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除了军统、中统,国民党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特务组织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除了CC系、政学系、黄埔系等派系之外,另有以孔祥熙、宋子文、何应钦、陈诚、朱家骅、胡宗南、汤恩伯等人各自为核心分别形成的小派系。诸派之间,相互排挤,其中尤以戴笠之军统为甚。除黄埔系因戴笠隶属其中,宋子文、何应钦及胡宗南与戴笠的关系较深外,其他的派系均与戴笠处于对立状态,并先后受到戴笠的无情打击。但对于陈诚集团,戴笠始终未敢贸然下手。
提起陈诚,人们大多只知道其领导的土木系(国民党大陆时期的军队派系),而以其为首的“研究系”特务组织则知之不多。
蒋介石之所以对陈诚没有任何猜忌戒备之心之,且能大红大紫,无人能及,固然是由于陈诚本人实力雄厚、权重一时,又较为廉洁踏实肯干的,也较少官僚主义和腐败习气,办事雷厉风行;同时也与陈诚本人所培育的特务组织渗透到各处有关。
“研究系”是国民党统治时期人们对陈诚所属特务组织的代称。虽然陈诚矢口否认这个机构,这个机构也极力避免社会上把他们当成为一个特务集团。但事实上从抗日战争开始直到国民党逃台,以张振国、阮成章、刘庄如为首的一班人,始终打着陈诚的招牌,在“军统”与“中统”两大特务派系势力的夹缝中,以独树一帜的姿态开山立柜。
他们先后据有九战区、六战区、十一战区长官部及远征军长官部、军政部、云南省警备总司令部等公开和秘密情报机构,在一定时期内,还控制了国防部第二厅的人事行政部门。总之,凡是陈诚势力范围所及之地,也就是“研究系”人员频繁活动的场所,而“研究系”之所以是只有活动而没有“正式名义”的组织,究其原委,正如阮成章所说:“我们今天羽毛未丰,组织还未定型,一方面不能不打辞公这张牌来挡住‘军统’对我们的排挤,另一方面又不能打出辞公的旗号,给辞公在政治上造成被动。”
“研究系”的主要骨干俗称“三头六臂”,被称为“三头”的是张振国(远征军长官部调查室主任)、阮成章(海军总司令部情报处处长)及刘庄如(第十一战区长官部研究室主任)。“六臂”指的是杨大和(国防部二厅办公室副主任)、陈寄生(武汉稽查处处长)、李铁生(武汉稽查处副处长)、余诚(情报学校处长)、周伯达(海军情报处副处长)、阮更生(昆明稽查处处长)。
作为一个颇具影响力的特务组织,“研究系”的发展演变经历了西南游击干部训练班谍报队、湘北情报联络组以及第六战区长官部通讯室三个阶段,其存在历时十余年。
1945年至1947年,是“研究系”势力发展的极盛时期。在这段时间里,“研究系”特务的势力不仅遍及华中,而且华北、华东、西南以及沿江沿海的重要港口,甚至一些人迹罕到的海岛,也都留下了他们的踪迹。全国主要城市如南京、北京、天津、上海、昆明、武汉、广州、青岛、厦门、福州、台北、沙市、宜昌、九江、安庆、镇江等地,都有“研究系”控制的据点。他们在各地的情报人员数以千计,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独立的特务集团。他们既非军统,也非中统,亦不属国防部二厅,算不上是一个定型的组织,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来源——研究室。因此,人们把这伙特务称为“研究系”。
随着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崩溃,“研究系”这个组织便烟消云散,再也见不到影子了。但是其组织内部究竟还有哪些成员?国民党败逃台湾后,还剩多少成员?这些问题人们已经无从知晓了。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