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是一个悲剧的时代,内部有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外部有列强入侵,在这风雨飘摇的局面,一位来自蒙古科尔沁旗的将领被清廷所重用,在历史上留下了蒙古骑兵最后的辉煌,他就是僧格林沁。关于僧格林沁和他的蒙古骑兵,人们最熟悉的便是著名的败仗——八里桥之战,但此战并非他们的结局,僧王和他的蒙古劲旅还要再战斗5年才会迎来自己的终曲,今天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的书卷,品味这位蒙古贵族最后的绝唱。
满清长城与失败
僧格林沁出生于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其父亲是一位家道中落的四等贵族,但僧格林沁却异常幸运,公元1825年,年仅15岁的他在伯父的帮助下承袭了郡王爵,身为郡王的他被接到京城,成为道光皇帝最信任的皇亲国戚,在此之后他的地位步步高升,又因为其做事实在,屡获嘉奖,至咸丰皇帝在位时已成为顾命大臣并负责保卫京畿的安全。
【道光皇帝的提拔开启了他的仕途】
公元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两年后太平军在吉文元、林凤祥和李开芳的率领下发动北伐。危难之中清廷任命僧格林沁率领蒙古、八旗精锐组成的骑兵部队出京,以期将太平军消灭,僧格林沁和他的蒙古骑兵果不负众望,于阜城大败敌军,击毙吉文元,后又于连镇俘获李凤霞,在山东的冯官屯俘获李开芳,彻底击败了这支北伐的太平军。立此大功后的僧格林沁被咸丰帝封为亲王,信赖有加,甚至将其依为清廷的长城。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两年后,位于天津附近的重要海防要塞大沽口沦陷,清廷签订了屈辱的《天津条约》,吃了教训以后的清廷遂委任僧格林沁负责大沽口的防务。他刚一就任,就立刻加强防御工事的建设、整肃军纪、增添水师和火炮,果然,他的整治卓有成效,当1859年英法联军的舰队进攻大沽口时,清军的还击非常猛烈,以至于英法舰队被击沉13艘、足足25名水手和64名陆战队员被击毙,连英国海军司令何伯都身负重伤,僧格林沁的功业因此到达了顶点。但性格决定命运,僧格林沁的成功终将为缺陷所颠覆,公元1860年,因他对敌人陆战能力的轻视,导致大沽口遭水陆包围失陷,随后的八里桥之战,他又因为低估英法联军的火力而败于敌手,圆明园亦因为他空有热血仇恨,虐待英国使者而遭到报复性的毁灭。这些无不是他缺乏抽象思维,只能以刻板印象认识事物、低头蛮干的特点导致的。
【八旗骑兵岂是英法联军的对手】
戴罪立功,镇压捻军
虽然僧格林沁有如此缺陷,但他仍然有着精锐的蒙古、八旗骑兵,并曾成功镇压北伐的太平军,因此当1860年山东、河南一代的捻军再度活跃的时候,他获得了一个戴罪立功的好机会,被委任钦差大臣,前往剿捻。在只能惯性思维的他看来,这些捻军同他当年镇压的太平军没有什么不同,只要他一赶到,便能轻松消灭他们,因此当1861年咸丰皇帝病逝时,他还腾出精力上书表达了对慈溪、慈安等人支持,从而促成二人辛酉政变的成功。殊不知,他所轻视的捻军与太平天国的军队有着极大的不同,而僧格林沁也将为自己的刻板印象付出代价。
捻军崛起于安徽北部和河南东部地区,由于当地经常遭受黄河决堤等自然灾害和清政府的压迫、剥削,因此大量的破产农民、手工业者和被裁撤的兵勇便在走投无路之下起义抗捐、杀富济贫。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分散的起义集团,这些小集团有的几人,有的几十人,常常聚集在一起形成庞大的军事集团,就像捻芯一样,因此被称之为捻军。
【晚清的捻军是一支强大的农民起义军】
虽然捻军与太平军常有密切合作,同样被清廷当做心腹大患,但他们的军事组织却不如太平军正规、严密。他们在早期的军事行动中,秉承着“居则为民、出则为捻”的游击作战风格,毫无完整的军事组织,直到1855年的雉河集会盟中才仿照满清八旗建立了五色旗军制。在这样的军制下,军队被划分为黄旗、白旗、红旗、蓝旗、黑旗五个大单位,称之为总旗;在五色总旗之下,又设镶五色边或者五色圆心的大旗,作为次级单位;而最小的单位则是十余人到数百人不等小旗。这些军事组织编制并无定额,人员也不固定,各旗之间有很大的独立性,难以统一指挥。不但如此,每总旗之内都不存在健全的指挥机构,依靠的是族长、家长式的原始统治方式。也因此,捻军的战术与太平军完全不同,较大的独立性和军事理念促使他们非常容易化整为零、四处流窜,惯于在运动中拖垮清军。
【捻军的盟友太平军】
