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外交观”是保守的还是开放的?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曾国藩的“外交观”是保守的还是开放的?

null

曾国藩的外交思想一开始是很保守的。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他在家书中认为,西洋人只不过是海上来的蛮夷,和历史上从北方来的蛮夷没什么差别。

但办湘军的时候,他一定要从广州采购洋炮。咸丰皇帝连续给他下了四道圣旨,要求他马上出兵,他都说洋炮还没有到,士兵还没有训练好,决不能出兵,冒着被皇帝批评责骂、冷嘲热讽的压力,坚持要把所有的洋炮安装到位才出兵。虽然曾国藩也总说两军相遇主要看士气,但这是说给将军们听的,实际上,他把物质基础抓得非常扎实。

湘军为什么一开始跟太平军作战就能够在湘潭之战大获全胜?就是因为洋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炮就能把太平军一条船给掀翻。相反,太平军船上那些枪炮跟湘军差距很大。后来湘军打到了南京上海一带,特别是到了上海,就跟西洋的军队有接触,因为洋人在上海组织了自我防卫。上海是一个港口,利用这个机会,先是李鸿章的部队,接下来是曾国荃的部队,左宗棠的部队,都购买了大量的洋枪洋炮来装备自己,因为那时候太平军的军械也更新了,曾国藩他们后来居上,更新的武器装备更好,这是战胜太平军的物质基础。

null

实际上,在整个镇压太平军的过程当中,湘军的人数都远远少于太平军。湘军最多的时候是十多万人,加上淮军也就是20多万人,太平军动不动就上百万人。但是湘军靠精兵,靠军械好,士气高,这几个方面共同作用以少胜多。所以,曾国藩不是光唱高调,而是很重视物质基础。

这跟他后来推动洋务运动有直接的关系。通过跟洋人的实际接触,实际使用洋枪洋炮,曾国藩认识到这次来的西方洋人和中国历史上的蛮夷完全不一样。历史上的蛮夷,文化水平都低于中国,过去几千年历史上我们一直不把洋人(异族)当成人,而是把他当做蛮夷,介于半人半兽之间。曾国藩实际上不承认西方人的文化精神层面高于中国,但是起码跟中国持平。他认为,西方人也是学有根底,只不过他那儿的学跟中国的学不一样,但是也有所谓的政教,既有行政原则,又有教化基础。西方这一套科学技术,不是偶然得到的,而是在一套很严密的学术体系基础之上才出现的。

null

天津教案发生地

为什么后来曾国藩的一个儿子(曾纪鸿)成为了数学家?就因为他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他要求孩子们去学数学,学天文,学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他晚年弄了一个很大的地球仪,天天带着孩子们看,了解其他国家的地理知识。虽然他已经人到老年,但是他对外部世界有着强烈的兴趣。后来曾家的后人,很多都信了天主教,特别是曾国藩的后代,很多人干脆采取独身主义,终生侍奉天主,所以曾国藩直系后裔人数并不多。

(图片均来源网络)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