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北平 1949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我的北平 1949

1949年,农历己丑年,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这一年具有里程碑意义:一个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在世界的东方屹立。

从北平到北京,这座古都的解放与重生,见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普通人的叙述视角基本上处于缺席状态。而这些生活在北平的普通人,他们的生活和经历,恰恰才是这座城市最质朴的面貌和底色,也是这段宏大历史下最鲜活的呈现和表达。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本系列纪录片借以普通人的视角,来观察1949年北平这座古都的市井面貌以及相关历史事件。

寒冬

1949年1月1日元旦,朔风凛冽,天寒地冻,北平城被围20天。傅作义仅剩下25万军队,已被百万人民解放大军包围在北平城内。就在元旦这天清晨,北平城内的公告牌上张贴出两张新布告,一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布告》,另一张为《北平市人民政府布告》。

“北平四郊,已告收复,古都亦将解放”。“解放”二字,赫然醒目。再过28天,1949年的春节即将到来。尽管战事逼近,但此时的北平城仍显得格外平静。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布告》

傅作义

1949年白冠军10岁,读小学四年级,家住在朝阳门外吉市口二条的一个大杂院里。往常,他都要穿过朝阳门去城内的新鲜胡同上学。但在1948年年底,情况发生了改变。解放军围城后,傅作义将别北平城城门紧闭。对于十岁的小学生白冠军来说,或许这是他一生中最漫长的一次寒假。

白冠军重回新鲜胡同小学

今年77岁的杨玉昆,是一名地道的北京人。70年前,他在这条胡同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这年冬天,他的家里住进了几个陌生人。同时,杨玉昆家一墙之隔的北海公园,成为当时傅作义军队空投的场所。

杨玉昆重访老宅

在王荣珍的一生中曾参加过多次战役,其中有一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役,她至今记忆犹新。

王荣珍对女儿讲述当年的经历

初春

1949年是一个早春,寒冬未尽,春天已争露头角。1月21日这一天,中南海居仁堂的会议厅戒备森严,傅作义正在召开高级军政人员会议。他在会上宣布北平问题和平解决的协议,并要求军政人员保护好公共财产和档案文书,准备与即将进城的解放军进行交接。

十天后,解放军奉命从西直门进入北平城接管防务,国民党守军将象征北平防务的城门钥匙交给解放军,这标志着北平正式和平解放。这把西直门的城门钥匙,重新开启了古都历史的新篇章。

今年90岁高龄的白元振,是原国民党空军高射炮3团4连的战士,负责驻守西直门,隶属于傅作义部队。他是这段历史的现场亲历者。

白元振

1949年2月1日大年初四,就在解放军进城换防后的第二天,北平开出了自围城以来的第一辆火车,经由铁路枢纽点丰台开到了前门东站;城内的电车,也在这一天的早晨开出电车厂;这天下午,北大学生举行了盛大的讨论会,讨论毛泽东提出的“八项和平条件”;北平城内不时地响起解放区的歌曲。

1949年2月3日大年初六,在老北京人的春节习俗里,初六这一天有着“下田备春耕,穷气送出门”,俗称“送穷”的习俗。意在送走去年旧日里的贫苦,开始新一年的劳作。1949年的大年初六除了“送穷”之外,对于北平老百姓来说,他们还迎来了一场特别的仪式。

1949年刘振华10岁,出生于前门大蒋家胡同的一个普通家庭,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北平人。1949年大年初六这一天,刘振华在前门大街目睹了一场盛大的欢迎仪式。

解放军入城

今年90多岁高龄的老人,名叫孟于,她是歌剧《白毛女》中第一代“喜儿”的扮演者。1949年3月,《白毛女》在国民剧院开始首演,演出持续到5月底。这年春天,孟于几乎都是在戏台上度过的,这也成为她一生中难忘的回忆。

孟于

孟于在歌剧《白毛女》演出海报前

暖春

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党政府接收北平。当时,国民党接收人员在北平城内四处抢房子、车子、金子、票子、女子,这场接收被百姓们嘲讽为“五子登科”。据统计,当时真正上缴国库的日伪财产不足原来的五分之一。以至于蒋介石后来感叹,国民党败于“接管”。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从解放到接管仅仅三个月的时间,北平几乎毫无损失地回到人民手中。就连当时国统区的期刊《新闻天地》也不得不承认,中共的接管“几乎做到尽善尽美的程度。”那么,如此顺利成功的接管是如何做到的?

