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君隋文帝是如何种下的隋末乱局“种子”?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一代名君隋文帝是如何种下的隋末乱局“种子”?

原题:隋末乱局的种子,其实在隋文帝时期就已种下!

引子:名将之死,其言也哀

隋炀帝当政后不久,一位开国大将的死颇值得玩味。

他,便是越国公杨素。杨素出身两汉名门弘农杨氏,是南北朝到隋唐时期著名的关陇士族集团代表人物。杨素早年“有大志,不拘小节”,时人称赞“处道当逸群绝伦,非常之器”(《隋书·杨素传》)。北周武帝宇文邕非常看重杨素,曾亲自赐予杨素一条竹鞭,要他“驱使天下”。从北周灭北齐,到北周权臣杨坚篡位称帝建立隋朝,杨素东征西讨,战功赫赫。其后,杨素和高颎、韩擒虎、贺若弼等将领一起参加了平陈之役,为结束百年分裂,重建一统立下了汗马功劳。平陈过程中,杨素率军沿长江顺流而下,浩浩荡荡、势如破竹,杨素本人也是体态魁伟、雄姿英发、威风凌凌,陈国人望而生畏,都说:“清河公(杨素)就是长江之神啊!”

杨素

平陈之后,杨素因功被封为越国公,向南平定了高智慧、汪文进等江南豪强发动的叛乱,向北大破突厥达头可汗,巩固了新生的大一统王朝。不仅如此,杨素还野心勃勃,慧眼如炬,选中了晋王杨广作为自己的合作伙伴和政治靠山,上下其手,多方运作,消灭了公开和潜在政敌,终于帮助杨广挤掉了太子杨勇,成功登上皇帝宝座。作为帮助杨广上位的最大功臣,作为交换,杨素也成了整个朝堂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政治大赢家。从此“朝廷靡然,莫不畏附”(《资治通鉴•隋纪三》)

可以说,杨素一生戎马倥偬、鲜有败绩,又深得隋王朝两代帝王倚重信任,权倾天下。史载杨素“诸子无汗马之劳,位至柱国、刺史。家僮数千,后庭妓妾曳绮罗者以千数。”(《隋书·杨素传》)但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在猜忌多疑、唯我独尊的隋炀帝眼中,功高震主、无爵可赏的杨素已经成了新皇帝巩固政权的威胁和绊脚石。杨素也生怕触怒暴君,如履薄冰,日夜忧惧,以致身患重病。杨广依然不放心这位功臣,“外示殊礼,内情甚薄。”明里派御医前去诊治以示关怀,暗里则时不时打听杨素什么时候死。杨素得知后心灰意冷,拒绝服药。他还向弟弟杨约慨叹:“我难道还能再活着么?”最终凄凉死去。随着杨素寿终正寝、哀荣备至,隋炀帝杨广一颗悬着的心也终于落了下来——属于自己的时代,终于开始了。

隋炀帝

惊变:叛乱骤起,动摇根本

南征北战、建立殊勋。

功高震主、人君猜忌。

勉强善终、前路莫测。

杨素的一生,可以用这三句话来形容。隋朝开国,君明臣贤、将帅用命,一同开创了三百年未有之一统大业,但亲密无间的表象之下,裂痕已经清晰可见。

假以时日,这道裂痕最终演变成一场动摇王朝根本的武装叛乱。隋炀帝大业九年,好大喜功的杨广不顾第一次东征高丽的失败和民怨沸腾的国内形势,悍然发动了对高丽的第二次战争。眼见的暴君在耗竭民力、穷兵黩武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堪重负的民众纷纷铤而走险、树起义旗,反隋烽火遍及各地。隋礼部尚书,杨素之子杨玄感也蠢蠢欲动、有所图谋。

此时,父亲受皇帝猜忌,郁郁而终的画面又浮现在他面前。不仅如此,一则宫中密闻也传入杨玄感耳朵。相传杨素死后不久,隋炀帝就恶狠狠地对近臣说,“使素不死,终当夷族。”(《资治通鉴•隋纪六》)这不禁让杨玄感倒抽一口凉气——父亲功勋卓著,也得益于早死方得善终,自己作为功臣之后,焉有不被凉薄君主秋后算账的道理?!

