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性格里残忍的一面,是怎样形成的?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董卓性格里残忍的一面,是怎样形成的?

其实董卓这人,有些冤枉。

世人对他的映像,非常简单刻板,就是一只无恶不作的野兽。但评论一个人物,尤其是历史人物,这样简单的定板是意义不大的。一方面,我们没有考察过他的一生,只从他晚年的片段入手。另一方面,任何主观评价,都是相对的。

董卓大约活了六十多岁,他也有童年和少年时期,也有青年时期,如果说他从小就很邪恶,那这就不但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评价,而且略显幼稚了。任何一个人的言行表现,都是潜移默化形成的,没有谁天生就是一个魔鬼。

因此,如果要了解董卓性格中残忍的一面是如何形成的,就要从两方面看,一是天性,二是环境。

天性

从天性的角度看,我们可能会惊讶地发现,董卓不但不令人讨厌,反而有许多令人欣赏的特点。

首先,董卓是一位好侠之士。所谓侠,就是指性格之中包含讲义气,重情义这些特质,具备侠气的人,也往往爱好打抱不平,拔刀相助。

董卓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

董卓时代的凉州,充满了野蛮和尚武精神。这里的人,民风未开,高尚力气,喜欢通过武力解决问题。《后汉书·虞诩传》载:

关西出将,关东出相。观其习兵壮勇,实过余州。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为心腹之害者,以凉州在后故也。

凉州属于关西,东汉时期的人们,普遍认为关西地区盛产将领,这是当时凉州习于勇武的证据之一。第二,羌胡因为惧怕凉州,而不敢侵略三辅地区,说明凉州人能够对羌胡人形成威慑力,羌胡人在当时,就是野蛮的代表,他们都惧怕凉州人,这是凉州人勇猛的另一个证据。

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董卓还能“尽与诸豪帅相结”,可见董卓的勇猛和仗义,到了何种地步。一句话,他是勇中之勇,义中之义的存在。从这一角度看,董卓并非一无是处,他的青年时代,也是一位有勇有义的人。

董卓后来归根田野,当年的羌胡豪帅友人来找他叙旧,董卓毫不犹豫地杀牛款待之。

后归耕于野,而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与俱还,杀耕牛与相宴乐。

东汉时期,牛是非常稀有的家畜,战乱年代,尤其如此,且凉州边鄙之地,原本耕地就少,牛这种动物,自然珍贵。但董卓可以全不顾这些,可见他讲义气到了何种地步。

卓有才武,膂力少比,双带两键,左右驰射。

董卓之武力,少有能比者,说明他不仅在仗义方面,胜过常人,在武勇方面,也是如此。这也是他后来起家,能团结起一支队伍的主要原因。

因此,董卓一开始,并不是那么不堪。相反,他除了没有文化,优点还有很多,像勇和义这样稀有的优点,董卓都具备了。

但董卓后来如何变得那样残忍了呢,这就要从环境的角度解释了。

环境

环境这一角度,也要分大环境和小环境。从大环境看,东汉末年所处的时代,是战乱频发的时代。治世尚德义,乱世赏功能。乱世之中,仁义道德这些东西,往往会被践踏殆尽,人们重回野蛮时代,重回那个以武力和残忍定输赢的时代。这种时代下,像董卓这类人,往往就会有出头之地。

董卓年轻时,就因为自己有一身武勇,而被伯乐器重。例如,中郎将张奂,就看中了董卓武力过人的优点,起用他为军司马,在战斗中冲锋陷阵。董卓则适时地发挥了他的才能,历经大小数十战,颇有功绩。

屡战屡胜,自然增加了董卓的信心,他也越发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做更大的事业,于是,当皇甫嵩征调他去支援时,董卓拒绝了,至此,他第一次敢于明目张胆地拒绝一位东汉的高级将领,而他拒绝的结果,是东汉王朝根本不敢把他怎样,所以,董卓的野心,进一步膨胀了。

由此,我们能够发现,董卓的变化,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在一个很长的时间段内,逐步形成的。是东汉末年乱世这一大环境,加上董卓勇猛过人这一特质,让他出类拔萃的。个人的奋斗,和时代的进程,缺一不可。

除大环境外,还有小环境。小环境对 董卓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不是一蹴而就的。

董卓起兵时,身边团结了一大批人,例如,李傕、郭汜、胡轸、樊稠,等等。这些人,大都出生于边鄙之地,习于夷风,和董卓都是一类人,董卓和这些人常年混迹在一起,不可能不受他们的影响。

我们知道,董卓入京后,曾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与一些名士大家来往,例如,蔡邕。那时的董卓,又受到了这些文化层次较高人士的影响,他自然也有改变。比如他对蔡邕,尊称为老师,蔡邕批评董卓乘坐的车子,有违祖制,董卓立即听了蔡邕的话,做出了改变。以至董卓死时,蔡邕甚至为董卓哭泣,因为只有蔡邕能看出来,董卓原本不是一个无恶不作的人。

如果没有东汉末年战乱这一大环境,那董卓很可能就一辈子生活在凉州,顶多做一位武官,无名于后世。如果没有他身边人形成的这一小环境,董卓的性格和习性,也不会常年维持边鄙之风。故,环境对董卓残忍性格之塑造,有着巨大的意义。

一方面,董卓没有什么文化,在汉末之际,被中原之人鄙视。另一方面,董卓又适时地抓住了天时,凭借自身的优势,控制了东汉王朝的心脏。这种强烈的反差,是形成他残忍性格的第三个原因。

既然中原人士都看不起凉州蛮夷,那凉州人也就不可能将中原人当作自己人,尊重他们。久而久之,两派人士必然越发对立。而此时的董卓,又大权在握,所以滋生了他残忍的性情。

很多人认为,不应该为董卓洗白,我觉得这无所谓洗白,而是一个事实。如果有人认为,一个人性情的形成,是命中注定的,是固定不变的,那就太过偏激了,实际上,如果董卓不是出生在西凉,而是出生在兖州或豫州这种发达之地,他也很难成为之后那副模样。

参考资料:

[1]《三国志》

[2]《资治通鉴》

[3]《后汉书》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