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台说史·这个大国独立63年为何倒有39年内战不停?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兰台说史·这个大国独立63年为何倒有39年内战不停?

6月11日,苏丹反对派对外宣称同意恢复与暂时接管政府职能的军方的对话……

自四月以来,由“自由与改变力量宣言”发起新一轮静坐抗议活动已持续数周,该组织发动民众抗议以向军方施压,使其尽快结束对苏丹的过渡军事统治,还政于民。

当地时间4月26日,苏丹首都喀土穆,示威者当天在军方总部外举行大规模集会,持续要求“权力交给平民政府”,苏丹士兵负责警戒。

此前,由于经历美国多年制裁,加之受到南北苏丹分裂与国内地方局势不稳的影响,苏丹政府的财政收入支柱——石油收入锐减,苏丹由此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为缓解经济困境,前总统巴希尔于去年年底推出一系列财政紧缩措施,其中包括取消对面包与燃油的补贴,上调日用品价格等。

此举导致苏丹民众于今年1月开始抗议,且规模愈来愈大,最终迫使苏丹军方在4月11日推翻总统奥马尔·巴希尔,组建过渡军事委员会接管政府,但迄今为止,苏丹的经济状况并未得到改善,反而进一步恶化,民众面临燃油短缺、电力不足、现金紧缺等重重困难,因而其对军方的不满与日俱增。

苏丹过渡军事委员会在新闻发布会上,摄于4月30日。

纵观苏丹独立以来的63年,该国几乎就没享受过几天和平时光。在超过39年的漫长时间里,苏丹都处于内战与分裂的混乱之中,此外政变、叛乱,部落与宗教冲突也接二连三地爆发,使得苏丹民众备受煎熬。那么苏丹为什么自独立以来就内战不停呢?

2011年南苏丹独立前的苏丹面积达250万平方千米,曾为非洲第一大国。

从历史层面具体分析,如今的苏丹并不是由历史上国家一脉继承至今的,苏丹的民族、语言、文化乃至宗教发生过多次深刻的变化,且内部并不统一。

543年前后,基督教从拜占庭统治下的埃及沿尼罗河朔流而上,传入还在信奉传统多神教的努比亚,并逐步成了苏丹的主流宗教。过了一百年,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帝国又开始扩张,并于641年击败拜占庭,夺取了尼罗河下游的埃及,此后阿拉伯穆斯林便以埃及为桥头堡,于641年、642年与652年逆流而上入侵努比亚,不过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补给不畅,阿拉伯人的三次入侵均被努比亚打退,双方遂缔结互不侵犯侵犯条约,维持了表面上的和平。

阿拉伯帝国疆域扩张示意图,褐色为622年至632年,橙红色为632年至661年,黄色为661年至750年。

而在暗地里,阿拉伯穆斯林开始移民努比亚,在尼罗河以东努比亚控制力较弱的区域定居或游牧,并建立了几座港口城市。阿拉伯穆斯林还和当地的贝贾部落(Beja)通婚,由此产生了黑色皮肤的阿拉伯人,穆斯林人口逐渐增多。同时,阿拉伯人向主要信仰基督教的努比亚派传教士渗透,传播伊斯兰教,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努比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身着传统服饰的苏丹阿拉伯人,肤色黝黑。

经过数个世纪的漫长阿拉伯—伊斯兰化,同时随着信仰基督教的努比亚诸王国的衰退,阿拉伯人在努比亚的地盘越来越大。12世纪末,努比亚马库利亚王国(Makuria)的都城栋古拉(Dongola)日渐颓废,不久被阿拉伯人占领,同样的命运也降临到了阿鲁阿(Aroua)王国京城身上。

努比亚人绘制的耶稣圣像,作于12世纪。

到了15世纪,阿拉伯人基本已经控制了整个努比亚,努比亚也由阿拉伯人改名为“苏丹”(Al-Sūdān,阿拉伯语,意为黑人的土地)。不过,此时阿拉伯人掣肘于生产力与科技的,仅仅控制着自然条件较为优越,且开发较早的苏丹北部尼罗河谷及其周边地区,对今苏丹中南部的青尼罗河与白尼罗河的上游地带,以及西部的达尔富尔(Dār Fūr,阿拉伯语,意为富尔人的家园)等地则鞭长莫及,这些边远地区仍由信奉泛灵论的黑人土著诸部落所统治。

苏丹地图

同时,由于苏丹自身在地中海世界中的地理位置就较为偏僻,交通不便,诸如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地区大国也无力彻底控制苏丹,仅仅维持着对其名义上的统治,因而苏丹实际上与外部世界接触较为有限,对欧洲诸国乃至奥斯曼帝国所采用的各类新技术知之甚少。