杨玄感

与其引颈就戮,不如先下手为强!抱定鱼死网破的决心,杨玄感首先假意逢迎,取得了隋炀帝信任,“由是宠遇日隆,颇预朝政”。隋炀帝二征高丽时,令杨玄感赴重镇黎阳督运粮草。杨玄感大喜过望,一面百般掣肘隋炀帝的东征行动,一面暗中招兵买马,培植亲信。准备就绪后,便假称大将来护儿造反,率领八千船民起事。此时,杨玄感密友,同为关陇集团成员的李密投奔杨玄感,成为其谋主,并为他献上了上中下三策。

上策,趁隋军主力东征高丽未归,“长驱入蓟”,与高丽前后夹击,对隋炀帝实施“斩首行动”;中策,依西汉统一故事,直取关中以为基业,进而徐图中原;下策,就地攻占东都洛阳,建立威信,号令四方,但由于洛阳城池坚固、易守难攻,如果久攻不下必然遭致四方隋军围困,后果难料。

让李密大跌眼镜的是,杨玄感害怕跟自己造反的民众不愿背井离乡、劳师远征,居然以“百官家口并在东都,若先取之,足以动其心”(《隋书•李密传》)为由选择了下策。此后,无论李密怎么劝说,杨玄感都不改变主意,甚至二人还逐渐产生了嫌隙。果然,战局的发展一如李密预料——虽然杨玄感每战先登,勇武异常,也多次挫败前来进剿的隋军,但隋朝老将、民部尚书樊子盖凭借洛阳坚固城防拼死抵抗,起义军迟迟不能得手,浪费了宝贵时间。终于,隋炀帝从辽东前线慌忙回撤,调集屈突通、卫文升、来护儿等隋军主力对杨玄感全力剿杀,使起义军陷入了师老坚城、进退维谷的境地,最终舍洛阳而西入长安失利,落了个兵败被杀的下场。

李密

起义虽然失败,但就像隋炀帝近臣苏威所说,杨玄感身为功臣之后,首倡叛乱,标志着标志着隋朝统治基础——关陇功臣集团的分裂,“因此浸成乱阶耳”。逃脱隋炀帝通缉的义军谋主李密,接过了杨玄感树起的大旗,率领更加强大的瓦岗军向隋王朝发起了进攻。在滔天的怒火中,隋王朝最终灭亡,李唐王朝取而代之,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溯源:先天不足,血腥整肃

那么追根究底,杨玄感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他在搅动隋末风云之后,又是因何最终走向末路的呢?

这一切,还要从隋朝开国前后的权力斗争和朝局演变说起。

隋朝前身的北周,肇始于北魏末年不堪剥削,愤然起义的六镇军人群体。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魏后,西魏权臣宇文泰以武川镇军事集团为班底,建立“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体系,成为从西魏到北周的统治核心。李渊的祖父李虎、李密曾祖父李弼、杨坚的岳父独孤信,都是其重要成员。

西魏地图

从这个意义上说,西魏到北周,本质上就是以宇文氏为核心,各功臣家族为辅弼,相互间合作分权,共掌天下的武装集团。

北周后期,年幼的周静帝即位,主少国疑、皇权旁落。隋文帝乘机以外戚身份篡位宇文氏建立隋朝,打破了北周君臣间原有的平衡关系,自然引起北周皇室和其他功臣集团的不满和反对——大家原本都是大佬,凭什么你当皇帝,我们伺候?就凭你是小皇帝的外公?

