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必忙于反恐时 唐代诗歌界的大咖们在做什么?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李必忙于反恐时 唐代诗歌界的大咖们在做什么?

null

众所周知,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唐代文化的典型代表。后人概括中国古代文化特征时,总是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存世唐诗,有55730首,3060句/条;唐代诗人有3700—3800多位。在这近4000名唐代诗人群体中,有一些诗人,凭其优秀诗作脱颖而出,成为当时乃至后世家喻户晓的“明星”。他们还因其诗作风格、生活经历,荣膺时人或后人给他们的种种“桂冠”。其中,天宝三载时在世的,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王昌龄(698年—757年)、诗狂贺知章(约659年—约744年)、诗仙李白(701年—762年)、诗佛王维(701年—761年)、诗圣杜甫(712年—770年)、诗雄岑参(约715年—约770年)、五言长城刘长卿(709年—789年)等。

在日前热播的古装悬疑剧《长安十二时辰》(以下简称《长安》),当天宝三载,张小敬和李必联手在京师长安紧锣密鼓地“反恐”时,上述在世的唐代诗界“大牛”们,都在忙些什么呢?

一、致仕、病逝的“诗狂”,摇身变为“靖安司主理”

在《长安》中,担任“靖安司主理”一职,他还是男主李必的老师。何执正的原型,就是被冠以“诗狂”桂冠的唐朝著名诗人贺知章。理由是:

第一,剧中,何执正吟诵自己撰写的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正是贺知章的《咏柳》诗。

第二,何执正与贺知章品性相同,都旷达不羁,酷嗜饮酒。

第三,何执正作为负责长安治安“靖安司”的主官,被尊称为“何监”;贺知章曾任秘书监一职,被尊称为“贺监”,二人官职尊称发音相同。

第四,何执正也象贺知章一样,86岁致仕(退休)返乡。

null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何执正

贺知章,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后迁居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

早在少年时代,贺知章就以擅诗文闻名遐迩。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贺知章参加科举会试,进士及第,且高中状元,他也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贺知章后历任国子四门博士、太常博士、太常少卿、礼部侍郎、工部侍郎、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等职,因而时人又尊称他为“贺监”。

null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何执正

天宝三载(744年)正月,贺知章患重病,几乎死去。痊愈后,在鬼门关口走了一遭的贺知章看破红尘,上奏玄宗,请允准自己度为道士,致仕还乡,将位于京师的家宅舍为道观。唐玄宗诏许,赐名“千秋观”。离京时,唐玄宗写诗二首,与他赠别。皇太子李亨亲率百官,为他饯行。李白应邀与会,撰《送贺宾客归越》、《送贺监归四明应制》诗。

回到阔别50多年的家乡后,贺知章颇有物是人非的感慨,于是写下传诵千古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中,第一首因被收入中小学课本,各种唐诗读本、选本,而为世人熟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null

可惜不久,贺知章病势再次转重,不治辞世。远在长安的李白获悉后,想起贺知章当年金龟换酒的豪举,怅然满怀,挥毫写下《对酒忆贺监二首》。

二、“诗仙”李白,虽被嘲讽,却“承包”《长安》大多数歌曲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生于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为避唐玄宗名讳,改为昌明)县青莲乡。他堪称唐朝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当时及后世素有“诗仙”美誉。在唐代文学史,尤其是唐诗领域,拥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

null

李白剧照

纵使如此,《长安》不仅没给“诗仙”正面镜头,反而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欺负”他:先是分别在第二、十二集,先后借李必、元载之口,对李白“冷嘲热讽”。

再是,《长安》没有支付李白一分钱“版权费”,就让“诗仙”承包了本剧除插曲《阙勒霍多》(宫阁作词)、推广曲《长安诀》(李姝作词)外,所有片尾曲、插曲、推广曲的“作词”重任,使用“诗仙”原创的《清平乐》、《短歌行》、《长相思》、《忆秦娥·箫声咽》、《侠客行》等诗作。

李白进京后,在贺知章等人大力推荐下,加之唐玄宗也久闻李白大名,任命李白为翰林待诏。

在天宝三载正月上元节(元宵节),李必、张小敬忙于“反恐”时,李白却好像比较悠闲。主要原因或许在于天宝二年李白陆续奉诏撰作《宫中行乐词》、《清平调》等描写宫廷生活的诗作。尤其是《清平调》三首,被后人揣摩出“诗仙”暗恋倾国倾城的杨贵妃的韵味。比如下面这首: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null

杨贵妃剧照

当然,后人咂摸出“诗仙”这三首诗的内心隐喻并不可怕,关键是风流天子、梨园领袖的唐玄宗,是否也琢磨出这三首诗的真实蕴意?这才是最关键的!否则,单凭李白恃才傲物,甚至做出令高力士脱靴、屡屡嗜酒误事等琐碎之事就会令唐玄宗不满乃至疏远李白?恰好放浪不羁的李白也对规矩多多的宫廷生活日渐生厌,萌生了离开长安的念头。因此,天宝三载正月上元节时,内心苦闷的李白,可能正在思考、做着离开长安的各项准备。

null

三、浪漫“诗仙”、现实“诗圣”相遇洛阳,擦出了怎样的火花?

