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大作家林纾,为什么不通外文,却能成为翻译大家?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清末民初大作家林纾,为什么不通外文,却能成为翻译大家?

在清末民初风起云涌的大变局时代,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一波又一波的革命风潮之下,当许多人打倒“孔家店”的时候,林纾没有以颠覆传统的姿态来迎接革命,而是安心于文坛和讲坛,小心翼翼地守护着传统,传承着传统,同时,他也并非一食古不化的老古董,而是思想开放,与人合作翻译大量欧美小说,成为那个时代最著名的翻译大家。

null

林纾,字琴南,福建闽县人,他从小喜欢读书,曾言:“读书则生,不则入棺。”最奇特的是,从13岁到20岁期间,林纾省钱购买了2000多卷残破古书,轰动乡里。1882年,21岁的林纾参加乡试,中举人,后来六次赴京赶考,均未考上进士。后来,他遍读中国古籍,尤其对唐宋小说,钻研颇深,为后来翻译小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林纾真正开始翻译小说,开始于1897年,当时,他年轻丧偶,郁郁寡欢,为帮助他排遣郁闷,好友王寿昌提了个别开生面的建议,与他合作翻译法国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因王寿昌曾留学法国,法文很好,因此由他口述故事情节,让林纾再以美文写出。于是,2年后,《巴黎茶花女遗事》在福州出版,因为这类题材对于清朝时期的中国人来说,无异于天外来书,闻所未闻,再有林纾优美凄婉的文笔,亲切深情的叙述,十分打动人心。

null

因此,此书一出版,立即风靡全国,成为文坛和中国读书人中间的最大盛事,翻译家严复作诗盛赞曰:“孤山处士音琅琅,皂袍演说常登堂。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林纾此书影响之巨,可见一斑。

一书成名后,林纾惊喜地找到了一种写作的新方式,也为自己找到了一块施展才情的大天地,所以一发不可收拾,接二连三地翻译了大量的欧美小说。据说,他翻译的外国小说达180多种,许多都成为了当时的畅销书,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翻译之最,后人称为“林译小说”,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道醒目的风景。

林纾不懂外语,也没有出国游历的经历,却翻译了那么多小说,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其实,林纾用的不过是一种笨办法,先选择好要翻译的小说,再与精通此外语而又有一定文学素养的人合作,由对方口述小说的原文,再由林纾写成文字,先记录下来,再韵色成文学作品。

null

林纾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功的道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甚至是无心插柳而获得的,关键是,要有想法、有创见、有恒心、有毅力,简单来说就是:不怕不成功,就怕没想法。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