一直到18世纪为止,欧洲的平均亩产也不到东亚大陆的一半。但其人口密度要小很多,只有西欧的部分地区可以做到接近东亚大陆的人口密度——这意味着人均土地占有率要高很多。传统的汉地十八省拥有2倍于整个欧洲的人口,土地面积却小于西欧,也没有北非殖民地作为粮仓。同样是一个农民或许英、法、德需要付出更多的体力去耕耘广袤的多的耕地,但也能拥有更多的自然资源,比如牧场。养殖传统在日耳曼还是纯粹的野蛮人时便根深蒂固。罗马知名历史学家塔西陀说:"日耳曼人以 (牛的)数量多而感自豪,这是他们唯一的财富形式,也是最值得夸耀的。 "

【一个典型的中世纪伯爵领】

当日耳曼人取代罗马成为欧洲霸主后,农业的构成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最近的考古报告,特别是对古植物、古花粉序列的分析表明,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主英格兰曾导致当地经济形态断裂———畜牧经济取代了过去的罗马-不列颠农业经济。 类似的情况也在欧洲大陆上演着,尤其是作为粮食进口来源的阿非利加行省被东罗马分去后,改变已经成为必然。

敞田制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收获后的麦茬地和休耕地被用作公共牧场,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农业和畜牧的有机结合。在麦茬地和休耕地上放牧,不仅可以减少专用牧场,增加可耕地利用面积;而且由于牲畜粪尿直接排泄在地里,可达到肥田效果。

早在盎格鲁-萨克森时期,就出台了法典明确地规定了公共牧场和私人领地的界限"如果刻尔(自由人)们有公共草地或其他划分为份的土地要圈围起来,有些人围了他们的那部分,而有些人没有,(如果牛)吃了他们公共的庄稼或牧草,那些对豁口负有责任的人要去向其他那些围了的人付钱,作为对其造成损失的赔偿 "。

这套制度运行至工业革命才逐步让位于私人农庄。在此之前,它已经完成了"向欧洲人供应大量肉食"这一历史使命,算得上寿终正寝了。

结语

欧洲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相对宽松的宗教条例让欧洲人能享受大快朵颐的感觉;敞田制度无法弥补日照的不足,也无法让欧洲拥有东亚的人口密度,却能供应日耳曼人大量的肉食。只能说上帝是公平的,当其关门的时候,注定打开新的窗户。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