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党员张富清:用一辈子践行初心

老党员张富清:用一辈子践行初心

导读

70年风雨历程,我们不应该忘记有这样一群人,是他们浴血奋战,用不屈精神点亮中国未来;是他们驻守边疆,用青春年华坚守祖国疆土;是他们抢险救灾,用血肉之躯守护人民家园。无论身穿还是脱下军装,这些心怀家国的热血英雄始终不改初心,不改本色;不同舞台,不停冲锋。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凤凰网联合小糊涂仙酒业连载“致敬老兵”系列功勋人物英雄事迹。在历史洪流中,我们找到这些共和国沧桑巨变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感受他们退伍不褪色、继续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的本真生活。这些有力量的故事既属于他们个人,也属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今年3月2号,村民杨胜友一家像往常一样,吃了晚饭,围坐在客厅看电视,中央电视台正播放关于战争年代功勋英雄的新闻。“照片的样子有点熟悉,是那个张富清吗”?年届70 的杨胜友心生疑惑,他和老伴缓缓站起来一步步凑近到电视机前,“没认错,是他。”电视上,杨胜友对凤凰网记者说,“简直不敢相信,过去只知道他当过兵,后来退伍了,没想到在我身边还有这样一位战斗英雄!”。

杨胜友是张富清在卯洞公社的老部下、老同事,1975年到1978年间一起共事过。他的印象里,这位老同志经常穿一套深蓝色的中山服,头上戴顶军帽子,工作极其认真,比较内向,但是见人很爱笑。

同样感到惊奇的还有张富清的妻子和儿女。“过去完全不知道他还有这段历史”。大儿子张建国告诉凤凰网。事情起源于2018年12月份,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要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张富清为了配合党和国家的工作,拿出了尘封在破皮箱里的老物件。一本立功证书上记录着张富清在解放战争时立下的战功:立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团一等功一次,两次获“战斗英雄”称号。一份西北野战军的报功书,讲述张富清“因在陕西永丰城战斗中勇敢杀敌”,荣获特等功。 一枚西北军政委员会颁发的奖章,镌刻着“人民功臣”四个大字。张富清的事迹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张富清获得的勋章和战功记录)

“近70年去了,怎么能封得这么严?”张建国记得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和每个人打招呼,“我的东西任何人不能翻。”以前一直不理解,直到现在,父子俩就这件事交心,老人说出了自己的考虑:怕家人会拿出去炫耀,或者以生活上困难为由向组织提要求。

(西北野战军的报功书,朱德签署的立功证书)

最艰苦的战斗和最不愿提及的荣誉

张富清是陕西汉中人,1948年3月参军,8月入党,是原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2营6连的战士。

期间经历了壶梯山、东马村、临皋、永丰城等大大小小战役,多到他自己都记不清。老伴孙玉兰虽然搞不清他立过什么大功,但是她知道丈夫满身的伤疤,右身腋下,被燃烧弹灼烧,黑乎乎一大片;脑壳上面,陷下去一道缝,一口牙齿被枪弹震松。

每一次参加战斗,张富清总是积极报名当突击队员。突击队,是一个部队中,战斗力最强最勇猛的敢死队!用他的话说:“突击队的任务就是消耗敌人,怎么消耗?很多时候就是用身体消耗敌人的弹药,用命为后续部队打开缺口”!

张富清历经的战役中,最为惨烈的莫过于1948年11月发生在陕西蒲城的永丰之战。在这场配合淮海战役的重要战役中,虽然他获得了军甲等“战斗英雄”的荣誉称号,但这却是他最不忍触碰的记忆。

“永丰战役带突击组,夜间上城,夺取敌人碉堡两个,缴机枪两挺,打退敌人数次反扑,坚持到天明。我军进城消灭了敌人”。  立功证书这样记载。

1948年11月27日,张富清和两名战友组成突击小组,背着三四十公斤重的炸药包和手榴弹,趁着夜间匍匐前进,扒着墙砖缝隙攀上城墙。第一个跳了下去, “我一转身,看见敌人将我围住了,就端起冲锋枪扫射,一下子打死七八个”。

这时他感到自己的头被重重打了一下,只感到昏,晕,却没有察觉到疼痛。消灭眼前的敌人后,手一摸,发现满脸都是血,原来子弹擦着头顶飞过,一块头皮被掀了起来。

没顾得上自己的伤情,挺身冲到碉堡底下,用刺刀在城墙底下刨了个洞,把自己的八颗手榴弹和一个炸药包码在一起,一个侧滚,拉着了手榴弹的拉环,炸毁了敌人的碉堡。

“我打仗的秘诀就是不怕死,决定胜败的关键是信仰和意志,只要党和人民需要,我情愿牺牲,牺牲了也光荣!”张富清后来说。

那场战役的残酷是和平年代的人难以想象的。“一夜之间换了八个连长”,牺牲掉一个再上去一个,战役打到后来,张富清身边的战友都是陌生的面孔。一个连的“突击队”11人,最后只有他一个人活着回来了。

每次一说起,张富清就会激动不已的痛哭。他带着他们出去,却没能把他们带回来。“比起牺牲的战友来,我有什么资格拿出立功证件去显摆自己啊,我有什么功劳啊”!故去的战友是这位向来强硬的战士唯一的软肋。在他心中,始终过不了内疚这道坎。

“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1955年,张富清已是359旅的正连职军官,部队面临调整。多次立功的他其实有不错的选择,回老家陕西汉中平原,或者留在武汉。但当他听说湖北恩施地区贫困落后,最缺人才,其中“一脚踏三省”的来凤县更是极端困难。他没有丝毫犹豫,“那我就去来凤。”

