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远征者周晓辉:离开军营在“一号哨位”继续站岗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青春远征者周晓辉:离开军营在“一号哨位”继续站岗

导读:

70年风雨历程,我们不应该忘记有这样一群人,是他们浴血奋战,用不屈精神点亮中国未来;是他们驻守边疆,用青春年华坚守祖国疆土;是他们抢险救灾,用血肉之躯守护人民家园。无论身穿还是脱下军装,这些心怀家国的热血英雄始终不改初心,不改本色;不同舞台,不停冲锋。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凤凰网联合小糊涂仙酒业连载“致敬老兵”系列功勋人物英雄事迹。在历史洪流中,我们找到这些共和国沧桑巨变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感受他们退伍不褪色、继续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的本真生活。这些有力量的故事既属于他们个人,也属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文丨时令

“我狼狈地走下军列,冰城的第一口空气像一块冰卡在了我的嗓子眼儿。那时的冰城还在夜幕中沉睡,街灯被冻得缩成一团,我没有来得及看清它的样子,就被拉到了山里接受打磨——从一个学生变成一个新兵蛋子。”

周晓辉在后来的新书里用细腻又凛冽的文字记起这次经历。发自北京的k1301次列车, 在2011年12月13日凌晨4点,将他带到冰城哈尔滨。这是他的士兵故事的开端。 

一个名牌大学的在校生,青春正好的年纪,中断学业去当两年兵,多少人能如此选择?

如今是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北京市优秀退役大学生士兵的周晓辉就是这极少数人中的一员。今年的前不久,他还被评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

十年前,周晓辉从新疆兵团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本科。大学三年级的时候,他成为武警黑龙江省总队的一名战士。服役期间,他被评为优秀士兵。在参加黑龙江流域抗洪抢险任务中,他荣立抗洪抢险三等功。

退役后,周晓辉创办如今颇具影响力的军事自媒体平台“一号哨位”,目前全网粉丝超过600万,致力于讲述军人故事、传播军旅文化、传递军营正能量。“一号哨位”作为一个连接点,顺畅有效地助力那些心系军营的人的沟通和对话,关怀普通的军人以及他们退役之后的成长。周晓辉多次受邀参加中央网信办、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组织的网络媒体进军营活动,颇受基层官兵的好评。

(2016年4月,给原武警警种学院学员分享求学和从军的故事)

(2016年3月,在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品牌沙龙上演讲)

从学生变成新兵蛋子

2011年10月份之前,周晓辉大概都不会想到,他后来的人生会紧密地和军人身份结合在一起。

那时候,看似平静的大学生活背后,却是深深的茫然。接下来的道路怎么走?那些曾经的抱负和梦想该如何安放?“我找不到生活中的光,越想越觉得暗淡。”那天,他逃掉一节课,在宿舍睡了整整一个下午,醒来发现床上不知被谁塞了一张征兵的宣传单。那是豁然开朗的一瞬间,他决定要去参军,这也是很久以前的梦想,是被家中爷爷舅舅叔伯这些曾是军人的长辈们照亮过的梦想。

周晓辉将这个想法告诉了2个好友,三个热血沸腾的年轻人一致决定要去参军。然而其他两人一个自己半路退却,一个因家人阻挠而放弃。唯有周晓辉态度坚决,最终父母只能默许,周晓辉从此踏入军营。

明明是一段“自找苦吃”的经历,在周晓辉那里,这抽离出来的两年却是某种“诗意的栖居。”他下决心充分利用这两年的每一分每一秒,让自己更像一名军人。

真正的军旅生活并不像影视剧里用蒙太奇呈现出的振奋人心和美好,它更像是缓慢的长镜头,混杂着艰苦、琐屑、枯燥等等不全是让人愉快的体验。新兵连的4个月对周晓辉来说,如同变形记。他顶着不加修饰的粗糙的板寸头,和天南海北不同年纪、经历的年轻人在哈尔滨的一处山沟沟里日复一日的训练。

(周晓辉在军营)

他对凤凰网历史回忆,才去的几天,他感到有些后悔,黑龙江极度严寒的气候,从未体验过的零下三十多度的低温,对他是很大的考验,开始训练第一天,他就病倒了,高烧 39.3℃。

这种严酷的考验还有日常的各种从未经历过的训练。在严寒之下,甚至连标准的军姿训练他都无法忍受,“膝盖和肩膀僵硬,脚底板麻木了,指尖被冻得没有了知觉”。尤其是看似简单的卧倒和匍匐,真正练起来也多次受伤,一声令下,手、膝盖、胳膊肘依次“冲向”地面,雪面下面尖利的石子,将方寸肌肤、坚硬的骨骼都硌出伤痕,要是姿势不标准,用力猛了还可能导致胳膊骨折。

他深刻感受到了“淬火成钢”这个词语的意思,在高温和极寒的锤炼之下,身体和精神都会强大起来。他也开始理解军事训练如何作用于人的身体和精神,训练出一名合格有素的军人。在不被电子设备裹挟、早睡早起的规律性军营生活中,周晓辉会抽出空隙时间来记录,他的军旅日记一共写了7本,714篇,一天都没落下。“写日记的场景,在午休时,在拉练途中,在夜岗之后,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摸黑在被窝里写日记的情景,借助楼道里的光翻到没有字的那一页,用左手测量页面边距,两只手配合,试图找准位置,以防写得太歪。”这也就是 2015年9月周晓辉退役后出版的《我还青春一次远征——一个大学生士兵的军旅日记》的雏形,书一出版就受到很多年轻战士的喜爱,也鼓舞了一批有志的年轻人。

