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上最惨烈的“宫斗”:冲出后宫席卷天下的西晋八王之乱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中国史上最惨烈的“宫斗”:冲出后宫席卷天下的西晋八王之乱

近年来,“宫斗”体裁的影视剧几乎充斥荧屏,很多观众对这类故事乐此不疲。不过,无论是《甄嬛传》、《武媚娘传奇》,还是《延禧攻略》、《如懿传》……,大部分充其量不过是宫廷中几个女人为争宠,而争风吃醋;几个皇子为争储,而勾心斗角……。

《延禧攻略》剧照

相较于我们下面要谈到的,发生在西晋时一场绵延长达十六年,“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直接将一个曾经繁盛一统的帝国推向万劫不复亡国深渊的“宫斗”——“八王之乱”而言,这些后宫里的故事,简直可以说是“弱爆”了。西晋的这场“宫斗”的始末如何?究竟是什么,使得这些本该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打断骨头还连着筋的血亲们,不惜兵戎相见,不惜同归于尽,不惜引狼入室?

一、西晋宗王问题的由来

如果说,晋武帝司马炎封建宗室诸王,是汲取了历史教训的结果,尤其是“殷鉴不远”,直接借鉴了曹魏迅速覆灭的教训,是典型的“以史为鉴”,诸君同意吗?

开什么国际玩笑?估计这会是大多数读者的最初本能反应。因为,“以史为鉴”,可以让人避免重蹈覆辙,是应该而且必须越来越好!怎么会越来越坏呢?其实,“以史为鉴”的效果,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会促进事业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而有的则会使事业走向反面,甚至遭受挫败。悲催且诡谲的是,晋武帝“以史为鉴”,封建宗王,恰恰属于后者。

西汉初分封图

曹魏鉴于汉代封建宗王,引发中央、皇帝与地方诸侯王为争权夺利,爆发过诸如“七国之乱”的大规模武装叛乱。因而大力抑制诸侯王的势力,使其形同囚虏。致使司马氏篡位时,曹魏宗王束手待毙。

高平陵之变

有鉴于此,晋武帝称帝建国后,就大封宗室27人为诸侯王。以二万户为大国,每国置上、中、下三军,五千人;万户为次国,置上、下二军,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国,置一军,一千五百人。

西晋地图

晋武帝还规定:诸王不但有封国,可支配封国部分财政收入,还大多担任一方面的都督诸军事和地方刺史等军政职务。如汝南王司马亮,晋武帝时被任命为大都督,督豫州诸军事,镇许昌;楚王司马玮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将军;赵王司马伦,元康初,迁征西将军,镇关中;齐王司马冏为镇东大将军;成都王司马颖;晋惠帝时任镇北大将军,镇邺;河间王司马颙为平西将军,镇关中。

晋武帝制定的上述措施,虽然保证了日后如王莽、曹操之流的异姓权臣篡位时,宗王们有足够的力量,予以反制,维系皇室至尊地位。但却忽略了这些宗王掌握着巨大的行政、财政、军政大权,一旦中央、皇帝丧失了约束他们的能力,宗王们是否能继续“死忠”皇室?司马炎不知道是才短智浅,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呢?还是基于“血浓于水”的信念,对司马氏宗王们的“人品”、忠诚,信心满满,无需设置预防机制?无论怎样,司马炎生前,尚能靠个人威望、能力,驾驭诸王。他死后,尸骨未寒,外戚、宗王们就为争权夺利,而血腥厮杀。什么规则、伦理、亲情,都被弃如敝履。

二、贾后乱政与“八王之乱”序幕的拉开

290 年,晋武帝去世,晋惠帝司马衷即位。晋惠帝是一个近乎白痴的庸人,几乎无法独自处理朝政。皇后贾南风却野心勃勃,手段毒辣。由于晋武帝晚年,外戚杨氏、贾氏皆掌重权。晋武帝死后,太傅杨骏和女儿,即武帝皇后杨芷(后追谥武悼皇后)合谋,假传武帝遗诏,掌控朝政。杨氏的所作所为,引起权力欲爆棚的贾后的强烈不满,她联合党羽,暗地谋划夺权。

晋惠帝、贾后剧照

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年),贾后矫诏,命楚王司马玮率军,发动政变,杀杨峻及其家人、党羽数千人,废黜杨太后为庶人,囚禁于金墉城。后断其饮食,将其饿死。政变平息后,贾后又矫诏,命汝南王司马亮、太保卫瓘共录尚书事,辅政;楚王司马玮为卫将军,掌守卫京城的禁军北军。

不久,随着贾后与司马玮权争的激化,贾后矫诏,责备司马玮擅杀大臣,将他处死。至此,朝廷大权都掌握在贾后手里。为维系政局稳定,贾后一方面重用贾模、贾谧等族人,掌握实权;另一方面,她又延揽张华、裴頠、王戎等耆宿名臣入朝,共掌枢机。张华、贾模、裴頠等同心辅政,贾后也稍自收敛,使元康元年(291年)到元康九年期间,国家一度出现了相对和平、稳定的局面。不过,这短暂的和平、稳定,很快随着贾后废杀太子司马遹而终结了。

