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中国军队是越战越强还是越战越弱?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抗战期间中国军队是越战越强还是越战越弱?

原创文章

武汉会战中,大家都知道损失最大的是在万家岭被围攻的106师团。该师团最后损失数字是战死该师团武汉会战中战死3321人,战伤4085人。对比淞沪会战中的参战师团。如半路参战(9月底登陆淞沪战场)的第9师团为例,该师团在淞沪会战后自己报告的是战死3833人,战伤8527人。该师团战死数比106师团略高,但是战伤数就多出一倍来。这是说明106师团被围歼战死伤比例和一般日军作战的战死伤比例大不一样。

但是第九师团在淞沪会战中也就参战了一个半月,可以说是只打了半场就伤亡如此之惨重。再说说日军的第3,11师团,这两个师团基本算得上是淞沪会战打满全场了。这两个师团下属步兵联队损失之巨可以说是笔者翻遍抗战史都极其罕见的。比如第三师团,下面的第34联队,淞沪会战战死1243人,战病死240人,战伤,按照这个伤亡数字,可以说这个联队在淞沪会战中被“全灭”了。不过很遗憾,这就是当时日本的体制优势,一边打一边补充后备役兵员,所以这个第34联队从淞沪一直打到了南京。那这个联队是特例吗?

null

笔者要说的是,在日军第3,11师团。几乎个个步兵联队伤亡都达到了3000多人。按步兵联队编制来说可以说各个联队都被“全灭”了一遍。如日军第18联队史记载,而第18联队战死近1200余人,战伤3000多人,总计4200余人。当然该联队史记录的时候还不忘说说隔壁友邻部队惨状,比如第11师团的第44联队战死1100余人,战伤2000余人。当然第44联队下属第三大队战报也印证了这个数字确实不虚。该大队8月至11月战死245人,战伤558人。如果按照当时这个大队编制1100人来算估计算损失比例,完全可以说这个大队“歼灭”了。

说了两个在淞沪会战中损失最严重的师团,再来说一些既参加了淞沪又参加了武汉会战的师团和步兵联队。比如前面所说的第九师团,该师团武汉会战损失是战死1102人,战伤2895人。相对于淞沪会战该师团的伤亡几乎缩小了三倍。下面步兵联队也是一样的,比如该师团下辖的步兵第7联队。该联队从淞沪到南京3个月时间里总计战死1055人,而武汉会战3个多月的时间里战死361人。

笔者再列举13师团下辖的步兵第65联队,该联队淞沪会战中战死620人,而武汉会战中负责突破大别山系山脉,该联队战死226人。

其实日军参加过武汉会战和淞沪会战的部队伤亡数字都呈现出锐减,笔者就不一一列举了。前面列举如此多的部队损失情况就是为了说明笔者在当时网易讲座中提出的观点,随着抗战深入,实际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呈整体下降趋势。所以即使武汉会战,中国军队占据各处天险山头,日军后勤补给拉得很长而且炮兵力量对比于淞沪会战中也有相当大的削弱。在这种中国军队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下,反而给日军造成的杀伤远远小于在淞沪那种地利不占优情况下。

null

可能有读者质疑,这仅仅是将武汉会战和淞沪会战进行比较,越往后还有长沙大捷,上高大捷等等,难道不如淞沪会战中给日军造成的损失大吗?笔者只能遗憾的说,即使从日军一个师团甚至一个步兵联队来看很少很少出现了。能数得上来的日军在华一个步兵联队损失近3000多人也就是在44年衡阳作战中和滇西反攻中。

笔者仅仅只有“日军损失数字锐减”这一个论据支撑吗?不是的,还有就是日军对于中日军队战力对比和伤亡对比的变化。

抗战前,日军自己估算为自己一个步兵联队可以对抗中国的一个中央军嫡系部队的是一个师,而一个大队可以对抗军阀地方部队的一个师。更有以炮力为中心具体的中日双方战力具体比较数字,日军一个常设师团为100的话,那么预备役师团(乙种)为62,但是警备师团(丙类)为44。而中国一个师为16。

