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女翻译·477《中国艺术》(274)
历史
历史 > 自媒体 > 正文

处女翻译·477《中国艺术》(274)

编者按:《中国艺术》(Chinese Art)是西方早期研究中国艺术的重要文献,1958年在纽约出版,上下两卷。作者William Willetts(魏礼泽)(汉学家、西方艺术史家)从中国的地理特色着手,系统梳理了玉器、青铜器、漆器、丝绸、雕塑、陶瓷、绘画、书法、建筑等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他坚持客观描述作品的方法,“并不对所讨论器物给予美学价值论断,而是让器物自己说话”。

“让器物自己说话”,与观复博物馆“以物证史”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我们选择翻译此书的原因。此次我们邀请到美国CCR(Chinese Cultural Relics《文物》英文版)翻译大奖获得者对此书进行正式专业的翻译,译者也是MLA(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国际索引数据库)和AATA(国际艺术品保护文献摘要)收录的美国出版期刊Chinese CulturalRelics的翻译团队成员。

本着尊重原著的原则,此次翻译将存疑处一一译出,其后附有译者注。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本书,在绚烂璀璨的器物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辉煌。

必须要问的问题是,唐代陶工在瓷釉中使用了铜元素吗?上述提到的黑釉罐中,有许多或多或少都有对称分布的浅灰蓝色洒斑位于其肩部。这种着色效果是胶状铜元素分子的散射光效果。这种颜色与天空的蓝色很像。如果这些瓷器是在还原气氛中烧成,任何的铜元素都会恢复到胶状。还原铜釉的实际颜色取决于胶状分子的大小。如果分子较大,则显现蓝色。小分子则显现红色。最小分子显现黄色。如果在冷却过程中这些分子暴露在氧气中,分子会收到攻击变小,釉色变红。如果真的有铜元素存在于这些洒斑中,那么这些瓷器在烧造和冷却阶段都是在无氧环境下操作的。

Herbert Ingram 爵士拥有的一件盘上有三组对称排列的暗草莓红洒斑,底釉是灰白色。这种情况是胶状铜分子在还原状态下形成,然后又在氧化气氛中冷却,分子被攻击,出现瞬间的铜红釉现象,后来的窑工发现,要想烧成这种成熟的牛血红色很难。这件器物宽浅圈足,边缘倒角,为典型唐代的式样。

我们还需要讨论另外一组唐代的器物。这种瓷器模仿西方的所谓玛瑙玻璃。这种西方的玛瑙纹玻璃器一开始产于亚历山大,后来在前一世纪和公元后一世纪之间也在罗马生产,这种玻璃器是为了模仿那些半珍贵的玛瑙,比如缠丝玛瑙,红玛瑙和石珊瑚的纹理。不同颜色的玻璃被搅在一起,做成片状,而mille-fiori则是做成长而细小的条状多色花环。这两种纹理都在中国窑工的模仿之列。不同颜色的胎土被压成片,在挤压扭曲中花纹有所变形,再拿去拉坯。这种流线型纹路在器物的内外都可以观察出来,罩透明偏黄色釉,这也是通常的釉色。

唐代的器物类型

1. 罐

2. 碗

a. 素色斗笠形或半球形

b. 四花口或者五花口,高或者低圈足

c. 模仿印度佛教的钵

d. 三足碗(作者理解错误,实际是三足炉。译者注)

3. 瓶

a. 短颈,圆腹

b. 长颈,圆腹

c. 模仿印度佛教的军持

d. 皮囊壶造型

4.花瓶

a. 两部分拼接

b. 希腊式双耳细颈瓶

c. 三部分拼接

5. 执壶

a. 素面,高式样或矮式样

b. 鸟头形

c. 仿希腊大酒壶造型

d. 鸡头形流

e. 葫芦形

f. 罐形壶

6. 贡盘

7. 杯

a. 把杯

b. 烧杯状杯

c. 高足杯

8.来通杯

9. 唾壶

10. 盖盒

处女翻译·476《中国艺术》(273)

自动播放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