司马遹剧照

晋惠帝太子司马遹,幼年聪慧,深受晋武帝喜爱。成年后虽德行有亏,但性格刚毅。贾后因司马遹非自己亲生,对他多有畏忌。在众党羽唆使下,贾后设计,于元康九年(299年)十二月,诬陷太子欲谋反弑君,将其废黜,囚禁于许昌金墉城。张华等虽极力劝阻,无奈回天乏力。为杜绝后患,次年三月,贾后命人将司马遹杀害。

三、“七王”加入战团,战乱扩大

司马遹死后,曾一度巴结贾后的司马懿之子、赵王司马伦在心腹孙秀谋划下,以为太子报仇为名,起兵杀贾后及张华、裴頠等,掌控朝政。

不久,赵王伦逼迫晋惠帝下诏退位,自立为帝。齐王司马冏(司马攸之子)、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得知消息后,司马冏首倡平叛,与司马颙、司马颖结盟,进兵攻入洛阳。司马伦军大败,司马伦、孙秀皆被杀,司马冏迎晋惠帝复位,由司马冏辅政。

游戏中的司马冏形象

此时,晋惠帝无子,依亲疏顺序,应立司马颖为皇太弟。但司马冏贪恋权位,决意立晋惠帝侄司马覃为皇太子,以便自己掌控朝政。他的这一决定,引起司马颖的不满。加之司马冏自辅政后,骄恣专横,擅杀朝臣,激起众怒。

此前,司马颙曾党附司马伦,与司马冏素有芥蒂。司马冏对司马颙心怀不满,司马颙也因而内心忐忑。 最终,司马颙拥护司马颖,二王联合起兵,攻讨司马冏。骠骑将军、长沙王司马乂对司马冏不满,趁机起兵,充当内应。司马冏兵败被杀。

司马颖等夺权成功后,重新进行权力分配。司马颖居住邺城,遥控朝政。司马乂与司马颙、司马颖之间的矛盾日渐激化。司马颙、司马颖联合起兵,讨伐司马乂。尽管司马乂“开朗果断,才力绝人,虚心下士,甚有名誉”,守卫洛阳的将士,皆愿为其死战。但由于司马颙、司马颖联军长期围困洛阳,导致洛阳城内因乏粮,而爆发严重的饥荒,“公私穷蹙,米石万钱”。东海王司马越与殿中诸将联合,捕获司马乂,送给司马颙、司马颖。后来,司马乂被司马颙部将杀害。

司马颖攻占洛阳,杀司马乂后,又返回邺城。晋惠帝被迫下诏,以司马颖为丞相。不久,又诏封司马颖为皇太弟,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如故。

由于司马颖骄横僭侈,臣民怨声载道。司马越认为夺权时机已到,于永安元年(304年)七月,胁迫晋惠帝下诏,亲征司马颖。司马越军在荡阴(河南汤阴)之战中,被司马颖军击败,司马越孤身逃归封国东海。晋惠帝赖侍中嵇绍(嵇康之子)以死护卫,幸免于难,被司马颖军俘获到邺城。

此时,幽州刺史王浚,并州刺史东瀛公司马腾为谋取利益,也加入战团。他们联合起兵,以“勤王”为名,讨伐司马颖。司马颖军接连大败,司马颖只好仓惶裹挟晋惠帝,逃奔洛阳。此时,洛阳在司马颙部将张方控制之下。他虽迎晋惠帝、司马颖进入洛阳,但却拥兵擅政,晋惠帝、司马颖形同傀儡。因连年兵燹, 洛阳残破。张方裹挟晋惠帝和司马颖离开洛阳,前往长安。这时,朝政大权落入司马颙手中。司马颙逼晋惠帝下诏,废司马颖皇太弟之位,改立豫章王司马炽为皇太弟。

四、“八王之乱”的终结

永兴二年(305年),司马越以迎晋惠帝还都洛阳为名,起兵讨伐司马颙。次年,司马颙战败,晋惠帝又落到司马越手中。司马颖、司马颙相继被杀。306年,专擅朝政的司马越将晋惠帝毒死,皇太弟司马炽即位,即晋怀帝。自公元290年至公元306年,16年期间内,从汝南王司马亮到东海王司马越,一共有八个诸侯王为争夺最高统治权,而混战不已,史称“八王之乱”。

文史君说

“八王之乱”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危害最烈的一次皇族内讧。晋武帝鉴于以往抑制宗王的历史教训,大肆分封宗王,并赋予他们巨大的权力。若皇帝有为,中央控制力强,驾驭得当,诸宗王即便内心有觊觎皇位的野心,也不至于兵戎相向,割据混战。但若皇帝昏庸,中枢内乱,诸宗王们就不惮于将人性中最丑陋、最恶劣的一面,充分暴露于世。他们对权力、财富近乎疯狂的追逐,最终酿成了“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八王之乱”。这次动乱,既将一度富强、繁庶的西晋帝国,内耗殆尽;也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更要命的是,此时,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族,敏锐地觉察到了西晋帝国的外强中干,纷纷起兵割据,纵横突击,早已精疲力尽、内耗殆尽的西晋帝国,既无还手之力,也无自保之力。面对汹涌而来的异族入侵者的凌厉攻势,西晋帝国就象一艘千疮百孔的破船,最终坠入亡国深渊。

参考文献

1.(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2.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3.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4.白寿彝总主编、何兹全主编:《中国通史》(第五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作者:浩然文史·郛生)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