1750年左右苏丹及周边地区的政权分布图,红色为丰吉素丹国,灰色为达尔富尔素丹国,浅绿色为埃塞俄比亚,深绿色为奥斯曼帝国治下的埃及。

这样的情况,直到19世纪才有了彻底的改变。拿破仑率法军入侵埃及后,代表奥斯曼帝国中央进入埃及参战的阿尔巴尼亚雇佣兵团首领穆罕默德·阿里利用拿破仑于1803年被逐出埃及后的权力真空,拥兵自重,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自行独立,并着手推行涵盖经济、工业、军事、社会与教育等各方面的改革,以此富国强兵,史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840年的穆罕默德·阿里帕夏

军事改革后的埃及军队接受法国教官的训练,且装备了大量新式火枪与火炮,战斗力今非昔比。1820年,为了寻找工业化所需的煤铁资源以及硬通货黄金,埃及派兵入侵苏丹,他们乘船沿尼罗河朔流而上,并用炸药轰开第二瀑布的乱石堆,以此长驱直入至苏丹北部的尼罗河谷腹地。还在使用大刀长矛的丰吉素丹国军队根本不是埃及军队的对手,更别提苏丹境内其他的部落武装了。埃及军队迅速击败了苏丹境内的各股势力,并强力镇压了数次叛乱,最终于1824年确立了对苏丹北部尼罗河谷及其周边地区的统治。

穆罕默德·阿里视察埃及新式陆军

随后埃及还进行了多次入侵行动,在1840年攻克苏丹东部的卡萨拉(Kassalā),1855年占领法绍达(Fashūdaẗ/Kūdūk,在今南苏丹)及其周边的白尼罗河上游地带,1865年进占包括萨瓦金(Sawākin)在内的苏丹红海沿岸地区,1870年攻占苏丹最南端的赤道州(Equatoria,在今南苏丹),1874年占领苏丹西部的达尔富尔,由此原先并不属于传统意义上苏丹范围的边远地区都被埃及强力征服,并与早已阿拉伯—伊斯兰化的苏丹北部尼罗河谷地区合并,成了向苏丹内部尼罗河谷地区乃至埃及输送奴隶与资源的殖民地,不过埃及对这些边远地区的控制力极为有限。

浅绿色部分是埃及在1820年至1822年间占领的土地,其中已包括了苏丹的大部分。

这样的局面并未能维持多久,埃及推行的改革最终因自身经济崩溃而失败,埃及也由此外债高筑,沦为了英国殖民地,被埃及征服的苏丹也转而成了英国与埃及“共管”,实际上也成了英国殖民地。

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地开展,交通与通讯技术有了质的飞跃,由此英国对苏丹整体的控制力也逐渐加强,苏丹边远地区,尤其是南苏丹的黑人土著民族与部落,如丁卡人、努尔人等在英国的影响下,逐渐改宗基督教,学习英语,与苏丹北部的操阿拉伯语的黑人穆斯林差异日渐拉大。而苏丹东部以及达尔富尔的非阿拉伯民族与部落,如富尔人、马撒利特人与贝贾人等虽然与尼罗河谷的阿拉伯人一样同样信奉伊斯兰教,但与之在语言与文化上也存在较大差异。

一幅表现英军与叛乱的苏丹马赫迪军交战的油画

由于内部差异巨大,英国殖民当局遂对苏丹进行南北分治,北部阿拉伯穆斯林聚居省份的管制方式与埃及等阿拉伯国家类似,而南部黑人基督徒聚居省份则与东非的肯尼亚、乌干达治理方式相同。在南北分治的体系下,虽然苏丹名义上是一个整体,但北部的阿拉伯穆斯林不得在南部基督徒聚居区任职,反之亦不可,而且南北之间的贸易往来也不被鼓励。靠着制度上的隔离,英国对苏丹的殖民统治得以维持。

不过苏丹南北之间暂时的相安无事很快被打破了。二战后,英国国力衰退,对殖民地的控制力减弱,苏丹也不例外。由于苏丹北部阿拉伯穆斯林人口占到苏丹总人口的近六成,是苏丹的主体民族,随着反殖民运动在亚洲与非洲兴起,苏丹北部的阿拉伯穆斯林开始要求对苏丹整体的控制权。迫于其压力,英国殖民当局结束了苏丹南北分治的局面,并开始将南苏丹整合入北苏丹:北苏丹的通用语——阿拉伯语成了南苏丹的官方语言;北苏丹的阿拉伯穆斯林开始在南苏丹的政府部门中就职,而南部的黑人基督徒则被拒之门外。

