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危机之下的胜仗有何意义 令毛泽东诗兴大发?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这场危机之下的胜仗有何意义 令毛泽东诗兴大发?

原题:让毛泽东诗兴大发的危机管理——红军的第一次反围剿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人或者组织都会遇到危机,因此如何应对危机成为了现代管理学的重要一课。不过,没有学习过此类课程并不代表没有危机管理的能力,历史上妥善应对,化险为夷的例子数不胜数,1930年底中华大地上的国共战争就是典型,在史称第一次反围剿的战役中,共产党领导人面对敌人的凶猛攻势,迅速反应,针对敌我优劣进行部署,有效的扭转了局势,是一次典型的危机管理,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让毛泽东高兴的吟诗的第一次反围剿】

风雨欲来

1930年10月,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的中原大战宣告结束,获得最终胜利的蒋介石虽然因此耗费了大量财力、人力,但他也终于腾出手来清理不断壮大的共产党武装。面对此刻盘踞在全国十几个革命根据地的10余万共产党军队,蒋介石亲自调度,欲对苏区展开全面攻势,不过,才打完大规模内战的他无法立刻多点开花,因此只能寻找一个重点进行突破,而这个重点,则是数量最多的红一方面军。蒋介石这么选择有他的考量,一方面因为红一方面军人多势众,在围剿开始前的军力已达到4万人之多,另一方面因为他们的占据的根据地是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如果能以此战将敌人歼灭,不但消灭了共产党聚集起来的主力,还彻底扼杀了苏维埃运动的心脏,这样一来,其他红军的士气会大受打击,还会面临群龙无首的局面,被各个击破将是时间问题。于是,在这样的战略指导下,蒋介石调集了10万重兵集结于江西,由江西省政府主席鲁涤平指挥,准备进攻中央苏区。

【描绘中原大战的漫画】

虽说蒋介石的战略非常凶猛,但这也是不难预判的选择,尤其是在极具战略目光的毛泽东眼里,因此,早在蒋介石开始军事行动之前,毛泽东就在罗坊会议上指出了自己的准确判断:“以为军阀混战总是愈打愈大直到自取灭亡,无论如何不会联合对付革命,这一估量完全是非阶级的错误估量,这是因为不了解阶级的矛盾超过统治阶级的自相矛盾时,统治阶级必然要作最后的挣扎。暂时抛弃自身的矛盾联合起来对付革命。”虽然权力的游戏中谈阶级矛盾有点过于牵强,但蒋介石在解决完内战之后一定会调转头来消灭红军是完全正确的判断。有了准确的形势预判,就赢得了应对危机的先机,也就不会被危机的到来打的措手不及,在匆忙应对之中犯下错误。

【红军在开会】

不过,再准确的预判始终只是开始,要化解危机就必须定下应对方案,针对这一点,毛泽东在罗坊会议上提出了自己的应对战略,他认为红一方面军虽然人多势众,但装备很差,4万人之中还有不少人甚至没有枪,在这样的战斗力之下,如果贸然进攻南昌,必然久攻不下,等到敌人援军赶到,腹背受敌的红军只能一败涂地,为了削弱敌人的优势,必须将敌人拉到根据地里来打,在自己的主场里,红军拥有民众拥戴、地形熟悉等优势,非常适合将敌人围歼。毛泽东理论得到了朱德、罗荣桓等人的认同,不过时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的袁国平和江西省行委书记的李文林却有不同意见,他们可能是考虑到战争在根据地进行将会破坏根据地的经济,所以一直没有通过毛泽东的意见。然而国民党却没有耐性继续等下去,10月30日时,剿共的10万大军倾巢而出,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紧急召开的会议最终权衡利弊,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

红军的装备很差

既然定下了总的战略,红军便展开了全面备战,为了更好的调动资源,完成战略部署,红军于11月11日成立了江西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重点被剿对象——江西省的一切军事相关事宜,而后,针对蒋介石调动5个师的兵力对鄂豫皖根据地的进攻,11月28日又成立了鄂豫皖临时特委和临时革命军事委员会来牵头指挥。在这些专门应对围剿的部门指挥号召下,苏区内进行了大规模的筹款和人力、物资征集行动,各县为了落实工作,纷纷召开会议、张贴布告对群众说明当前形势,解释政策的必要性,并着手号召大家坚壁清野,在不给敌人提供任何给养的同时,集中物资和人力,运输到附近的兵站以应付路过红军的物资需要。