“共产党员跟一般人不同,党员就是要在最艰苦的地方出现”。从此他的后半生就没有离开这个大山环绕的贫困小县城。

张富清先后在粮食局、三胡区、卯洞公社、外贸局、建设银行等工作,分管的都是县城的粮油供应、桐油经销、财务等看起来有实权,又有油水可捞的“肥差”,但一家六口的生活其实相当贫困。

杨胜友对凤凰网回忆,公社当时的职工住房条件非常差,他们家六个人吃住在不足32平方米的老房子里,挤挤挨挨打了三个铺,但从没听他抱怨过一句。

在大儿子张建国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对家人总显得“不近人情”,直到现在他才能理解了父亲。“他很少考虑我们这个家,家里的事情他从来不帮着解决”。 “别人都以为我们家应该过得不错,但恰恰那个时候我们家比普通百姓家里条件都差”。对于几个孩子来说,饥饿感伴随了一整个童年时代。

实在困难的时候,一些干部会向单位借钱解决生存难题,但张富清从未向组织要求过什么,没拿过任何补贴。就连自己的工资,他也从来没有查看过,国家发多少就是多少。

“父亲始终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我们,因为我们是领导的家属,各方面都应该要带头,国家的便宜一分都不能占”。张建国说,“高中毕业以后,他就追着要我下放,当时我希望去工厂,因为工厂挣得多,希望当生产队长的父亲能帮一下忙”。但父亲的意思却是让他下放去做知青,他清晰记得父亲冰冷的回复:“你在我们这个家必须要带头,如果你不下去的话,那我没法让其他人下放”。最后张建国被下放到离家八公里外的万亩林场。三年困难时期,国家全面精简机构人员,张富清主动动员妻子,辞去供销社的公职。

军人出身的他,永远会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甚至因为工作的原因,他没来得及回家乡见母亲最后一面。1960年,张富清母亲病危,恰逢三年自然灾害,人民困难深重。接到电报的当晚,他在日记里写道:“不是不想回,是不能回,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工作任务重,作为一个共产党员、革命军人,绝不能向组织提要求。干好工作,就是对亲人最好的报答;干好工作,就是对母亲最好的尽孝!”

没人知道,母亲去世的消息传来,他曾背地里失声痛哭“儿子不孝”。

俯首甘为孺子牛

对于亲人近乎“苛刻”,而对于人民群众的细微他都会记挂在心上。杨胜友后来回想起来,确实感到这个人很不简单,“他的思想淳朴,淡泊名利”,始终以普通党员干部出现在人民群众当中。

有一次,杨胜友陪同时任卯洞公社革委会副主任的张富清下乡检查,因交通不便,两人只能步行25公里。途中张富清穿的草鞋走坏了,就去当地的供销社柜台想买一双,却发现他们卖的大部分鞋都是被老鼠咬坏了。

“把供销社的负责人给我找来”。张富清严肃地说:“你们就把这些坏草鞋卖给老百姓,到底还有没有良心啊”。还有两句朴实的话让杨胜友印象深刻,张富清说,“我可以自己吃苦,但我不愿意看到老百姓吃这样的苦”。

在张富清担任卯洞公社革委会副主任期间,他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来凤县的高洞地区老百姓生活格外艰苦,劳动强度很大。杨胜友告诉凤凰网,那个时候15万斤左右的公粮,还有70万斤烤烟,都要靠老百姓肩挑背驼,沿着九曲十八弯的山路背到距离很远的供销社,日常供需也是难题。最大原因就是交通不便。高洞的全部村寨都在四面悬崖的高山上,峭壁林立。于是张富清多次在管委会上提出要为高洞地区修通公路。此后的一连4个多月,张富清和当地乡亲们吃住在一起,肩挑手扛,最终在绝壁上修出一条路,大大改善了当地老百姓的生活。

“这辈子已经很满足了”

他始终为民谋利,却很少为自己争取什么。

如今,张富清和老伴还住在当年建行分配的老房子里,房子潮湿老旧,家里全部陈列就几件磨损破皮的家具。“已经很好了。”对于自己的生活,张富清总喜欢和过去比,老两口对物质几乎没有追求。不过,惹人注目的是,家里的花盆、书本等都被他整整齐齐摆放在一条直线上,像站队的军人。

2012年4月,88岁的张富清因左膝脓肿,最后高位截肢。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坚决不想做“废人”的他用一条独腿做支撑,反复练习、摔倒再练习,现在他可以拄着支架上下楼、买菜,生活也能自理。这没有非常人的意志是很难做到的,何况一个高龄老人。那一刻,张建国看到了父亲身上坚韧不拔的军人意志。

他记得曾经问过父亲:“你当时为什么加入共产党”?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父亲毫不犹豫地回答。如今见证了国家从成立初期的贫穷落后到现在发展壮大,他更加坚定了这个想法。“他对党的忠诚和感恩是一生一世的,他始终觉得他的一生是党培养的”。张建国感慨地说。

起初,记者得知消息去采访,张富清都拒不接受。后来县里几个领导过来一起劝说,“把您的事情宣传出去是时代的需要,对人民的教育意义不亚于您当年炸碉堡的功劳”,他这才立马严肃对待,接受组织分配的“采访任务”。

“我没有向任何人说过,党给我那么多荣誉,这辈子已经很满足了”。张富清说。

张建国笑着告诉凤凰网,直到现在,父亲那些功勋证书,这个大家族里还有一半的人没有看到,因张富清不让,除非有媒体或组织强烈要求。这还包括后来中央给他授予的“最美退役军人” “中国好人”“时代楷模”等证书,它们又被张富清给藏了起来,儿孙都不再看见了。不过这并不妨碍他成为这个家族的最高标杆。

事实上,张富清是这个时代全中国人民的精神丰碑。

作者|时令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