但这种特点在僧格林沁看来根本没有威胁,在他眼中捻军就是装备落后的乌合之众,因此僧格林沁总是以少数兵力急追逃窜之敌,热血盲干和对敌人的轻视致使他总是在不利的状态下遭到敌人的攻击,三次败于捻军之手。僧格林沁被捻军的奇怪作战方式弄的焦头烂额,决心仿照消灭太平军的方式,围攻捻军根据地雉河集,不善正面防御作战的捻军无力自然抵抗清军的围攻,于1863年丢失根据地淮北,连捻军总首领张乐行都被清军斩杀。战败后的残余捻军在赖文光的率领下,于次年同太平军余部在河南南部汇合,形成了新的捻军,赖文光受到太平天国军队的影响对捻军进行了重新整合,在保留了捻军五色旗军制的前提下,实行了统一指挥、定编定额,同时增强骑兵数量,减少步兵数量以提升机动能力,更进一步使用洋枪提升战斗能力。重新整合后的新捻军加强了擅于打运动战的优点,弥补了组织与武器的不足,大大提升了战斗力。对于新捻军的改变,僧格林沁毫无所知,依旧认为他们和以往一样,因此认为朝廷调派来的湘军、淮军守有余而攻不足,不予重用,而湘军、淮军首领曾国藩与李鸿章也因为派系矛盾而拖延部队调动,仅派少数兵力予以支援,致使清军战力不升反降。双方此消彼长之间,决定了接下来决战的命运。
【曾国藩画像】
新捻军的胜利与高楼寨之战
1864年12月,僧格林沁督促翼长恒龄、成保及副都统常星阿等部向西挺近攻击赖文光所率的捻军,双方于襄阳交战,重获新生的捻军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在正面交战中击败清军。出站获胜的赖文光并没有像僧格林沁那样急于求成,而是挥军北上进入河南唐坡驻防,他在那挖掘壕沟、修筑堡垒,等待僧格林沁的到来。果不其然,不过5天时间,僧格林沁就率军杀到,以左中右三路同时进攻,企图以快速的攻势歼灭敌人,却不料有所准备的捻军依靠工事挡住了敌人的进攻,还击溃了僧格林沁右路的步兵,接着这支胜利的部队包抄敌军中、左两路,导致清军大败,僧格林沁仅带着几十名骑兵退入邓州。
不甘失败的僧格林沁收集残部,整编部队,初次交手的失败不能让他极不敏感的思维认识到敌人的变化并作出应对,于是经过短暂休整后,清军再次对位于鲁山的捻军发起了进攻,清军的攻势最初展现了效果,捻军败退渡过沙河,想要一雪前耻的僧格林沁随即命令军队追击,却不料遭到捻军回头猛攻,原来此前捻军的败退竟是佯装的,正当清军被当头一棒打懵的时候,捻军包抄的骑兵从后面杀来,前后夹击之下清军再次战败,翼长恒龄与副都统舒伦保等人阵亡。
【照片里的僧格林沁】
接连两次的失败都没让僧格林沁吸取教训,他遵循着幼年时形成的本能做事,以情绪化的行动代替冷静的思考,因此他没有给自己的部下多少休整的时间便带着军队追击捻军。捻军首领赖文光则非常明白自己的优势在于机动作战,而僧格林沁的报复心非常迫切,必然追着自己不放,于是他们便索性牵着僧格林沁的鼻子,带着他河南西边绕到东边,再从南边跑到山东,行程达数千里之多,由于捻军行动迅速,尾随的清军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僧格林沁本人都如打了鸡血般废寝忘食,两个月的马拉松拖得清军精疲力尽,士气低落。这样的情况是个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捻军的意图,但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他并没有从敌人的行动路线中领悟到敌人的战略,继续被人牵着鼻子走。5月17日,僧格林沁所部在菏泽附近的高楼寨追上了捻军,双方在高楼寨南边的解元集发生了前哨战,捻军的小队在清军的攻势下边战边退,僧格林沁看捻军是小队,认为这支队伍不足为惧,将前几次失败抛诸脑后,兵分三路向北推进,高楼寨之战正式打响。
【画作上的清朝骑兵】
僧格林沁安排总兵陈国瑞带步兵位于左翼支援左翼骑兵翼长诺林丕勒;安排总兵郭宝昌的步兵支援右翼翼长成保的骑兵;在阵线中央,则安排翼长常阿星所率的骑兵,为保阵线中央的稳定,僧格林沁亲自在阵线中央的后方督战。时至中午,清军进入黄河附近的高楼寨地区,突然,村庄与柳林中传来震天的号角与喊杀声、早已埋伏于此的捻军纷纷杀出,清军左中右三路军皆遭到捻军的围攻。虽说疲于追击的清军此刻已无力回击,却仍鏖战至下午两点,最终,左路清军不敌退却,中路清军也已崩溃,孤军奋战的右翼便在捻军的三面围攻下败下阵来。明白此战已败的僧格林沁于是收集逃跑的残兵退向高楼寨南边的郝胡同,准备负隅顽抗。不久,捻军追兵赶到,将此地用壕沟团团围住,僧格林沁见状便在夜里率军向附近的柳林突围,谁知柳林之中也已埋伏了捻军,仓惶之中,僧格林沁四处逃窜,最终逃到了东边吴家店的一处麦田里,企图躲避捻军的追捕。唏嘘的是,昔日的猎人成为了猎物,僧格林沁的性命最终还是交代在了前来麦田搜寻他的捻军战士——张凌云手里。
【高楼寨之战战役示意图】
高楼寨之战清军损失惨重,达7000余人,蒙古最后一位名将陨落了,而这位集荣耀于一身的蒙古王爷,却带着极为不光彩的战绩留名于世。这一系列的悲剧可以说源于他致命的性格缺陷,而他的性格,在他幼年便已扎下了根。这样一位短视、惯性思维又刚愎自用的蒙古贵族能夺得高位,集荣耀和信任于一身,无情的嘲讽了晚清王朝的无可救药,留给后世无尽的唏嘘、哀叹。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