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梁不正下梁歪?乾隆对官员比雍正更凶狠,但结果却让他绝望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上梁不正下梁歪?乾隆对官员比雍正更凶狠,但结果却让他绝望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水之秋,无授权禁转!

在真实的历史中,清朝皇帝中,反腐最严厉的不是雍正而是乾隆。那么大家肯定有疑问,既然乾隆对腐败高官毫不留情,总督、巡抚这样的一二品大员贪污腐败也一样掉脑袋,那为什么乾隆朝发展到后来吏治却越来越腐败呢?为什么还会出了和珅这样的超级大贪官呢?

(和珅的存在为乾隆时代的腐败风气画上了最好的注脚)

首先,我们说,乾隆反腐是不是真心的?至少在笔者看来,乾隆绝对是真心反腐的。从他对腐败高官毫不留情的处决就可以看出他反腐的决心和力度,甚至自己小舅子贪污腐败也一样杀头。而且,从乾隆前期一直到乾隆退位之前,乾隆帝针对腐败官员兴起的大狱基本没有断过,成了一以贯之的基本政策。也可见他对反腐问题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和警惕。可是,乾隆朝的腐败却是越反越腐,腐败之风越来越盛,就连乾隆自己都在即将退位的时候无奈地承认:“各省督抚中结己自爱者,不过十之二三”,“上下扶同之习,固结不解,各省皆然”,“是使朕竟无一可信之大臣”。

null

(乾隆帝退位之时,自己也对贪腐之风的盛行而感到无奈)

那么,到底问题出在哪儿了呢?笔者认为,《清史稿》中的一段话也许颇能给我们启示。《清史稿》卷三百三十九记载了乾隆朝许多因贪腐掉了脑袋的高官的生平,其中就有咱们上一篇提到的恒文、蒋洲、王亶望、高恒、国泰等人。在此卷的最后,编著者有这样一段评论:“高宗谴诸贪吏,身大辟,家籍没,僇及於子孙。凡所连染,穷治不稍贷,可谓严矣!乃营私骫法,前后相望,岂以执政者尚贪侈,源浊流不能清欤?”这段评论点出了乾隆的一个致命弱点——“贪侈”。

先说“侈”。清代前几任皇帝,从努尔哈赤一直到雍正,生活都崇尚俭朴,不尚豪奢。但是到了乾隆时代,乾隆帝却是生活奢侈靡费,花钱无度。皇帝带头大兴奢靡之风,必然导致上行下效。再加上乾隆时代又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最为繁荣发达的时期,所以整个官场的奢靡之风愈演愈烈,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即使有官员洁身自好,不愿意过这种奢靡的生活,也很容易被同僚和上司视为“不合时宜”,加以排挤。奢靡的生活就需要大把的银子,清代官员的俸禄是很微薄的,即使加上养廉银,也还是很难满足他们对奢侈生活的要求。所以,贪污受贿就成了必然现象。

null

(乾隆为了装母亲的几根头发而花费三千多两黄金制造的金发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乾隆奢侈的作风)

再说“贪”。除了满足奢靡的生活,乾隆朝的高官们大肆贪腐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议罪银”制度。在清代前期,本身已经有了“罚俸”制度。所谓“罚俸”,就是对有较小过错但不足以降级、革职的官员采取扣一个月到一年不等的工资进行惩罚的方式。但是“罚俸”只是不给官员发工资,而到了乾隆时代,由于生活奢靡,花钱太多,乾隆帝已经不满足于不往外掏钱了,相反,还要从官员身上往自己腰包里掏钱,因此,就有了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珅制定的“议罪银”制度。所谓“议罪银”,就是犯了错的官员可以通过缴纳一笔巨额的罚款来减轻处罚,乃至获得赦免。按说这个制度倒也不是乾隆的原创,中国古代早已有之,只是到了乾隆时期,这个制度被“发扬光大”到了极点。乾隆自己就说:“督抚等坐拥厚廉,以其尸位素餐,故议罚充公之项,令其自出己资,稍赎罪戾。”说白了,就是乾隆觉得督抚们拿的养廉银太多了,拿高薪却又不干事儿,所以干脆罚他们的款。

既然是这个出发点,那么乾隆随便找一个“碴儿”,督抚们就难免要“出血”。于是乎,乾隆认为某督抚失职,交罚款;认为某督抚政绩不佳,交罚款;认为某督抚没有及时发现腐败现象,交罚款……甚至于认为某督抚的奏折有错别字,也要交罚款。这些“议罪银”一交起来起码都是万两以上,多的甚至一次就是十万两。督抚们一年的俸禄加上养廉银不过几千两,要交这么多的罚款,除了贪污受贿根本没有别的办法。因此贪腐之风也就越刮越凶了。而交上来的罚款,最后都进了内务府——乾隆个人的小金库,供其挥霍。乾隆八十寿辰,花掉上百万两银子举行庆典,竟没有用国库一两银子,全部来自于“议罪银”收入,“议罪银”的规模可想而知。

null

(《乾隆八旬万寿图卷》局部,可见这次庆典规模极其宏大,奢侈靡费到极点)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内阁学士尹壮图针对这种歪风邪气,上书乾隆,直接了当地指出:“各督抚竭力进贡,巧认罚锾”,说白了各地督抚就是借交“议罪银”的机会给乾隆“进贡”,肥了皇帝,却助长了贪风,所以请求“永停罚银之例”。乾隆见到上书后大怒,严厉斥责尹壮图,说自己“自谓勤政爱民,可告无愧于天下”。尹壮图上书直谏的结果,是自己被革职下狱,直到嘉庆亲政之后才被平反。看到尹壮图的下场后,再没有人敢就“议罪银”的问题提意见了。

null

(秉笔直谏的尹壮图,代表了腐败横行的乾隆晚期官场上一股难得的清正之风)

打铁还需自身硬。乾隆帝自身无法克服“贪侈”的缺点,自然也就无法真正扭转腐败的政治风气,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大清王朝也就只能朝着腐败的深渊不断地下滑而去了……参考文献:《清史稿》、《清高宗实录》、《论乾隆时期议罪银制度与罚俸制度的区别》

有什么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关注微信公众号:战争史,多位专家将在公号中将继续为您解读。独立专业,有种有料,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战争史,收看全部战争史政治军事历史精彩内幕解读。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