苏丹及其周边国家示意图

这自然而然地引起了南苏丹民众的不满。随着英国准备终止对苏丹的殖民,越来越多的权力被转移到了以喀土穆为中心的北苏丹,南苏丹的政治领袖甚至都没被邀请参加50年代的商讨苏丹独立事宜的会议。1953年,苏丹开始自治,然而中央政府中的800个高级官员岗位中,只有6个由南苏丹人担任。

“被代表”的南苏丹民众对北苏丹的仇恨日益加深。1955年8月,由南苏丹黑人组成的英国苏丹防卫军赤道军团因反对北苏丹即将统治南苏丹,遂发起兵变,虽然兵变很快被镇压,但有幸存士兵逃入农村,继续发动游击叛乱,由于此时英国已经逐步撤出苏丹,而北苏丹还未完全建立对南苏丹的控制,因而叛乱对南苏丹局势造成了严重威胁。

正在接受检阅的苏丹防卫军黑人士兵。

1956年1月1日,苏丹正式独立,但北苏丹领导人却撕毁了组建联邦政府,在南苏丹组建自治区的协定,南苏丹民众的怒火由此被点燃了,南苏丹境内很快出现了多支反苏丹中央政府的分离主义武装组织,试图以武力为南苏丹争取更大的政治代表权乃至自治权,这些分离主义武装团体还得到了埃塞俄比亚等国的援助。

南苏丹的叛乱遂愈演愈烈,进而爆发了第一次苏丹内战。由于双方势均力敌,第一次内战持续了整整17年,共造成50多人南苏丹人死亡,其中以平民居多。陷入僵局的南北苏丹最终于1972年于埃塞俄比亚首都阿迪斯阿贝巴签订和平协定,其中规定南苏丹成立自治区,实施有限度的自治。

南苏丹自治区在苏丹的位置示意图

不过,《阿迪斯阿贝巴协定》只是缓兵之计,其未能弥合南北苏丹之间巨大的语言、文化、宗教乃至民族差异。1978年,南苏丹境内发现了石油,由于油气收入极为丰厚,占到了苏丹总出口额的70%,苏丹中央政府遂试图直接控制油田,这再度引起了南苏丹民众的不满。

苏丹油田与输油管道示意图,其大多位于南苏丹。

与此同时,随着北苏丹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的兴起,阿拉伯穆斯林占主导地位的苏丹中央政府决定不仅在穆斯林占人口多数的北苏丹推行伊斯兰教法(刑罚极为严酷,如通奸者要用乱石砸死,偷窃者要砍掉行窃的那只手),而且还准备将其强加于基督徒占多数的南苏丹之上,这使得南苏丹的分离主义情绪高涨。

1983年,苏丹中央政府宣布苏丹是伊斯兰国家,包括基督徒占多数的南苏丹在内的全国将实施伊斯兰教法。此外,苏丹中央政府还宣布废止南苏丹自治区。这将苏丹再次推入了内战的深渊。第二次苏丹内战持续了近22年,是历史上有记载的最长的内战之一,约200万人因战争及其引起的饥荒与瘟疫死亡,400万南苏丹人流离失所。

苏丹人民解放军(南苏丹分离主义武装组织)在一辆被击毁的苏丹政府军坦克上庆祝。

2005年,精疲力竭的南北双方签订了和平协定,第二次苏丹内战以南苏丹恢复自治区,并举行独立公投而告终。2011年,南苏丹通过独立公投,脱离苏丹独立。然而,苏丹的混乱并未就此终结,其国内仍存在达尔富尔等与尼罗河谷在语言、文化与民族方面差别巨大的地区,冲突的隐患仍未根除。

乍得—苏丹边境上的难民营,多为苏丹公民,大都因达尔富尔冲突流离失所。

严格来说,苏丹并不是一个随着历史演变,自然形成的国家,这样的国家即指的是拥有自成一体的历史与民族认同,而且语言与文化相对统一的国家,如日本与德国等,这样的国家相对容易形成国家凝聚力,其政治基础相对稳定。

苏丹与埃及疆域示意图,可见两国的国界线有好几段完全是按照经纬线划分的。

而苏丹并不是这样的国家,而是列强殖民主义的产物,在确定其国界时,苏丹当地的民族分布根本未被予以考虑,因而苏丹的国界大多按照山川河流等自然地貌以及经线纬线进行粗略地划分,这样人为粗略构造的国家,连相对统一的语言与文化都难以保障,自成一体的历史与民族认同更是无从谈起。实际上,苏丹是多个民族、数种文化与几门宗教共存的混杂之地。因此,苏丹存在“先天缺陷”,不具备稳定的政治基础。这样的国家,内部注定龃龉不断,冲突连连。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