杨坚篡位前夕,宇文泰的外甥,相州总管尉迟迥自以为是北周的重臣宿将,见杨坚擅政心有不甘,率先举兵作乱。尉迟迥以北齐故地为基础,“驱驰蛇豕,连合纵横,地乃九州陷三,民则十分拥六。”(《隋书•李德林传》)叛乱声势十分浩大。与此同时,云州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总管王谦也举兵响应,北周国内局势一片焦灼。

隋文帝杨坚

危急时刻,杨坚令名将韦孝宽率军讨伐叛乱,但由于杨坚威望不足,以至于“诸将不一”,难以作战。无奈,杨坚谋臣李德林进言:“公与诸将,并是国家贵臣,未相伏驭。”明白指出杨坚本人就是功臣集团的一员,无法得到其他功臣家族的一致拥戴。因此,此时最好的办法,是派遣一名心腹大臣,“明于智略为诸将旧来所信服者”,前去韦孝宽军中担任监军,才能稳定士气,同心平叛。

话说的容易,到底要派谁去呢?

杨坚无奈找来扶持自己上位的两位重要同谋,刘昉和郑译,希望他们能够担当重任。但“昉自言未尝为将,译又以母老为请”(《隋书•刘昉传》),一个个都是烂泥扶不上墙。最后,还是大臣中最为果敢勇毅的高颎自请前往监军,才解了杨坚的燃眉之急。虽然最终平定了叛乱,登上了皇位,但这件事在杨坚心头仍然留下了深深的刺痛。尉迟迥之乱平定后,杨坚出于泄愤,也为瓦解反叛势力,命令“移相州于安阳,其邺城及邑居皆毁弃之。”(《周书•静帝纪》)邺城,这座从战国到曹魏,再到南北朝时期都赫赫有名的东部重镇就此被焚毁,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杨坚的阴狠暴戾由此也可见一斑。

叛乱业已平定,但一切都表明,杨坚在群臣和国内各势力中并没有建立起绝对权威,处境尴尬,他以篡位建立起来的王朝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为了防患未然,巩固统治,改朝换代后的杨坚一方面对北周宗室大开杀戒,同时对反抗势力和拥戴自己的功臣集团一并实施清洗。终文帝一朝,天下莫不风声鹤唳,噤若寒蝉。隋文帝猜忌臣下、法网密布,甚至命令“盗一钱以上皆弃市……三人同窃一瓜,事发即时行决。”同时公然令有司于律外行杖,明代令史家瞠目的廷杖之刑实源于隋文帝。

隋文帝当政时尤其是后期,先后诛杀了史万岁、王世积、虞庆则等将领。这些人不是从隋文帝在北周辅政时期就追随他,便是在征讨突厥、平定陈朝中建功立业,却都落得个兔死狗烹的下场。史载王世积“见上性忌刻,功臣多获罪,由是纵酒,不与执政言及时事”(《隋书•王世积传》)即使是这样,也免不了坐事受诛的结局,就连帮助杨坚度过难关,后来又荐拔贤才、功盖一代、名满天下的重臣高颎也差点因为猜忌被隋文帝诛杀,这无不让功臣集团心寒齿冷、人人自危。

结局:子承父业,两败俱伤

再后来,为保住权位,也为获取更大的政治利益,杨素等功臣火中取栗,选择站队,帮助杨广以阴谋手段搞掉太子杨勇,成功登上帝位。但功臣集团在周隋易代过程中受到沉重打击,已经无力对皇权进行制衡。好大喜功又阴鸷偏执的隋炀帝在皇位巩固后,对帮助过自己的功臣们恩将仇报,举起屠刀。