(周晓辉出版的军旅日记)

(周晓辉出版的《我还青春一次远征——一个大学生士兵的军旅日记》)

在“一号哨位”继续站岗

周晓辉总结自己这两年的经历:共站了500个小时夜岗,在雪地拉练300公里,打扫过400多次厕所,写过几十篇通讯文章,在抗洪前线战斗20天,立过一次三等功,吃掉4000多个馒头和若干碗米饭……这些数字的累积拼出了他军旅生活的模样,那是一段没有被虚度的青春光阴。

2013年11月25日是周晓辉离开军营的日子。他回到了校园,像往常一样学习生活,但又似乎和从前很不一样了,“小心翼翼地迈着步子,生怕出错了脚,生怕步子大了或者小了;如果有人与我并行,我会不自觉地套上他的步伐。”这些军旅生活的烙印,在周晓辉的身上如影随形,直到现在,他都认为自己从没有真正意义上离开军营。

(退伍照)

同时另外一种改变也在悄然无声的发生着。他对记者提到一个细节,“退伍从东北坐火车回来的时候,同学去接我,他们并没有给我献花拥抱,而是拍一张照片发朋友圈”。要知道当时的周晓辉连智能手机都没摸过,更别提身边人已经玩的顺溜的微信了。学传播出身的周晓辉第一时间敏锐地感觉到,这个世界已经不是原来那个世界了,“当时他们送我去的时候大家说会写信,还难过地哭呢”。周晓辉笑着对记者说,“PC端的传播衰落了,现在已经迎来了移动互联网的时代。”

虽然显得“落后”,但周晓辉积极拥抱到来的变化。不久他有了第一部智能手机,也安装了微信,他发现了微信公众平台的价值所在。那时候与军队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寥寥无几,除了一些官媒更新新闻信息,其他就是一些自媒体粗制滥造发一些流于煽情和毫无审美可言的文章,基于军旅社群的高质量信息太少。这或许是个突破口,他想到了利用自己所学专业加上对军营的深刻了解,通过新媒体平台讲述中国军人和军营故事。当时,“内容创业”一词还没有流行,他和一起当兵的同学桂从路创办了“一号哨位”微信公众号。

之所以叫“一号哨位”,因为周晓辉在部队站的第一班岗就在“一号哨位”,它是军营的大门哨,无论进入军营还是离开军营都要经过,是军营内外的连接点。“这个地方就具备一个传达室的媒介功能。可能外面的人看不懂,但只要当过兵的人他一定能看懂这四个字什么意思,这四个字能唤起人们的集体记忆,能引起军旅社群的共鸣。”周晓辉告诉记者。

2014年8月公众号注册完成,经过一系列探索、策划,开始有了一些爆款文章,《离开部队前要做的20件事》《军营的三行情书》《各军兵种的朋友圈》等,在军营内外都受到广发关注和传播。

以梦为马,继续行进

对于很多军人和军人家属来说,“一号哨位”是一片家园,其中承载着太多的感情。如今,平台每天都能收到大量的信息。有读者结婚时给他寄喜糖,生孩子会发来照片,这些都是周晓辉和同伴们会欣慰的事情。

(2016年1月在黑龙江为武警某部基层连队演讲赠书)

他还希望利用平台为这个群体做些更实际的事,比如帮战友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公众号联合一些热心粉丝发起为边防军人送暖足贴的活动,全国各地寄来的暖足贴,足有1吨重,在大雪封路之前,周晓辉将他们转寄给了各地边防战友。有战友因病需要稀缺的血型熊猫血,周晓辉在平台发出求援住的消息后不久,便找到匹配的血型,战友的病从而得到及时医治。

今年2月份,一位叫卢宏的先生在“一号哨位”后台留言,希望帮助病重的父亲寻找战友,他们曾参加收复法卡山战斗,九死一生。父亲想在弥留之际见见四十年前一起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友们,哪怕是听听声音。一号哨位发布信息后,很快找到了当年的团长和连长,以及老人的班长、副班长,还有很多其他健在的战友。圆了老人多年的心愿。目前老人也脱离了危险期。

通过新媒体把普通人和军人群体联系起来,这些事对于周晓辉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连接。 “一号哨位”还积极行成媒体矩阵,做文创、线下活动,传播军旅文化。凭借着较好的品牌好感度,平台在全国征兵工作、退役军人政策宣讲、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帮扶方面也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周晓辉目前正在着手一个项目,采访100位优秀的退役军人创业和就业者,写下他们的故事汇集成书,以期能为更多的退役军人创业就业提供借鉴。

(2016年9月,为某单位新媒体培训授课)

“远征者,以梦为马,用双脚丈量时间,用双手打磨棱角,不畏疾风骤雨,不畏平淡漫长,做远方忠诚的儿子。”

这是周晓辉对自己的期许,他做到了。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