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袭之路:李白的婚姻与家世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逆袭之路:李白的婚姻与家世

null

李白二十多岁离开蜀地,先是去繁华的广陵玩了一圈,花光一笔巨款之后,他既没有回家,也没有去区域经济中心江陵,而是转向大洪山东麓的安州,在这里,他很突然地停留下来隐居,随后又成了高宗朝宰相许圉师的孙女婿。

这是一桩不太合常理的婚姻。

许家祖先许绍和唐高祖是同学,后来成为开国功臣,世代簪缨,至少兴旺了五六代,是安州首屈一指的家族,唐代婚姻特别看重门户和背景,许家尽可以选择一位世家子弟联姻,或是将女儿嫁给有官身的青年才俊,这两个条件,李白都不符合。假如说许家看重的是李白的才气,未免太过玄乎,李白这会儿还籍籍无名,再说挑女婿又不是挑门生,才气顶多算一个加分项,却不是必要条件。

从世俗的角度理解,此时许圉师过世已经四十多年,许家虽然人才辈出,直至开元年间还出现过光禄卿许辅乾这样的大人物(他比李白妻子许氏要低一辈),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安州许氏早就日渐没落,唐代士族家庭通常不参与经商,如果没有其他盈利渠道,经济窘迫是迟早的事,换句话说,假如李白有钱,这桩婚事对许家而言,并非不可以接受。

李白同样需要这桩婚事。唐代等级制度森严,一位初出茅庐、毫无背景的青年,想要凭个人努力实现人生理想,比登天还难,何况李白还另有隐忧。许家的深厚底蕴正是李白所缺乏的,他作出这样的选择一点都不奇怪。

李白与许氏结螭之后,人生有没有如想象中那样揭开新的一页?很遗憾,意义不大。

此时正赶上朝廷在安州设置中都督府,都督为正三品,集军政大权于一身,都督府长史正五品上阶,比其他州地位都要高一些。官员到任,必然与本地势家豪族打交道,李白正好可以借机接触这些大人物。

事实上李白也是这么做的,他向安州都督展示过诗文,又给前后两任长史写了自荐信,甚至直截了当提到自己是许相公的孙女婿,可是也没什么效果。

这是很令人困惑的一件事,李白写自荐信的目的是什么,安州官员为什么不给李白机会?

唐朝读书人想要做官,通常有两个渠道,一是参加科举考试,二是靠门荫。门荫比较好理解,官至五品以上,子孙可以直接获得做官资格。科举更严苛一点,非要考试才能通过,且参加考试只有两个途径,要么在国子监这些地方有学籍,要么由地方政府保送,和贡品一起送到京城参加贡举。

此外,皇帝会在一些特殊节点让高级官员推举人才,这属于特例,跟中奖的几率差不多。

李白先后给两任长史上书,节奏频繁,必然不是奔着特殊举荐去的,他才三十岁左右,才华横溢,曾得到一代文宗苏颋和安州都督赞赏,参加科举胜算很大,可见他上书的目的,很可能是为了拿到科考的资质。

按说李白的文才摆在这里,又有许家背书,如果能够中举,地方官员也多一份功劳,做个顺水人情,“既医得病好,又照顾了郎中,是个凑四合六的买卖”,何乐而不为呢?

安州官员之所以忽略一再李白的申请,关键的关键,或许还在于李白的身世。

唐代官员无论是荐人参加贡举,还是直接举荐人做官,一些前提条件是绕不过去的,首先,商人和匠人家族不允许做官,当时有明文规定,“大功以上亲,自执工商,家专其业,不得入仕”,意思是只要你家有堂兄弟经商,你都不能入仕,诸如祖父、叔伯父就更不用说了。

李白早年履历云遮雾罩,偏偏还衣食无忧,长辈很可能是经商为业,安州官员假如知根知底,肯定不会推荐他。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禁止商人子弟做官的规定,未必能够严格执行下来,假如家里真是经商的,肯定也会想法子蒙蔽过去,李白的老乡陈子昂家中巨富,钱从哪里来?光靠务农肯定做不到,陈子昂不但顺利通过进士考试,还当上了皇帝近从,看来动动手脚,只要没人举报,关系也不大。

经商履历可以造假,家世却无法造假,根据唐代人留下来的资料,李白很可能属于“漏籍”,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黑户,这样的出身,比经商更惊人,根本无法证实身家是否清白,万一出了疏漏,谁也担待不起。