名臣高颎在文帝时期兢兢业业,“明达世务,自蒙寄任,竭诚尽节,进引贞良,以天下为己任……当朝执政将二十年。”(《资治通鉴•隋纪四》),但在册立太子这件大事上,高颎站错了队,自然成为杨广的眼中钉,随便找了个妄议朝政的罪名,就和名将贺若弼、宇文弼一并被诛杀了。内史侍郎薛道衡出身河东薛氏,历经北齐、北周、隋三朝,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杨广对薛道衡之才十分爱慕,薛道衡却不愿与杨广为伍,杨广“由是衔之”(《隋书•薛道衡传》)。杨广即位后,一根白绫就结果了这个七十岁老头的性命。还有对自己夺位发挥关键作用的黄门侍郎薛道衡,因为屡次劝谏自己爱惜民力,多行仁政,被杨广逼令自杀于家中。

而对自己出力最大的杨素,自然得到了杨广的特别关注,也终于在他的期盼中断了气,从此卸下了皇帝心头最大的一块石头。

至此,经过隋朝两代帝王的持续整肃,至少在隋炀帝看来,从西魏、北周一路而来的功臣集团已经元气大伤,人丁寥落,无法对皇位构成威胁了。再无掣肘的隋炀帝杨广大展拳脚,开始着手施行自己千古一帝的辉煌伟业。修运河、建东都、征高丽、巡边塞,表面上隋王朝花团锦簇、烈火烹油,但从朝臣到百姓,从中央到四夷,怒火正在聚集燃烧,终于掀起了倾覆王朝的冲天烈焰。而杨玄感之乱,就是这场烈焰的前奏。

苏威所言“乱阶”之说并非空穴来风。作为功臣杨素之后,杨玄感之乱在功臣集团中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示范作用。史载韩擒虎之子韩世鄂、宗室观王杨雄之子杨恭道、虞世基之子虞柔、大将来护儿之子来渊、大臣裴蕴之子裴爽等四十余人皆降于玄感,“玄感悉以亲重要任委之”(《资治通鉴·隋纪七》)。以隋初名将韩擒虎之子韩世鄂为例。乃父韩擒虎出身名门,智勇双全,在平陈之战中与贺若弼可谓一时双璧。然而韩擒虎死后,韩世鄂眼见功臣宿将一个个被隋炀帝清算,愤然投入杨玄感的造反阵营,“每战先登”(《隋书·韩擒虎传》),异常奋勇。杨玄感败死后,韩世鄂也被隋政府军抓获。在押往隋炀帝行在途中,韩世鄂用酒灌醉看守,逃奔山贼,“不知所终”。无论韩世鄂结局如何,其坚定的反隋立场始终没有改变。

隋末形势图

但是,由于功臣集团已经被折腾的四分五裂、元气大伤,杨玄感本身又目光短浅,不能代表广大民众利益,因此,杨玄感的反叛和抗争最终还是在隋炀帝的绞杀下失败了。

然而,这暂时的胜利还是给了隋炀帝以虚幻的优越感,他依然相信自己的政权固若金汤,因此执迷不悟,继续一条道走到黑。他不顾杨玄感败亡后,社会各阶层亟待弥合的裂痕,竟然对大臣说:“玄感一呼而从者十万,益知天下人不欲多,多即相聚为盗耳(《资治通鉴·隋纪七》)。”随后任用酷吏樊子盖、裴蕴“峻法治之,所杀三万馀人”。不仅如此,他们还将杨玄感开仓赈给的百姓“皆坑之于都城之南”,以致天下侧目,烽火日甚。隋炀帝亲手挖掉了王朝的全部统治基础。李密、窦建德、刘武周、梁师都、薛举、李渊等原隋朝政府体制内精英纷纷起事,坚定走上了反抗隋王朝统治的道路,敲响了隋王朝的丧钟。

回顾隋王朝的短暂兴亡史,我们不难发现,功臣集团的团结合作,为北周和隋王朝结束长期分裂,完成统一大任奠定了坚实基础。但由于隋朝两代帝王得位不正,在巩固权力过程中对功臣集团偏执而血腥的整肃行动,在皇权日益独大的表象之下,日益挖空了自身统治基础。最终,皇权和功臣集团两败俱伤,开启了王朝毁灭的大门。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