天宝三载三月,李白表面上得到唐玄宗的赐金,而风光无限,内心实则充满愤懑(有《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二首》、《月下独酌四首》等诗为“实锤”),离开长安。四月,他来到洛阳。在这里,他遇到了仰慕自己已久的青年诗人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尽管此时的杜甫,还没有誉满天下的“诗圣”光环加持,但从后来人的眼光来看,这似乎无疑是唐代诗歌史,乃至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伟大的一次相遇!这一年,李白44岁,杜甫33岁。李白已誉满天下,“天下谁人不识君”!杜甫却困顿不堪。

null

杜甫雕像(杜甫草堂)

在后人编撰的可能不符史实的传说中,杜甫与很多或同样崇拜李白或别有用心的人一样,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恭敬地拜谒“诗仙”,求“诗仙”评点。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抱有同样的心理:万一,自己的诗作入得了“诗仙”的法眼,最好再得到“诗仙”几句褒辞,誉满天下、飞黄腾达,岂非如探囊取物,唾手可得?一时间,李白寓所门前,门庭若市,车水马龙!其场面,应该不会逊色于今天的粉丝们拜谒自己偶像的场面。

被很多平庸之作弄得七荤八素、萎靡无聊的“诗仙”,漫不经心地又拿起一篇诗浏览。他突然坐直身子,眼爆精光,这首诗,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让他不由得连声赞叹:“好诗!好诗!”这首诗,据说就是杜甫撰写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李白命人将杜甫请至跟前。誉满天下、浪漫不羁的“诗仙”,没有对这位无论是在政坛,还是在诗坛上都寂寂无闻、沉郁顿挫的年轻后辈施以“白眼”,盛气凌人;自诩“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性豪也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未来“诗圣”,自然也无需摆出后学拜谒前辈的那种谄媚、拘谨的扭捏作态。二人虽有年龄的“代沟”,性格的差异,却一见如故,把酒言欢,“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和现实主义诗人这颗“双子星”,实现了彼此生命中的第一次“交集”!

null

二人在洛阳流连、盘桓数日后,依依话别。他们相约,秋高气爽之际,要在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之地再聚,访道求仙。秋天,李白再次与杜甫在洛阳相会。他们乘船,从洛水至黄河,再经广武山(位于今河南省荥阳市),顺汴水,到达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他们沿途游览胜景,豪饮作诗,抒怀遣兴,借古评今。李白的《登广武古战场怀古》、《送蔡山人》、《侠客行》等,皆作于此时。

在汴州,李、杜还偶遇到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人,著名“边塞诗”诗人高适(704年—765年)。高适虽无“诗×”桂冠,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一见如故。情投意合的三位诗人整日把酒言欢,惺惺相惜,相见恨晚。梁宋之地,到处留下他们游览的足迹和豪迈的诗作。

null

李白、杜甫、高适谈论诗词的雕像

今开封市禹王台公园内,还有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年),人们为纪念李白、杜甫、高适三位诗人在此饮酒赋诗,而修筑的“三贤祠”。

离开汴州后,三人又去宋州(今河南商丘市),游览梁园、清冷池等胜迹。晚秋,三人到单父(今山东单县),同游孟诸大泽,登单父台。游毕,杜甫因家中有事,先行辞别,东归洛阳。李白与高适又盘桓多日后,高适前往楚地,李白则去安陵(今河南省鄢陵县),然后到齐州(山东济南),在紫极宫请道士高天师传授道籙。三贤高谈,终成绝响。

文史君说

《长安》剧情发生的天宝三载,曾在长安长期任职的“诗狂”贺知章,被虚构成男主李必的老师、靖安司主理何执正;带有“诗雄”桂冠,写出传诵千载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唐代“边塞诗”代表人物,与高适并称“高岑”的岑参(约715年—约770年),或因在天宝三载在长安举行的科举会试中进士及第,也被作者、编剧信手拈来,摇身一变成为剧中的戏精、话痨“程参”。以上二人,算是“正面”直接入剧;同样在长安混的风生水起的“诗仙”李白,因放浪不羁,只擅作诗词,而多次被有远大政治抱负的李必、元载抢白、嘲讽;他的诗作则被《长安》“毫不客气”,且不支付一分钱“版权费”的拿来,作为片尾曲和插曲的歌词,也算是不露脸的“间接”入剧了。

null

《长安十二时辰》程参剧照

至于未入剧的“诗圣”杜甫、“五言长城”刘长卿(709年—789年),或因此年未入长安,而被《长安》“忍痛割爱”了。不过,“诗仙”、“诗圣”此年在洛阳的相遇、相识、相交,造就了中国古代诗歌史、文学史上千载难逢的一段佳话。至于时任江宁丞,被誉为“诗家夫子”、“七绝圣手”的王昌龄(698年—757年),则只活在李必开篇自我介绍的台词里。

诗界“大腕”中“最冤”的,或当属“诗佛”王维(701年/699年—761年)。他的诗、书、画、乐,俱称一绝;终唐一代惟此一人。他当时虽在长安,职任左补阙;无论地位,名声,绝不在李、杜之下。但是,不仅《长安》对其“视若无睹”,小说、影视均无迹可寻;而且,历史上天宝三载前后的长安官场也很不待见他。实锤是:贺知章致仕返乡前,太子李亨出面宴请长安百官、文人为他饯行。稍有名气者皆受邀参加。诗、书、画、乐独步当时的王维却意外落选。有人推测:这是因为二十余年前,王维私自将皇帝观赏的乐舞演奏给密友们欣赏,却被损友举报,被劾以“大不敬”,招致唐玄宗忌恨,长期被“雪藏”的缘故。

参考文献

1. 刘文典:《杜甫年谱》,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

2. 詹锳编著:《李白诗文系年》,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

3. 王伯祥:《增订李太白年谱》,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4. 谢思炜:《杜甫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