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后谭嗣同明明可以选择不死 为何执意赴死?
历史
历史 > 自媒体 > 正文

戊戌变法后谭嗣同明明可以选择不死 为何执意赴死?

谭嗣同,既是政治家,又是思想家,既是革命家,又是一代奇侠,他的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士大夫对国家民族的忠肝义胆,有着不成功、便成仁的舍生取义精神,有着古典的赤诚,有着纯净的侠义。

null

谭嗣同被捕后,在狱中写下的《狱中题壁》,最能体现他的豪气和侠义精神:“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临死之前,想到的还是战友康有为、梁启超等同志的安危,惦记的还是维新的大业,而自己,面对死亡仰天长笑,既笑死之不可怕,更笑腐朽的清王朝即将灭亡!笑对生死,献身理想,舍生取义,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中最宝贵的精神!

那么,谭嗣同明明可以不死,为什么执意要死?原因就是他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光明即将到来,但点燃光明的,不是灯火,而是鲜血。谭嗣同的大义,让我想起后来军阀混战期间,郭松龄和她妻子临刑前的豪言,郭松龄说:“吾倡大义。除贼不济,死固分也;后有同志,请视此血道而来!”

最让人动容的是郭松龄的妻子韩淑秀,她在死前更是说:“夫为国死,吾为夫死,吾夫妇可以无憾矣!”一介女流,如此刚烈,让人佩服。所以,有大义者,无论男女,死时皆大义凛然,极为相似。

确实,谭嗣同是可以选择不死的。1898年9月13日,在维新进行了三个月零几天的时候,光绪皇帝让杨锐带出密诏,表达对慈禧的不满,和对自己皇位不保的担忧。

null

于是,康有为和一帮书生,在手无寸铁的情况下开始密谋“围园劫后”。这直接将光绪和慈禧置于生死对立面,从此母子恩断义绝,这是维新失败的关键点。

9月21日,慈禧匆匆从颐和园回京,随后,磨刀霍霍,开始捕杀维新派人士。康有为逃了,梁启超逃了,谭嗣同可以逃,但他坚决不逃。

当时,维新人士纷纷逃亡,谭嗣同却一脸平静,心不跳,脚不乱,当梁启超躲进日本使馆,准备乘船到日本避难前,谭嗣同到日使馆见了梁最后一面,梁劝他同自己一起去日本,谭嗣同坚决不去,而是将一装有自己著作及家书的木匣交梁启超,请他带走保管。

被捕的前一天,还有日本友人找到谭嗣同,苦劝他和康、梁一起去日本,等待时机,东山再起。谭嗣同依然坚辞,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者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这就是谭嗣同选择赴死的根本原因。他希望用自己的鲜血,唤醒沉睡的人们,摧毁腐朽的王朝。随后,谭嗣同喋血菜市口。

谭嗣同的死,让我想起了小说《荆棘鸟》中的经典话语:“当我们把荆刺扎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么做。我们依然把荆刺扎进胸膛。”

null

虽然《荆棘鸟》谈的是爱情,谭嗣同介入的是政治,但当人的精神超越肉体的时候,无论是为了什么事情,赴死的决绝都是一样的。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