今年91岁的曹国平老人,已退休近三十年。在老人的电脑里,一直保存着一张70年前由他亲自拍摄的照片。这张照片中既有着灰色解放军军装的“新警察”,也有穿国民党黑色制服的“旧警察”。而当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身份——共产党领导的北平市公安局第一批警察。

曹国平在电脑前

今年77岁的杨玉昆,带着我们去寻找他父亲当年工作过地方。一番打探,旧址已变成一处工地。杨玉昆跟我们讲述70年他父亲在《世界日报》的工作经历,以及《世界日报》被接管后,涅槃为《光明日报》的前后经过。

《光明日报》创刊

84岁的通州退休教师喻如菊又像往常一样,记下了今天发生的事情。每天写日记的习惯,源自于她过世多年的哥哥喻世长。喻世长1949年前后的日记被命名为《建国日记》公开出版。从这本日记里,我们可以探寻北京大学接管前后的那段往事。

喻如菊

盛夏

1949年初,在各方的努力之下,北平免于战火蹂躏,迎来了和平解放。但这仅仅是北平古都获得新生的一个起点。对于经济、文化和环境等各方面的改造亟待进行。首当其冲的就是濒临崩盘的物价。在喻世长的日记中,“涨价”是整个1948年的主题。

喻世长日记

北平的垃圾问题由来已久,据估算,刚解放时城内积存垃圾高达23万吨。简陋的“公共厕所”无人打扫,污秽不堪。如同老舍名作《龙须沟》所描述的一样。这场由北平市清洁运动委员会领导的清洁运动长达三个月之久,党政军工农商学等各界组织都加入其中。

龙须沟海报

今年93岁的退伍军人朱振德,曾参与70年前封闭妓院的行动,对于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朱振德

从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到物价平稳民生得到保障,从交通混乱市场无序到得到有效管理,从垃圾围城到城市环境清洁怡人,与解放前相比,北平这座古都面貌一新,重又焕发了勃勃生机,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开国大典的举行奠定了基础。

金秋

对于中国人来说,1949年,注定是除旧革新的一年。北平市民亲身感受着解放后的古都,是如何一层一层吐故纳新的。举国上下,老百姓们的心情就像一朵正在绽放的花蕾,迎接着一个怒放的时刻。

这年7月,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的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决定正式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国大典定在了三个月后的10月1日。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筹备这样一场举世瞩目的盛大典礼,人们激动的心情与遇到的困难都是前所未有的。

今年91岁的曹国平老人,70年前曾在北平市公安局,后来担任过开国大典的安保工作。93岁的退伍军人朱振德,曾是北京市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1师2营3班的一名解放军战士。1949年9月,他被挑选参加开国大典。时间紧,任务重。在朱振德的记忆里,训练中最难的是走正步。就在朱振德进行紧张训练的同时,当时年仅24岁的华北气象台的预报员章淹,同样面临着难题。此次海陆军三军阅兵,万众瞩目,而在当时的条件下,准确预报出开国大典的天气情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曹国平

章淹

开国大典彩色照片

1949年,农历己丑年的北京,既经历了从“北平”到“北京”名称的更迭,也经历了作为一个古都的解放与重生,更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那段如四季变化般波澜壮阔的历史。70年后,当我们与这些亲历了这段历史的老人们一起畅谈时,我们仍能感受到他们身上鼎故革新的锐气,以及激荡岁月带给老人们的宁静与幸福。

这其实也是我们重温那段历史的初衷吧:在宁静与幸福的当下,重温并生成继续砥砺前行的勇气。

凤凰大视野

敬请收看

《我的北平 1949》

编辑:苏珍妮、蔡雯琦、林梓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