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从贸易重镇到后世建功立业的标靶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楼兰:从贸易重镇到后世建功立业的标靶

null

无论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还是“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无不将大丈夫济世报国,远征绝域的心志表露无遗。只是楼兰这个早在唐朝以前就已经灭亡的国家,为何会频频出现在唐人的诗句里?

西域重镇

null

楼兰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东端,罗布泊的西北角。1900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首先发现了楼兰古国遗址。根据对出土干尸的年代鉴定,距今3800年以前,楼兰地区便已经有人居住。最早关于楼兰的记载出现于《史记》。当时的楼兰国因为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缘故,曾在西域名噪一时,林立于西域三十六国,同时也是西域三十六国中汇集中外商旅最多的地方,西域最繁华的通商地带。

楼兰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地位,一是因为楼兰城地处丝绸之路的枢纽站。中外商客要想长途跋涉,须在楼兰中转。因此,楼兰常有大量的商旅在此汇集。

二是因为楼兰依靠着罗布泊,附近有孔雀河和塔里木河两条河流汇入。所以水量充沛,能为过往商客提供充足的水源。司马迁《史记》记载,“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充足的水源,楼兰城曾盛极一时。

null

楼兰古城的消亡

null

公元前77年,楼兰国更名鄯善国,并向汉朝称臣。原都城楼兰城则由汉朝派兵屯田。一直到前凉中期,过往游客的增多和大批士兵的驻入,使得西域长史不得不在楼兰古绿洲上大兴屯田,来满足当地的粮食供应。

但罗布泊水源时大时小,难以满足大面积的作物灌溉。为了浇灌楼兰的耕地开垦,地方官派人在塔里木河下游开辟支流,迫使河水直接流入灌溉区。这一举措虽然解决了燃眉之急。但由于河水改道,使得水流速度变缓,导致河道泥沙的淤积量不断增加,流入罗布泊的水量急剧减少。

null

另外楼兰古绿洲本来就是冲积平原,在西域地处低洼地带,这也导致河流泥沙淤堵的情况愈加严重。到了前凉后期,高昌国的崛起。基本取代了楼兰城的交通地位,成为西域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楼兰古城也随着河流断流,罗布泊缺水等问题渐渐被人们所冷落。

null

楼兰古城的环境也不断恶化,最终导致城中百姓因严重缺水而不得不弃城寻找水源。曾经盛极一时的楼兰古城也由此日渐消亡。公元400年,东晋高僧法显西行取经,途经此地,此地已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这座在丝绸之路上辉煌了近500年的楼兰古城,至此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一片荒漠。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