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在汉中之战中斩杀曹操名将夏侯渊,击败曹操、占据战略要地汉中。在这样节节胜利的情况下,刘备部将关羽孤军北伐曹魏,虽然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围曹仁于襄阳,达到军事上的最高峰,但是荆州后方空虚,东吴违背湘水划界,在背后对盟友倒戈一击,吕蒙以白衣渡江乘机夺取荆州(主要是江陵和公安),最后关羽被吴军擒获,遭到杀害,"失荆州"使得刘备元气大伤,蜀汉政权也开始走下坡路。刘备闻后尽起全国大兵去讨伐吴国,为关羽报仇,被陆逊击败,刘备兵败退到白帝城。
刘备在白帝城一病不起,召诸葛亮等人托孤,刘备对诸葛亮说:"如果你看阿斗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自行取度吧。"诸葛亮哭着说:"我一定尽我所能去中兴大汉,为了大汉竭智尽忠,直到死那一刻。"
其实,在白帝城托孤时,托孤大臣共有两位,一是李严,一是诸葛亮。而刘备将兵权交给了李严,诸葛亮只是辅佐刘禅却没有得到兵权,这是为什么?
首先,根据《三国志·李严传》记载:(章武)三年,先主疾病,(李)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在白帝托孤之前,诸葛亮已经贵为蜀汉的丞相,总览内外政事,如果再将内外军权交给诸葛亮,就会使得丞相权力过重,后主刘禅就会大权旁落。这是刘备无论如何也不希望看到的。
另外,纵观前朝托孤的先例,若是将大权都集中在一个人手里,自然会对皇权专制造成威胁,因此,分权制衡,防止臣下权力过大才是稳固皇权的正确做法。
当年汉武帝托孤之时,正是由于托孤忠臣霍光的权力过大,得不到很好的制衡,才导致了霍光有了总揽朝政,甚至废黜皇帝的权力,海昏侯刘贺就是被霍光所废。刘贺再怎么昏庸无能,也是皇帝的顺位继承人啊!
才继位几十天就被一个权臣废黜了,霍光还算忠心,生前没有谋反,若是换一个野心勃勃的权臣,汉朝基业难免不保,后来的王莽就是一个例子,这是为后世王朝深深忌惮的。
刘备自然精通帝王之术,只有将大权分散才能保证皇位永续。诸葛亮掌握政事,却没有军权,李严掌握军权,却被安排在远离首都的永安,这正是刘备托孤的智慧所在。
其次,李严本是刘璋部下一个护军,在刘备拿下益州之后,李严投降刘备,成为刘备的副将。在郪县盗贼马秦、高胜率军起义时,李严当机立断,仅凭自己手中区区5000人马击退了上万叛军,并击杀马秦、高胜。
几年后,越巂郡叛军高定率军围攻新道县,李严前往解围击退叛军。李严英勇果敢的军事才能被刘备所看中,于是被加封为辅汉将军,此后更是作为重点培养对象。
再加之刘备托孤之时,许多蜀汉老将如关羽,张飞等都以去世;夷陵之战刘备险些被擒,蜀军几乎全军覆没,蜀国的军事实力受到了不小的打击,军事人才有紧缺的趋势,因此,李严就逐渐走到前台,担当起掌管军务的重任。
难道说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行吗?不好意思,在刘备眼里,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确实不行。在刘备入川时,重用的谋士主要是法正和庞统;在刘备进攻汉中时,跟随他的谋士主要是法正,此时诸葛亮只负责和关羽一起镇守荆州,在法正死后,诸葛亮才被调到前线,协理军务。
刘备曾经告诉过诸葛亮马谡打仗不行,诸葛亮不信,结果马谡失街亭,这正印证了刘备生前对诸葛亮的判断。
再者,李严入选托孤大臣行列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照顾蜀地士族的利益。李严原本是蜀地军阀刘璋的部下,刘备入川后,原本刘璋的旧部主要以大臣李严为首。在刘备最初入川时,由法正制定《蜀科》,由于法律太严,一些蜀地本地的豪强士族的利益受到了打压,他们便消极抵抗刘备的统治。
为了照顾地方士族的利益,稳固并扩大自己的执政基础,刘备命令李严,诸葛亮等人重新制定《蜀科》,由于李严是刘璋的旧部,深知蜀地风土人情,因此,新制定的法律照顾到了蜀地豪强的利益,受到了他们的拥护。
在夷陵之战失败后,战略要地荆州失去,南郡太守糜芳叛汉归吴。刚刚稳定不久的蜀汉多地爆发起义和反叛,蜀国有摇摇欲坠之势。在托孤之时,刘备也考虑到了照顾刘璋旧部的利益和情绪,以便自己死后能够维持局势。
可刘备还是高估了李严的军事能力,低估了诸葛亮的忠心。刘备死后,李严在北伐之事上推诿怠慢,只想着升官加爵,后来因为管理粮草不力,被贬为庶人。而诸葛亮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忘先帝嘱托,尽管无力回天,仍被后人传颂。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