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里沈一石怎么做才能免于一死? | 刘三解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大明王朝1566》里沈一石怎么做才能免于一死? | 刘三解

问题如下:

《大明王朝1566》里沈一石怎么做才能免于一死?

回答如下:

无论如何活不了。

《大明王朝1566》里的人设,其实只是借用了明朝的皮,里面的官场、商界的运行逻辑,其实是当今的,而不是明朝式的。

真实的明朝式的政商关系,哪怕是杨金水这样的中级宦官(苏杭织造太监,为司礼监外差),够不上二十四衙门主官的角色,也不会承认沈一石这样的商人是自己的“搭档”(与锦衣卫交谈时所说),而是将之视为奴仆和肥羊。

null

在明代,商人的地位,其实被今天的很多“明粉”刻意拔高了,混淆了“绅商家族”和商人阶层的区别,比如说东林党代表江南工商阶层的利益等等。

事实上,明代社会地位高的,唯有“绅”,商,只是他们获取财富的手段,而非他们的正式社会角色。

所谓“绅”,要感谢明太祖对于科举读书人身份的固定和相应特权的保证,正是这一系列的特权,让“士绅”,比如有举人功名在身的在乡绅士,或是退职的科举官员,利用他们的官场关系和士林舆论,形成一个独立于朝廷法度之外的“潜规则社会”。

这个“潜规则社会”衍生出来的特权,让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收纳民户为家仆,并接受他们田产的投献,免去附着于民户身份之上的赋税、差役,同时,也可以肆无忌惮地为行商的货物保驾护航,一路免除税关的正常税收和敲诈勒索。

在此条件下,商人与士绅的合作,乃至于官员的合作,本质上与种地民户的“投献”一样,只是没有合法的人身依附关系,也能保证自身财产的一定独立性,但也仅此而已。

一个士绅,甚至地方的胥吏,想要整死一个没有后台的商人家族可以说是轻而易举,比如派差采买的“役”,只需要在审核货物时稍做手脚,则商人家族哪怕家财万贯,也很快会被敲骨吸髓,甚至家破人亡,子女抵账。

所以,要想避免这样的命运,明朝的商人越大,越要寻找后台,而后台又有周期性的垮台,也就会出现周期性的“财富重新分配”,毕竟新来的官员“还饿着”。

沈一石这样的具有独立人格和理想的商人角色,在大明朝的200多年间都是没有生存空间的,他所谓的“为国办事”,实际上是今天某些“白手套”的内心独白。

毕竟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理想就成为支撑个人继续下去的唯一动力,如果不能给自己的行为一个解释,所有的一切都会化为虚无,事实上,沈一石最后的赴死,就带有理想破灭,终于认清污浊现实的成分。

而《大明王朝1566》实际上将这种现实无比的残酷斗争给浪漫化了,形成了相对脸谱化的善恶对决,事实上,白手套们的倒台,乃至于大明朝的商人家族的覆灭,往往没有那么多的善恶有报,只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罢了。

事实上,整部电视剧恰恰展示的是这个“换”的大时代,也就意味着原本的大船开始沉没,跳不到新船上的人物,只能通过减轻旧船的负重来延缓自己的死亡,也就意味着要把一个个“不重要”的人物踹下船去。

这个进程,如果你仔细看看《大明王朝1566》就能品味出来,一步步踹到严嵩,踹到吕芳、陈洪,最终踹到嘉靖本人……

沈一石这种小人物,当然是最早被踹下水的,否则呢?

难道让大人物先走?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