但是随着抗战的深入,日方对此认识有了明显改变,甚至出现了相当的自大。日军开始认为,若与中国军队一个师进行对抗,攻击任务只需日军一个大队,而防御任务只需日军一个中队。所以到抗战中后期,日军估算自己出动兵力是否足够时,都是以自己一个大队来等于中方一个师。

淞沪会战都知道中日双方损失很大,却很少出现中方具体损失数字。根据徐永昌1937年11月5日记录,第三战区8月至11月初共伤亡187,200人。当时淞沪会战未完全结束,最后中方损失数字肯定大于这个数字,估计在24万多。但淞沪会战中,根据日方各个部队损失可以大约判断其损失在10万人左右,也就是说淞沪会战中,中日的交换比最大在3:1之间。而在武汉会战中,第九战区自报的损失是伤亡失踪合计18万8千余人,由于统计列表中尚有一些部队未统计,所以笔者估计应该超过了20余万。而第九战区你对手日军的第11军,伤亡约在3万多。这个交换比已经达到了6:1以上。

说了中日双方各种对比,最后说说中国军队随着抗战深入自己的变化。

null

抗战前,为了准备抗日,国民政府进行了对全国部队进行有计划的整训,并请德国参谋团进行培训。这也出现了网上常常传说的20个德械师,而实际在抗战全面爆发前已经完成整训的为20个整理师(官方称谓).37年上半年又提出的10个师在抗战全面爆发时尚未完成整训。这些整理师人员充足,武器弹药也算充实,而且官兵当时抗日积极性相当高,而且无论军官还是士兵不仅仅有实战经验(内战多年),而且经过整训作为当时的战斗士兵也算相当优秀。就以当时整理师中的36师为例,当时该师淞沪会战中有步枪4876支,轻机枪351挺,重机枪76挺,还有山野炮18门。但是到了武汉会战中,该师步枪数下降到了2986支,轻机枪数下降到了179挺,山野炮也已经没有了。随着抗战持续,到了滇西反攻的时候,该师仅有步枪1784支,轻机枪156挺,重机枪48挺了。而且人员素质也更无法与抗战爆发时相比较。

再比如黄仁宇回忆他抗战期间服役的部队第14师,这支部队可是抗战中的佼佼者,陈诚的“土木系”的核心部队。前面所说日军第11师团在淞沪会战中一个联队伤亡3000多就有着这个部队一份血战的功劳。日军战史中提到该师:

“(中国军队)攻击意识旺盛,尤其是针对我军小股部队时,经常主动发起攻击,包围我军之后,无分昼夜发起进攻,突进至我军阵地2,30米之前,偶尔接近到6,7米之前处,然后上刺刀进入阵地,进行白刃格斗。特别是第14师,在被我军打退第一次攻击之后,跨着袍泽的尸体,又重新进行了多次突击,显得异常勇

敢。”

null

但到了黄仁宇进入部队的时候他却回忆到:

(他担任代理连长的时候)只有一名少尉及三十六名士兵,大部分兵是用来充数的。作战时,大半要靠受过射击训练的人,也许他们的技术不是很高超,但至少他们可以进行瞄准训练。师里设立训练队,让他们熟悉步枪、手榴弹和自动武器。我这一连就有四个人曾经受训。”就这样的部队还能给日军一个联队造成3000多的伤亡吗?显然是不可能了。

笔者综合了日军抗战期间伤亡数字的锐减,日军作战时对于中日战力的对比分析的变化,中国军队自身装备的变化以及军官回忆中部队的情况等各种因素,认为基本可以说明,随着抗战的深入,中国军队整体在呈现一种战力逐步下滑的趋势。这个原因就很复杂了。笔者以后有机会再深入探讨。

但是就算中国军队战力在下滑,当时的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却一直在坚持,在现在的我们无法想象的艰难困苦中坚持。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