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红得发紫”,古代为什么紫色最为尊贵?
历史
历史 > 自媒体 > 正文

俗话说“红得发紫”,古代为什么紫色最为尊贵?

在我们现代人的观念中,紫色一直是高贵、典雅和神秘的象征,是很有格调的颜色。然而在遥远的先秦时代,紫色却是一种不怎么高级的颜色。

中国古代的颜色体系分为正色和间色。正色有五种,分别代指东南西北中,也对应着五行金、木、水、火、土,分别是白色、青色、黑色、赤色和黄色。

间色是由正色混合而成,一般指绀(红青色)、红(浅红色)、缥(淡青色)、紫、流黄(褐黄色)这五种颜色。

那个时代的紫色是一种什么颜色呢?《春秋释例》有言:“火畏于水,以赤入于黑,故北方间色紫也。”另有一说是青色和赤色混合成了紫色,和我们今天所说的紫色大致类似。

古时以正色为贵,间色为贱,紫色一向被视为“闲杂之色”。孔子在《论语·阳货》中第一次提到紫色:“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这番言论的起因大概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特别喜欢穿紫色的衣服。齐桓公喜爱紫色,上行下效,整个齐国都以穿紫色的衣服为时尚,那个时候以颜色来显示等级的制度已经有些崩坏。

孔子最推崇周礼,周代尚赤,礼不可废,弃赤求紫乃天地之不容,礼法之不恕。所以孔子特别讨厌紫色,认为它与礼法不和。

孔子带起的“恶紫潮”持续了那么一阵,东汉末年刘熙的《释名》中记载:“紫,疵也,非正色。五色之瑕疵,以惑人者也。”反正在那个时候,紫色是一个没地位还迷惑人的大“瑕疵”。

那么如此低贱的紫色,命运究竟是怎么逆转的呢?大概是因为这种颜色很难制作出来。

在中国古代,紫色衣服的制作基本上离不开一种叫紫草的植物。

紫草根部的汁液可以用来染出紫色的衣服,《尔雅·释草》中有记载:“藐,紫草。”郭璞加的注释是:“一名紫茹……根可以染紫。”

东亚大部分地区用这种植物把衣服染成紫色,但是染成后颜色易褪,稳固染色很费功夫,所以要染一件紫色的衣服价格不菲。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也就是说,当时5件白色的衣服都抵不上一件紫色衣服的造价,其金贵程度可想而知。

在西方,紫色衣服的造价更高。西方人穿的紫色衣服是用一种贝紫染成的。贝紫是贝的鳃下腺,是一种位于筋肉和内脏中间部分的呼吸系统里的活性分泌物。该物质不溶于水,可是一旦将它染在布料上,它就会在日光的作用下,由黄变绿,再由绿变蓝,最后成为色牢度极佳的紫色色素。

有关若干染色贝提取1克紫色染料的记录众说纷纭,少则300个,多达1万个。总之,紫色染料很贵。因此,在欧洲中世纪,穿紫色的衣服是王公贵族和僧侣的特权。

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七世还把她的帆船染成了紫色,死后也裹在紫色的丝绸之中。

很多国王禁止平民百姓穿紫色的衣服,当然,一般的百姓也买不起。

紫色在西方是尊贵和权力的象征,类比中国,物以稀为贵,虽说是间色,但紫色这么难得,我们也就不难理解紫色的地位为什么后来会提升了。在唐代,三品以上的官员要穿紫色的官服,所以白居易曾有诗云:“紫袍新秘监,白首旧书生。”

除了价格昂贵之外,紫色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道教的广泛传播。

我国古代帝王非常热衷于天文学,确切地说是星相学。星辰的变化运行被视为人间兴衰的象征和预言。古代的星相官,以北极为中心,于36度之圆周内,区分为3个区域,谓之三垣,即天市、太微、紫微。

太微为上垣,紫微为中垣,天市为下垣,古代以中为贵,紫微垣共有15颗星,为中天的中心,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又叫“紫宫”或“紫府”。

关于“紫宫”一名的来历,《春秋元命苞》中提到:“紫之言此也,宫之言中也,言天神运动,阴阳开闭,皆在此中也。”在中国历史上,紫色和高贵发生关系远不止这一例。

有了“紫宫”的说法后,道家便频频出现了有关紫色的代名词。例如紫县(代表中国)、紫房(道家称仙人所居的地方,也称“紫府”)、紫金丹(古代方士所谓的服之可以长生不老的丹药,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丹房里吃的小药丸就是紫金丹)、紫皇(道教传说中的天帝)、紫极(星名,借指帝王的宫殿)、紫云(紫色云,古以为祥瑞之兆)。

传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过函谷关时,关令尹先看到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便骑着青牛而来。在道家,紫色有吉祥的寓意,这个观念也被中国古代很多帝王接受,他们皆以紫色为祥瑞之色。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