我们看李白在自荐信中是怎么说的:

白本家金陵,世为右姓。遭沮渠蒙逊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少长江汉。

陈子昂早年给武则天上书,自称“梓州射洪县草莽愚臣”,李白却毫不客气,直接就把生长地改为江汉,他这样做也可以理解为套近乎,可安州距离蜀地并不远,他完全可以抽上几个月时间回到蜀中,请本地官员推荐应举,李白之所以绕一个大圈子“异地高考”,必有不得已的苦衷,老家没有户籍,或是被列入商籍,是最为合理的解释。

还有一点,李白与许氏结婚之后,长期居住在安陆,他究竟是入赘许家,抑或出于其他原因暂住,无法查验。假如李白系入赘,那他的身份就更不合适了,秦汉时期,入赘男性的地位与奴婢无异,唐代情形稍好一点,但也好不了多少。从李白的活动自由度来看,许家并未对他作出限制,他后来携子女离开安州定居鲁郡,可见夫妻间关系还是很平等的。

在地方上不受重视,李白筹划前往长安,寻找新的机会。

第一次前往长安时,李白很可能见到了张说的儿子——卫尉卿张垍。开元前期,张说与苏颋并称“大手笔”,是天下一等一的文章高手,张垍子承父业,文章写得极好,玄宗皇帝选他做了女婿,李白能和张垍搭上线,许氏家族的背景多半起了作用。

张垍将李白安排在玉真公主的别馆里,除此之外,也没给李白更多的礼遇,至于李白心想念想的仕途机会,张垍似乎爱莫能助。

李白再度回到安州,这一次,他将目标转向了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山南东道采访使韩朝宗。

荆州大都督府比安州中都督府级别还要高,大都督一般由亲王遥领,长史就是实际上的一把手,不仅于此,韩朝宗还负责监察新设置的山南东道,从河南南阳到湖北江陵一线,包括周边区域,都在他的辖区之内,能得到韩朝宗的青睐,前途无量。

李白《与韩荆州书》写得颇有气势,“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是公认的警句,在这里,李白再次谈到了自己的身份问题: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

这是他第一次明确以陇西为祖籍,“流落楚汉”一语,很模糊地盖过了家世,接下来李白老老实实自述生平,比起给安州长史写的自荐书,这篇文章要精致很多。

李白选择在这个时候上书韩朝宗,应该是瞄准了开元二十三年初的一道诏令:

其才有霸王之略、学究天人之际、及堪将帅牧宰者,令五品已上清官及刺史各举一人。

朝廷明确发出求才的信号,在常规的官员选拔程序之外破格招人,机会并不多见,韩朝宗拥有推荐权,只要他一答应,这件事几乎板上钉钉能成。

据说韩朝宗推荐了孟浩然,可孟浩然喝酒正在兴头上,耽误了时间,惹得韩朝宗大怒而去。这个故事很可能是假的,两人地位悬隔,触怒一位有专杀之权的官长,对孟浩然没有任何好处。有人推测,孟浩然将机会让给了李白,然后李白才和韩朝宗进行了接触。

从履历表不难看出,韩朝宗精明能干,行政经验丰富,否则玄宗也不会将天下十五道之一的山南东道交给他管理。韩朝宗以奖拔人才著称,他举荐过两位人才,其一是崔宗之,和李白并列为“饮中八仙”,另一位是严武,因资助杜甫而著名,这两位其实都是高官子弟,有没有韩朝宗奖拔,前程都不会很差,可见韩朝宗在用人方面相当“务实”,缺乏政治背景的李白,想必不在韩氏的视野之内。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缘由,或许也影响到了韩朝宗对李白的态度:即便李白寄籍安州程序合法,韩朝宗也照顾不到他,因为按照玄宗重新规划的政区制度,安州恰好在淮南道范围之内,尽管安州从地理上更接近山南东道,韩朝宗这样的老官僚,绝不会在这种小事上留下任何把柄。

唐代推荐人才的程序中,有一点至关重要:推举人的命运和推举对象捆绑在一起,一旦韩朝宗举荐了李白,而李白又出了什么问题,事后问责,韩朝宗是要承担干系的。谁都不会把自己的政治前途,贸然绑定在一位陌生人身上。

李白早年的三封自荐信完全不起作用,原因就在这里。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