【蒋介石在接见将领们】

黑云压城

终于,在一切准备妥当之后,红军展开了战略撤退的行动,往宁都黄陂、小布以及永丰一带集中,伺机在此地进行埋伏。因为红军的主力部队转移,所以各路国民党军虽然得不到给养和向导,还经常遭遇地方武装的骚扰、袭击,但他们仍然能持续向苏区腹地推进,3纵队从西面出发,经分宜、新喻抵达吉安;中间的2纵队经清水抵达吉水、宜黄、乐安;最后1纵队由东面向南直扑永丰和南城。3个纵队一路南下,扫荡了苏区边缘地区,编织了一张大网准备向苏区中心撒去。

【国民党军在行进】

而这张大网,还有12师34旅、56师、60师、61师的协助,致使苏区腹地被国民党围剿军三面包围,在这声势浩大的进攻者中,主要的核心力量是北边战线的5个师,别看他们数量并不算多,但在他们的持续推进下,苏区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在宁都的西北地区,张辉瓒的第18师已经推进到了潭头、上固;公秉藩第28师也成功抵达了富田、因富。与此同时,北部的谭道源第50师迅速推进到了源头;东边的毛文炳第8师顺利进至头陂、大岭地区;许克祥的第24师则最终到达了洛口。

【第一次围剿形势图】

针对这一局势,朱德和毛泽东将突破点放在了张辉瓒和谭道源两个主力师上面,虽然二者加起来不过1.4万人左右,但实力仍然是不可小觑的,为了保险起见,毛泽东决定各个击破,先打掉谭道源的50师,再掉头歼灭张辉瓒的18师,以此挫败敌人的攻势。当目标和方针定下之后,红军立刻着手,起先准备在富田、东固进行埋伏,后因情况有变,改在小布设伏,12月28日,鲁涤平电令全军发动进攻,谭道源所部进军抵达富田和东固,在这里他并没有找到红军主力,但他也没有因此冒进,而是停下来构设阵地。眼见敌人不走进伏击圈,自己又难以强攻敌人,埋伏起来的红军只能撤出小布再找机会。就在红军领导人为如何引诱谭道源出来而犯愁时,一个好消息传了过来,由于张辉瓒轻敌贪功,18师的2个旅和师部此刻正向龙岗进发,这可乐坏了毛泽东和朱德了,龙岗很接近红军主力集中的地方,又是一片适合埋伏的山地,而张辉瓒亲率的兵力还十分有限,正是绝佳的围歼机遇。

【张辉瓒像】

于是,毛泽东和朱德立刻调转枪头,于次日分左右两路军前往龙岗,在侦知敌人已经到达龙岗南端的时候,红军立刻展开战斗阵型:红3军进行在正面进行猛攻,左侧由红12军担任,右侧由红4军和红3军团担任。到12月30日上午10点的时候,张辉瓒所部在细雨之中遭遇山中伏击红军的猛烈攻击,4面包围之下损失惨重,到下午的4点的时候,18师几乎全军覆没,近万人被歼,师长张辉瓒被生俘,大量枪械、弹药和一台无线电被缴获。虽然18师此刻遭遇了这般悲剧,但被群众消息封锁的谭道源却毫不知情,于是红军再次赶回宁都东韶,并于1931年1月3日将50师击溃,消灭近半敌人。连续两次失败一下子让其他国军炸开了锅,他们在惊慌失措之余纷纷撤出苏区,转入战略防御。

【国民党军转入战略防御】

雨过天晴

随着国民党军的退却,第一次围剿正式宣告以失败告终,这让毛泽东非常高兴,具有一定文学水平的他在马背上吟出了著名的诗词《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在诗中他难掩喜悦又豪言壮语道:“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住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不过,事态的发展并不总是如意的,他的意愿来说,并不想杀张辉瓒,而是想留个底牌,一方面策反他给其他将领树立典型,另一方面避免激怒敌军,给根据地争取休整的时间,但群情激愤的群众不由分说,他们在公审过后将他活活打死,还割下其头颅抛尸河中。面对如此情势,毛泽东没有继续追究,但他也明白敌人的反扑必然很快到来,所幸此刻党内已对应对敌人的进攻有了充分的认识,在组织苏区中央局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同时,积极组织恢复生产,正是这些准备,让中央苏区获得了应对下一次狂风暴雨的能力,只可惜这狂风暴雨,一刮便没完没了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